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读村上春树的书,我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我曾经对自己说:人不能离开“虚无”而存在,正如人无法离开空气;而文学就是“虚无”的一种,就目前看来,文学中我首推村上的作品。真正的文学离不开哲学,村上小说的字里行间能看见这种哲思,让人能够更直接更近距离地接近内心或存在的意义。真的,我成为了村上的粉丝,心甘情愿地。
这本书是年前买下的,开始断断续续地读,老实说,刚开始的情节并没有多么吸引我,确实也不太有许多集中的时间读,也是一方面原因。关注的俞敏洪老师的公众号,最近关于读书的文章几乎每天发一篇,他读书的速度,现在的我只能望其项背,开两会期间仍保证一两天读一本书,只能见贤思齐了。
/海边的卡夫卡/有两条故事主线——卡夫卡和中田,至今我只读了卡夫卡部分,全篇读下来,记忆下来的零零散散,唯有结尾的卡夫卡和乌鸦少年的对话给我印象最深,也最有共鸣。那是“活着的意义”和“看画、听风声”的一个对话,活着的意义,似乎就是且听风声。
十五岁的田村卡夫卡绕了一大圈,经历了一切该经历的黑暗和白天,似乎确实变得更加坚强了,正如开篇说的“你一定要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的少年”。我不清楚他是否已经变成了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觉得他穿越并经历了许许多多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确实领悟了更深的东西,看穿了生活似的。结合结尾的对话,跟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有很类似的地方:真正的英雄,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人。
小说的写作风格有些魔幻色彩,到处都是隐喻,现实世界交杂着精神世界,读的过程有时候感觉在梦境中。个人认为,是非之间还有一种状态存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村上借隐喻来表达对世间的看法,没有什么一定是对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是错的。似乎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种中间状态或过渡状态,这个状态充斥在是非之间、现实与精神之中,就如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存在的我们。就我看来,是很看重过渡状态的,死亡总会来临,要做的只有迎接它,“且听风声”也许会听到世间最美的声音,那声音也许到足够接触到上帝的地方。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年,有一个父亲,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姐姐却对她们没有丝毫的印象,假想中的母亲是甲村图书馆的佐伯,假想中的姐姐是一个叫樱花的女孩。甲村图书馆有个管理员叫大岛,大岛有个哥哥,叫什么忘记了。一个背负着父亲诅咒的十五岁少年独自离开家,想要变成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父亲的诅咒一一在卡夫卡身上发生,借中田的手杀死父亲,与假想中的母亲佐伯和假想中的姐姐樱花交合,顺应宿命的召唤,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十五岁的他不得不离开家,去远方,那个家似乎带有宿命的枷锁,必须得离开才能找到那个枷锁的钥匙,才能卸下枷锁,得到完全的自由,这也是故事中极力想表达的一个隐喻。
所有的事情发生之后,卡夫卡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读书,继续生活下去,就这么生活下去,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同一种存在,“且听风声”?
——2016年3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