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上学的大部分意义就是教我们如何阅读

上学的大部分意义就是教我们如何阅读

作者: 喻大夫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0-31 13:09 被阅读0次

    阅读是读书人绕不开的脑力活动,更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视频、收音机等正以压倒式的方式摧毁人们的阅读习惯,像过去一样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我也常常会问周边的朋友,最近在看什么书,有没有好书推荐,朋友有时会漫不经心地回答,最近都没看书,看视频多一些。当然,新媒体带给人们的资讯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影像的处理,带给视觉的冲击是书本中枯燥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不得不承认,这些取代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部分功能,但阅读对获得大部分知识不可或缺,尤其是深刻理解的知识。

    阅读的内容有许多,读报纸、杂志或小册子是阅读,读小说、诗也是阅读,读教材、论说性作品都是阅读,概而论之,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资讯,就是为了增进理解。读报、浏览资讯属于前者,本文主要为“增进理解而阅读“作阐述。

    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增进理解式阅读呢?需满足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自我认知领域以外的阅读。对已掌握知识的阅读是复习,对新知识领域的阅读才是我们想要的,比如心理学、经济学或神经科学等领域。

    二是适当难度地阅读。太难或太易的阅读都使我们一无所获,一定难度范围内的阅读才有收获。一个基础阅读者,去啃黑格尔、康德的作品,难度可想而知。

    阅读一本书时:拿到一本书瞄下书名,然后打开第一页开始阅读;或者读到部分章节无法理解而放弃阅读;抑或读完一本书,过段时间就忘却了。他人会不会这样,我不知道,反正以前我基本上就是这样。

    直到阅读这么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的Mortimer J.Adler,该书1940年出版,后经多次再版,畅销至今,是绝对的全球畅销书。

    上学的大部分意义就是教我们如何阅读

    阅读是一项技能,那么学会这项技能需要多久?这本书告诉你:需要你的整个求学生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就是该书刷新个人的最大认知。

    阅读包括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之所以称为层次而不是种类,是因为四种层次是渐进式的,更高层次的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打个比方,小学、中学掌握的知识是大学、研究生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低层次的阅读是为高层次阅读打基础。

    阅读的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是指一个人从开始认字到可以阅读的阶段。基础阅读通常在小学~初中阶段完成。

    基础阅读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从出生开始,直到六七岁为止。

    第二阶段——认字——相当于一年级学生典型的学习经验,孩子们学会了最初级的读写能力。

    第三个阶段——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通常是四年级结束时就学会的方法,指有能力轻易地阅读交通标志或图片说明,填写内容简单的表格。

    第四阶段——”成熟“阅读者——这一阶段相当于八年级、九年级或十年级的读写能力,可以阅读所有读物了,但还不够老练。简单来说,他的知识储备已经为高中的课程做好了准备。

    对于阅读至此的读者们,显然都经历了基础阅读阶段。我们再次回忆起小学、初中语文课本的生词表、近反义词、组词造句时,是不是明白了什么,花了近十年时间不过就是完成了阅读的第一层次。

    阅读的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又作系统化略读,指在较短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

    较短时间通常是十几分钟,掌握书本的重点,并非全部的细枝末节。

    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应该要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什么内容“、”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小说、历史,还是学术论文?“

    笔者这样阅读: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孜孜不倦往下读。如果这种阅读是一种病,那么检视阅读就是一剂良药。

    正如前所说,基础阅读是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一阅读就遇到生词那是基础阅读需跨越的障碍,也只有熟练掌握基础阅读才能无障碍地检视阅读。

    那么,如何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包含两个步骤: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粗浅的阅读。对于一个初学者可将两步骤分开阅读,而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可以合二为一。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先看书名,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有概括性的理解。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覆盖的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最后一点,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书本最后的两三页或者章节的最后一节,往往是全书或全章的总结。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这一步骤最重要的一个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重你理解的部分,跳过那些不懂的地方,一气呵成地读完整本书,如果你被那些晦涩难懂的章节、注解或评论绊住了阅读的脚步,从而停止或放弃了阅读,那么你就被打败了。

