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六:有志之人的“长志”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俗话讲:“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知之人常立志”。陆澄所问立志,自然是关于如何“立长志”的问题。
“长志”首先是不受他人和外在环境干扰的志向,这个志向一定是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既不诉诸于外物,也不有求于他人,只与自己有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用王阳明的话讲“心外无物”——不假外求。上古时代流传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不假外求的志向,才有可能是“长志”,这样的志该如何立呢?
一、结圣胎
《明儒学案》引查铎之语讲:“仙家所谓结胎,岂真有形?亦只精神凝聚,即谓之圣胎”。也就是说,“结胎”是道家的修习法门,关键在精神凝聚上。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是这个意思。
王阳明拿道家的修习法门来解决学者“学为圣贤”的实际问题。学者要立志,要立长志,就是要念念不忘于“存天理”,像道家修习者一样,让“存天理”的意识自然在心中凝聚,完成“结圣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完成了立志的过程。
今天的学生,也有一个立志的问题。他们会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呢?考一个具体位次的分数,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还是像株洲某中学老师讲的那样——“挣大钱,娶美女”。客观来讲,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目的或目标,很难算得上是志向。“志”——好歹得是“士”者心中的事。
王阳明也讲“学为圣贤”——求学的目的是做圣贤,钻研学问的目的是使天下人都能“学为圣贤”。但他在谈及“立志”时,仍然强调“只念念要存天理”,有意识绕开为学的目的或目标。其实就是怕后来学者太过功利化,慢慢地向心外去求一个与外物、他人有关的志向。
一句话,志向这种事儿,只与自己有关,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不假外求也无需外求。
二、存养扩充
除了“结圣胎”,还有一个“存养扩充”的问题。
王阳明讲“存天理,去人欲”,不是在心中生造出两颗心来做主次或作斗争。而是明白告诉世人,人的腔子里跳动着的只有一颗心,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既没有主次,也没有对立。那颗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你自己。那颗心也装不下所有的东西,心外无物,心内也没有模棱两可。“存天理”了,就要“去人欲”,“去人欲”了,就是“存天理”。反过来讲,不愿意“去人欲”,就是让心中自有的“天理”蒙尘,就是不愿意“存天理”,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个大写的人。
我们看身边的许多人,都不是主动选择要做一个坏人的,都是在“去人欲”时犹豫了、苟且了、自以为变通了,最终一步步让心中自有的“天理”蒙尘,最后成为一个连自己都瞧不起的人。
之所以要不断“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让“天理”充满内心。孟子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断地“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让“天理”充满内心,直至“美大圣神”的程度。
今天我们讲“心随境转是凡俗,境随心转是圣贤”。“美大圣神”不过是圣贤将意见极为朴素的事情做到极致的结果。
有志之人的“长志”,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不假外求。有志之人的“长志”,将是将“存天理,去人欲”这件朴素的事做到“美大圣神”的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