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从工作的大楼出来,向左拐约五十米,再向左行,是一座露天的市场,以身后的小区命名为“清水湾”。很洋气、很清新的名字,却是最接地气的所在。
每次当工作忙到昏天黑地,或者加班以头晕脑胀为结束的时候,步出办公楼,在回家之前,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清水湾市场。尽管暮色已近,市场上仍然是熙熙攘攘。红彤彤的西红柿、青绿的辣椒、熟紫色的茄子,还有更多的蔬菜、水果,在各个摊位上或整齐划一,或混搭随意,哪怕在夕阳下依旧闪着灼灼的生命之光。穿梭在嘈杂的市场中,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气,是我爱逛市场的主要原因,这里有很强大的精神气场,足以抚慰一颗略有些疲惫、惆怅的心灵。
对市场的热爱,可以追溯到少年时期。每当暑假,回到哈密的奶奶家,隔几天就要跟随奶奶去菜市场采购。而每次去了菜市场,奶奶总是把我安顿在某个凉皮摊位,或者偶尔是豆腐脑摊位,在我满足的吃一顿后,她也采购的差不多了。心满意足的我会屁颠屁颠的接过奶奶手中的一个布兜,为她分担。而奶奶也会象征性的把最轻的那一个给我。
有时候,我也会陪着奶奶到菜摊上询价、货比三家、挑选、采购。能够帮不识字的奶奶算算价钱是让我这个当年的小学生有点得意的事,而犹记得每次奶奶总是从她贴身的裤兜里掏出一个叠好的花布手绢,仔细的打开它,小心翼翼数出带着她温暖体温的块块毛毛钱来。
如今,清水湾市场已消失,最亲爱的奶奶也离开了我们。而我仍在找寻那个可以让我安心的菜市场。超市的压抑,菜铺的逼仄,总让人很难尽兴。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市场总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曾经在成都的时候,临走的那一天,我没有去吃火锅,也没有去春熙路逛街,而是直奔宾馆附近的菜市场。东瞅瞅西逛逛,最后还是将汉源花椒、晒干的大红袍辣椒,满满两大包兴冲冲的带回了家。在北京大兴培训的时候,吃罢晚饭无聊的紧,就溜达到了蔬果市场,称了半斤的炒瓜子,再加几个粉嘟嘟、圆乎乎的北京平谷水蜜桃。一个人在房间看着电视,啃着水蜜桃,满满的汁溢出,顺着手腕往下流淌,急惶惶的去嘬,孤单的行程也变成甜蜜、有趣的回忆。
而某年国庆节在昆明,上飞机返程的当天一大早就打的冲到鲜花市场。望着比乌鲁木齐当地便宜几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价格,头脑开始发热,玫瑰、百合、康乃馨、满天星,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儿,一把一束一捧的拿。最后装了一大箱,飞机凌晨到达乌鲁木齐的时候,遇到大雨。机场大巴把我们放到木材厂站,等候出租车的时候,我把伞打在装花的箱子上,却顾不得自己淋成落汤鸡,竟忘了其实人比花儿更怕雨。
爱逛市场,也是吃货的本性所然吧。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大雁塔附近有个菜市场,我买了一只小小的酒精炉和锅子来,嘴馋的时候就去市场采购些西红柿、鸡蛋、火腿肠,和最经典的红烧牛肉方便面一起入锅,K书或看小说的时候,堪为黄金搭档。
还曾记得,远在伦敦的闺蜜婷说过,她爸爸每次去伦敦探亲的时候,总会深入当地的市集进行“市场调查”,蘑菇、土豆等等挨个问,和国内的价格比较比较。每当想起,我脑海中会有一幕,婷爸爸笑眯眯的背着手,在伦敦的市场上,慢慢的走慢慢的看。虽然比较的是物价,而他关心的是女儿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是否安逸。为了心爱的女儿一家子,将市场采购来的蔬菜,与面粉一起做成新疆的拉条子、汤饭,这是厨艺高强的婷爸爸在英国的幸福时光吧。
在我的心愿清单上,还有很多市集不曾去过。潮汕、江浙的市场上,会有哪些新鲜的东西,而东南亚的水上船市,澳大利亚或日本的海鲜市场,印度的香料市场,欧美的“跳蚤”市场又会有什么风光和诱人美物。
当我在别处的市集流连忘返,也有客迷失在新疆眼花缭乱的巴扎(维吾尔语,意为市场)里。曾经在真人秀旅行节目中看到土耳其的特色市场,和新疆的巴扎几乎如一。那也是一份未料到的亲切感。
(图片来自于网络,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市集之旅的最后,展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穿越回北宋京城汴梁,以那座虹桥为中心,加入到那时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是买胭脂水粉添红妆,还是且将罗锦做衣裳,是找算命先生看看财运,还是楼上听书伴小酒。哎呀呀,我已醉,休唤我回去写文章。
(图片来自于网络,《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有一座市集,就有一处风景。
不如留在风景里,看尽人间烟火,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