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上篇讲到了“仁”的核心原理及路径。本篇说说仁的几个表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表现一,安放富贵。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如果不是正道得到的,那我不要。”富与贵,一出生屁股就在金炕上,其出身资源好,只是条件好,而最终的是自己有没有能力拿得起“富与贵”助推器,不然反倒是灾难,正如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富与贵,是一个累计的过程,出身资源不好,不碍事,通过合理合法的净化,增长库存,自然也就心安理得的安放富贵。就如近几年被反腐的一些贪官,所积累的财富之多,高居要位是骇人听闻,殊不知,这些“富与贵”只是暂时安放在他们身上,不是正当合法所得,自然留不住。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表现二,安放贫贱。贫贱是人人都不喜欢的,如果不是以正道所脱贫的,还不如不脱贫。之前也讲过“贫贱不能移”,在贫贱时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富贵是试金石,贫贱依然是试金石,核心的还是你自己的这个“体”,认识到了基本层,能安放贫穷,就能安放富贵,前提是你自己的“体”要正。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表现三,安放名利。这句这么小结不是很妥全,但大抵可懂。“终食之间”,即一顿饭之间;“造次”,匆促急遽之时;“颠沛”,颠沛流离之中;“是”,两个都是指仁。君子若没有了仁,那不是浪得虚名、徒有其名吗?
真正的君子,可看看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君子没有一顿饭之日常、匆促急遽之时、颠沛流离之中是去仁的。
为什么说是安放名利,无利不起早,但凡有功利心,利益熏心,碰到抉择时,都会近利,都会分分钟间把仁丢在地上。富贵是试金石,贫贱依然是试金石,名利何尝不是?只是人们在反反复复的扔“仁”、拾“仁”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生百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