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在宽敞的飘窗上,明亮又温暖。
给二宝买的书到了,我坐在阳光里,一本一本地拆。
二宝坐在我的身边,一边“哇、哇”地叫着,一边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我发现,有的书,她看都不会看一眼,即便递到她的手上,她都不会接。有的书,她一眼就相中,拿到手在中,迫不及待地打开。
精装书和封面色彩美丽的书更容易引起她的兴趣。
拆完了,她坐到我的怀里,我们一起看书。我发现,有两个页面她非常喜欢,一直停留在上面好几分钟,这种现象以前从未出现。

这本书的名字是《心情变变变》,讲述了小主人公因事件变化心情随之变化的过程。从刚开始的生气,到难过,害怕,到舒服、愉悦地飞在天空。
3岁的小萱萱还不太懂心情是什么,也不愿谈论相关的话题。她拿着书随意的翻着,突然就停在了这一页,怔怔地看着,再也不想往后翻。
她说了好几次,我喜欢这一页,我喜欢下雨。可是,嘴上说的是喜欢,表情和语气却是淡淡的忧伤。
我很好奇,于是我打开书,翻到这一页,静静地看着娃娃的眼睛,不自觉地学着小娃娃的表情,心突然像被揪了一下,好疼,喘不上气,有眼泪在眼眶聚集,我合上了书,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图画的力量多么强大,原来孩子是这样用心在看书。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找袜子》,小女孩露露要出门了,却找不到袜子,在不同的角落搜出像袜子一样的东西,袜子却瞬间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这真是太神奇了。
可是,小萱萱却对小女孩害怕的这一页情有独钟,我看这页是好笑,她看这页却充满怜惜。她就这样看着,久久不愿翻页,嘴里不断重复:她很害怕,你看,她很害怕。
看到她的状态,我突然有些许焦虑。她是随意翻到这一页的,对前后文并没有细致的理解,因此,此时对图画的感受实质上是自己内心的投射。难道她的内心充满了忧伤和恐惧?
我静下心来,试图去理解这两个场景。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堆五彩神奇的图书,一个3岁的孩子,独独在难过和害怕的页面停留。她通过图画开始共情,并通过图画向他人表达了同情与忧伤。这一次的表达,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持久,更真挚。
毋庸置疑,孩子能够共情的情感必定是自己亲身体会过情感,正因为体会过,才能理解,才能共情,才会表现出善意。
0-8岁儿童发展里程碑里提到,3岁儿童情感上的成熟表现为友善、社会性和取悦他人的意愿。能够共情,能够表达出同情,是友善和社会性的显著表现。
突然,焦虑消失了,一丝欣慰在心中泛起,原来,你的情感开始走向成熟了,你的内心如此丰富,你如此善良。你的经历正在转换为你丰富的内在资源,拥有这些资源,相信你的人生必定会非常精彩。
因为爱,所以忧虑;因为懂得,所以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