
前一段时间阅读了曹勇军、傅丹灵的《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一书有很多收获。这里将相关读书笔记分享出来,并且加入一些自己的阅读感受。
(其一)写作是表现还是学习
(原文)to show 还是to learn。很多学生写文章想显示自己的知识、才华、敏锐和渊博,而不是把写作当作学习、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就懂那么一点,通过写作让我懂得更多,懂得更深,所以把写作当作是一种挖掘的过程。写作当然是表现,但仅仅把它看成是表现, 就容易去抄袭 即使表现,也是表现我学习的过程。(p152)
(点评)
将写作界定为学习,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这样的界定意义非常重大而又深刻。写作是一种学习,那么特别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要关注写作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更不是所谓的文采。
其次,罗伯特·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言语信息的学习、心智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和情感学习和认知策略学习。写作不仅仅是言语信息的学习,还是心智学习,更是技能学习,还是态度和情感的学习,也包括认知策略的学习。所以,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提升写作能力需要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三,澳大利亚学者的SOLO理论将学习结果框架分解为几种结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写作学习是一种前结构向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以及抽象结构不断进化的过程。
关注写作能力的发展,就要关注写作思维的结构进化。
其二,呈现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示范
(原文)
莫瑞,“如果你要学习写作,你就应该了解写作的整个过程。”莫老师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自己的写作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坦露在学生面前。更重要的,他是真正教学生写作。
他说:我教学生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写,而是让学生告诉我,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倾听他们,然后深入到他们的想法中去。过去教师告诉学生怎么写,现在则是听学生的想法,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追问,顺着学生的思路,最后把学生问“通”了。我不是领着你,而是推着你走,朝你应该发展进步的方向走。(p161~162)
(点评)
叶圣陶先生说,想清楚,才能说清楚,说清楚才能写清楚。教师教写作,一方面要主动呈现自己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成功作品。莫瑞说,他的不成功的作品,更加有益于示范如何修改,同时也给学生以写作的信心。
另外一方面,指导学生写作,要通过倾听学生,不断追问,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的来龙去脉,再用用问题来推动学生打通思路。
(三)写作的本质是创新
(原文)莫瑞认为,写作一定要跟着学生走,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要搬别人的东西,因为个人的经验不一样。他告诫不要像他那样教写作。(p163)
(点评)
初学写作,往往容易被所谓的文采,所谓的好词好句所吸引。其实,这是最粗浅的。词藻不过是经验的外衣,经验的本质还是感知的方式,组织加工的方式,个性化的经验。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分为六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运用,过程监控和自我认识。前四个水平属于知识系统,第五个是元认知系统,第六个属于自我系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样贯穿这三个系统和六个水平的提升。
以前,我发表过一个观点,所谓细节描写取决于一种关心和喜欢的态度,取决于专注的方式,所谓文采,不过是一种深情。写作不仅仅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取决于词藻的积累,其背后更加重要的是态度、情感以及持续的经验积累,最后是对不断加深的自我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