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以自己多年来历练出的眼光去看待年轻人时,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多年的经历已经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了一条条标准,如果与这些标准不符,那不是标准的问题,是行为的问题。时间越久,这个标准在脑海中的划痕就越深,就越难以突破。子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可以任意而为,想干啥就干啥,但不会不合规矩,这就是已经把规矩刻在骨子里的表现,已经完全被规矩给同化了。
那么这些标准有价值吗?当然有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标准,这个社会还不乱了套?但全部都有价值吗?也不是,如果什么事情都按照标准来执行,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就没有了发展的可能。
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想这件事符合不符合标准,符合标准就行动,不符合标准就不行动,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不会有任何创新。
何为标准?标准都是在过去的经历中积累下的一套规范,可能是个人的经验,也可能是集体的智慧的结晶,但说到底这些都是应对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经验之和。标准只能应对过去,当然也可以应对未来,但只能应对未来之中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如果拿标准去应对未来之中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标准就没有了意义,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这叫胶柱鼓瑟食古不化。
所以说我们在决定做事情的出发点不能在于这件事情做得有没有意义,或者说做这件事符合不符合标准,而是这件事情好玩不好玩,有没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如果有强烈的吸引力,那就做!不要怕事情做下去出什么过错,或许做下去之就成了将来的标准。当然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要符合法律的基本框架,不能逾越了做人的基本要求。
做逾矩的事情需要勇气,需要魄力,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这些素质是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够获得的。如何培养?就是不刻意去培养,不给孩子设定清晰明确的成长目标,只要健康成长就好,至于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随缘就好。
教育者最应该干的事情就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麦田,越大越好,让孩子们在麦田里恣意狂奔,当他们不看方向跑到悬崖边时,把他抓住就好了。做一个守望者,而不是成天叽叽歪歪告诉孩子该怎么跑,该往哪儿跑,说的嘴很累,听者心里烦。当然有些说教者嫌嘴累,就不说了,他们用鞭子抽打每一个不按他意思去跑的孩子。孩子按照说教者的意思在奔跑,这符合了过去的规矩,也没有任何踩踏麦子的事情发生,然而,就是这些孩子能指望他们将来去开创另一番天地?
当然,这样的守望需要勇气,需要承担各种压力。在麦田里狂野地奔跑的孩子比不上鞭子下的孩子整齐划一,没有纪律性。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可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这其中也会出现极少数的从悬崖边一跃而过到另一片田地的人,他们是开拓者创新者,他们发现新的土地后会把这片田地上的人带过去。在鞭子下孩子虽然都很守规矩,但他们其中没有人能够跳出悬崖,因此他们就永远只能呆在这片土地上,直至这片土地枯竭。
当然,手拿鞭子的人可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站在他们背的可能是另一个手拿鞭子的人。另一个人的背后又是一个手握鞭子的人……远远看去,就是一个高耸的鞭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