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万历十五年》出于困惑和消遣,困惑于我们中华文明一度落后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矛盾,现在很多人宣传儒家的仁义道德,佛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天人合一,总是感觉有过多陈旧腐烂,过度迷恋和扯淡,就如海瑞大声的急呼恢复陈年旧制一般的可敬可悲!消遣于现在和很多人吹牛逼已没有什么新意和灵思!而不是因为看了一部什么电视剧的原因!
说实话很多内容还没有读懂,在于本人思想浅薄,但是不管什么事情,就如走路,多多少少脚上总能留下点茧子,收获还是有的,思想上增加了一点认识,吹牛有了一些新的素材。读书分享是第二次的收获,我先谈此书的独特之处,看很多历史书多谈权谋诡鬼,宫廷秘闻,看多了,就如日本的动作电影,不停的快进已经诉说某一点的兴奋的已是无味,真正能让你有感觉还是有情感的交流!万历十五年就是作者在跟你诉说他的认识,一种自高往下的流水灌溉,一种自我民族的批评,也是作者内心的理想型社会的模型!
我想分享的第二点是,读这本书请先概读《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然你会很多不理解!
我不想具体的谈心得体会,我想分享两段话,一个是本书的,一个序言的心得:
1.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是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新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现,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2.根据组织学原理,一个组织成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气质。成长性氛围强,这个组织将蒸蒸日上,不断强大;非成长性氛围,成员的成长愿望受挫,这个组织将日渐衰弱,直致解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组织越是庞大,将不可避免遭遇“组织绝症”,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过度适应,而导致无法应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