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
这个书说的是那种16开大小的,一般被称为小说的那一种。但是现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网文数量剧增,如果一般提小说的话很容易就联想到那些。所以我还是更习惯用书来形容这些纸质的玩意。
前一两个星期的时候,从之前新买的一堆里面找了一本来看,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我倒也没有很喜欢他的书,毕竟从前也就在不在意作者的时候,读过几本比较知名的。
本来是以为和奥地利的那位卡夫卡有些关系,毕竟那位算得上是很知名的人物了。我也读过《邮差》,讲述的50年代一名邮差和一位诗人之间发生的事,两人之间从陌生到相识到熟知再到阴阳两隔,这里面发生了各种感人的故事。就是作者斯卡尔梅达在聂鲁达(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逝世十周年,纪念曾经导师和朋友而写的。没记错的话书中诗人的名字就直接使用的聂鲁达。
所以相当于自己是抱着作者要么和那位卡夫卡有什么联系——当然两者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崇拜什么的,或者是看法什么的也可以的。然后就发现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
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当然单独看这个词有可能有些沉重了,但是把自己代入到书的设定中去,稍微正常的思考而言一个渴望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是不是身边出了什么事情,所以他才被列车上遇到的小姐姐搭话,说是气质非常独特;被父亲所诅咒的孩子他周围的环境是否是一个正常的环境,所以他才想着要离开。
而正好我那一段时间看到的东西都是多多少少和拯救有关的,对抗心理负担,心理疾病,心理压力什么的,不说一定要前行但是至少可以回到没有这些存在的那个起点。仔细反思一下觉得,好像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不过是没有伙伴的主人公,然后慢慢在无力感中消逝。
所以才对这本书印象深刻,感觉这也是一个在出问题的时候没有伙伴的人——主人公身边都是刚认识的,都是他要去成为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路途中遇到的,不是周围有什么特别熟悉的好朋友会愿意牺牲自己来给你救赎,也不是什么细心的父母姊妹忽然来体谅自己进行开导,现实中人有的时候与其说是将自己边缘化,还不如说是想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发现,就自己了。
压力,挫折不能让父母知道,负面情绪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朋友之间如果太丧氛围就会消散不开。
所以才更觉得看到主人公被救赎的时候,会感觉自己也被救赎了一样。虽然我不是那种会离家出走的感觉好像做了很不可挽回事情的人;父母也不是那种过分的父母,有的时候确实和父母谈心也是会放松很多的。这样看起来这本书好像有很多虚构的地方,而且如果自由就是一定要强力的挣脱,彻底的摆脱,是不是也有些过于狭隘和偏激了。
但是除此之外,就感觉好像也就和我一样。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什么看了这本书就一定会有所感受,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那种带着特定目的去做就得不到这种情况发生的。
只是想说这本书也还可以,或许有天想看书的时候,记得有这么个存在也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