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网上找的资源,缺失了第二部分。不过我已经准备买实体书了,只是在纠结还要买先生的哪些作品。
这本书读来让我印象最深的不再是书的最后,而是一开始杨绛先生所描述的梦。梦中令人迷茫而绝望的场景与孤孤单单的现实相衬,让人不禁湿了眼眶。先生的文笔里浸满了对丈夫与爱女的思念。我在看似平平实实、普普通通的追忆里,看见了一位老人失去亲人陪伴孤身一人留在世上的孤寂。“我们俩都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目录的命名里我看到了年华老去的感慨,失去亲人的无助,还有那么一点点“倔强”,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淡淡的哀而不伤……
想必这就是作家的魄力,简单的字词组合中,平平淡淡中也可以折射情感的波涛汹涌。
这本书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也许大都是有借先生的追忆去瞻仰两位文化名人的曾经的目的。正如人们追星总免不了喜欢看偶像的八卦那样,看客终究只是看客。我们从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或再发表一下感慨,或就此搁下书本,或打开一本新的“故事”……也许,这也是为什么钱钟书并不愿意与因为《围城》而想见他的读者见面吧。如他所言:“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此书毫无疑问是思念的寄托。但我觉得这也是先生对命运残酷的一种抗争。既然现实中再不能相见,那就在对他们的回忆里重温旧日美好,“我们仨”终究在记忆里相聚了……
先生温暖的笔触,让无数读者体会到他们曾经的身为学者却又低调的幸福生活。想到如今已是天人两隔,终究意难平。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我读到此诗句以来最难过的一次。
人生的路上,我们终是要渐渐的失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