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因为用很多手段都可以增加好感,所以,要对付采用喜好原则的顺从专业人士,方法十分简单,短短一条就够了。影响好感的途径多种多样,逐一设计反击策略毫无必要,指望这种一对一的策略把每条路都堵死简直不现实。此外,一些导致好感的因素,如外表魅力、熟悉感和关联,都是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的,我们不太可能找出一种合适的防御措施。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通用的方法,所有借助好感因素来影响我们顺从决策的手腕,都能靠它挡在门外。这种方法的奥妙在于使用的时机。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严防死守不让它们对我们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我建议你听之任之,顺其自然。顺从专家用来诱使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不必提防,只要当心它们带来的过度好感就行。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是唤出防御机制的时机了。
影响力下半部分笔记把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我们就用不着去辨别、转移针对好感的多种心理影响力了——这本来也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烦琐任务。在跟顺从专业人士接触的时候,我们只需关注跟好感有关的一件事就行: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超乎寻常地,迅速地,热烈地喜欢上了对方?只要发现这种感觉,我们就该警惕了,他可能采用了某种手法,而这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反击对策。请注意,我建议使用的策略其实就是顺从专业人士自己最青睐的社交柔道术: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这股力量越大,其反作用也就越明显,对我们的戒备防御也就越有帮助。
此部分得内容让我想到更多得就是恋初和商品销售里得片面美好失全局思考得假象。
1.类和低等动物的这种自动性,尽管存在若干重要的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人类的自动行为模式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它比低等动物连执行步骤都是固定的模式更为灵活,并可对大量触发情境做出反应。——作者注
[2]了解兰格教授的更多研究可阅读她的代表作《专念》。——编者注
[3]家长要小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小孩子最常用的回答是“因为……就是因为”。说不定,孩子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出,这个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作者注
[4]这些生物看起来都挺厉害,可跟一种叫隐翅虫(rove beetle)的甲壳虫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隐翅虫利用包含气味和触觉在内的多种触发器,吸引了两种蚂蚁保护、清理并饲养其幼虫,成年以后,又在冬天藏到蚂蚁的洞穴里去。蚂蚁对隐翅虫的模拟触发特征完全是机械地加以响应的,把它们当成同类。在蚂蚁的巢穴里,面对主人的热情好客,隐翅虫恩将仇报,大吃蚂蚁卵和小蚂蚁,可它们从来也没受到过伤害。——作者注
[5]一些研究人员警告说,大众媒体里抛头露面的往往是些好看得超乎实际的人(男女演员、模特等),看惯了他们,我们对身边有可能发生一段浪漫关系的异性的样貌就不怎么满意了。例如,有研究证明,经常看《花花公子》《花花公主》这类杂志上的超性感裸体照片的人,对目前配偶或同居伙伴的性魅力会变得不怎么满意。
都是人性呀,知道了解后就不会固执负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