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干旱时节,小树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及时浇水;园丁B视而不见,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园丁C很爱控制,不辞辛劳地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失水过多旱死了。
我们不可能理解孩子所有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人也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可以生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地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我自己是个童年受伤很重的孩子,我的母亲有严重的人格问题,没有爱我的能力。我从小到大,各种“问题行为”不断,比如有时候严重的自闭,不跟小朋友交往;很长一段时间,零食不能离身;有时候攻击性非常强,等等。但不幸的另一面也有馈赠,因为母亲没有能量关注我,我才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在自由的环境中,我保留下强大的学习能力,为自救留了一条活路。一些最严重的心理症状,像进食障碍、被迫害妄想的幻觉等,患者因为不被干涉,症状自然消失了。当然,症状消失不代表心理康复,但如果父母干涉,孩子可能真的要进精神病院了。
在心理咨询中,我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救,然而悲惨的是,每次自救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断较劲地“纠正”,这才导致问题行为——因心理痛苦而外显出来的症状——持久存在。一些精神分裂、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他们没能拥有一个自救空间,最后被父母一路送进了精神病院或是火葬场。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
我非常反对给孩子贴上各种诊断标签,但精神科医生经常这么做。比如多动症,孩子多动是因为婴儿时期到处探索的行为被严重打断,无法通过丰富的体验来发育自己的感官神经系统,所以潜意识才会支配身体,获得加倍弥补。如果父母通过管制或者抗躁狂药物来打断这个弥补过程,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孩子不再对外界产生兴趣,要么多动的行为将长久持续下去。
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有个女孩沉溺于电视剧,而且都是公主与王子的剧情类型。我深入体验她的体验,感觉很悲伤:现实对她来说实在太残酷了,没有妈妈的爱,只有冷漠和指责。如果直面现实,她也许无法活下去,所以才躲进电视剧里,通过公主与王子的剧情,来弥补自己婴儿时期“全能自恋”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若强行戒断电视,女孩很可能自杀。类似的例子很多新闻都有报道过,比如孩子上网成瘾,父母没收电脑,结果导致孩子跳楼自杀;孩子上学早恋,被父母强行拆散,最后更加“破罐子破在心理咨询中,我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救,然而悲惨的是,每次自救的努力都被父母不断较劲地“纠正”,这才导致问题行为——因心理痛苦而外显出来的症状——持久存在。一些精神分裂、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他们没能拥有一个自救空间,最后被父母一路送进了精神病院或是火葬场。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
我非常反对给孩子贴上各种诊断标签,但精神科医生经常这么做。比如多动症,孩子多动是因为婴儿时期到处探索的行为被严重打断,无法通过丰富的体验来发育自己的感官神经系统,所以潜意识才会支配身体,获得加倍弥补。如果父母通过管制或者抗躁狂药物来打断这个弥补过程,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孩子不再对外界产生兴趣,要么多动的行为将长久持续下去。
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最好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有个女孩沉溺于电视剧,而且都是公主与王子的剧情类型。我深入体验她的体验,感觉很悲伤:现实对她来说实在太残酷了,没有妈妈的爱,只有冷漠和指责。如果直面现实,她也许无法活下去,所以才躲进电视剧里,通过公主与王子的剧情,来弥补自己婴儿时期“全能自恋”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若强行戒断电视,女孩很可能自杀。类似的例子很多新闻都有报道过,比如孩子上网成瘾,父母没收电脑,结果导致孩子跳楼自杀;孩子上学早恋,被父母强行拆散,最后更加“破罐子破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医生连病人都看不到,怎么能治好病呢?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当我遇见一个人》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