    只有完成第一遍阅读,理解了部分内容,读第二遍的时候才会对不理解的部分理解更多。

    检视阅读需要快速对书本的内容浏览两遍至三遍,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

    ”comprehension”这个单词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这是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后来增加了快速阅读题),以及语文考试中的部分阅读理解题,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理解,大抵就是训练我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最好诠释。

    阅读的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相对前面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需要读者完整的、全盘的阅读整本书。

    如果你是为了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必要分析阅读,因为分析阅读就是追寻理解。正如Francis Bacon所说:“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也是整个阅读的核心。分析阅读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首先要明确书籍的分类:虚构类、论说类。虚构类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等,几乎所有读者都能轻易分辨出来。那么,何谓论说性书籍?一本论说性书的主要目的是传达知识,知识在这样的书中被广泛地解说着。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这些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书。分析阅读就特别适合阅读非虚构类、论说性书籍。

    用简短的句子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让我们一起回忆下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情景,当读完一篇新文章,老师们喜欢用一句最没有深度的对白开始他的授课,“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当时读的是一篇文章,现在读的是一本书,却要回答相同的问题:整本书(或文章)讲什么内容。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把一本好书比作一栋房子,每个部分都要有序地排列起来,各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各个部分只是一个集合体,而非整体,一本好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读者具体做法就是为一本书拟纲要,用一双X线般的双眼透视整本书,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如果他是个完美的作者,而你又是完美的读者,那你们两个人所列的纲要应该是相同的。作者和读者有时是互换的,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一个有列提纲写作的读者,是能深刻体会此规则的。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书的作者在写作之前,都会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问题,而整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考过英语四六级或考研英语的同学都知道,其中的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技巧就是找关键词或同义词,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领会全文的大意。在这里突然想到终生学习者李笑来的一个故事。

    李笑来刚上初一的时候,他母亲花了几分钟教他如何阅读教科书:“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李笑来说,“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概念,其实就是书中的关键字,弄懂了它们,就弄懂了整本书,弄懂了新知识。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起来,找出其中的主旨。有些文中的关键句在段首,有些在段末,也有在段中的,要熟练地做到这一点,需要常常练习。将文中的主旨记录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或者举出一个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论述:一系列先后有序,其中某些还带有提出例证与理由作用的主旨。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架构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说白了就是找出作者分论点的论据,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

    找出作者的解答。

    还记得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前面三个规则:关于共识、主旨与论述,可以推导出这个规则,也就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步骤。除此之外,也将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罗列大纲)与第二阶段(诠释内容)连接起来了。

    阅读的第四层次是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我们已经多次说过,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较高层次的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而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掌握了前面的三种阅读方式,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主题阅读。什么是主题阅读呢?针对一个主题,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的过程。比如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熬夜会不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商“,我们就会检索相关的书籍或文献来论证其观点,最终得出结论。主题阅读是研究生教育必经的一个阶段,形成科研论文的过程就包含主题阅读的全部内容。

    由于本书年代弥远,70年前肯定不知道网络这个新物种,有些检索方法和研究方法都已更新迭代,关于主题阅读的具体步骤就不在此列出,希望读者们阅读原书了解。

    至此,整本书的核心观点作了基本地阐述。

    纵观我们受教育历程,小学、初中、高中、研究生教育花如此长时间来学习如何阅读,应该要达到如何的成效呢?从阅读层面来说,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应该要掌握了分析阅读。部分优质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出主题阅读者。而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熟练掌握主题阅读,并能独挡一面完成课题的研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回顾我们的素质教育过程,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基础阅读,高中的分析阅读、检视阅读,研究生的主题阅读,我们在不同阶段都明白各阶段的学习意义吗?

    我们花了近一辈子的三分之一时间去学习如何阅读,难道不是让我们用余生来践行阅读的行动,解决实践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吗?

    这或许就是我们上学或者读书的大部分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学的大部分意义就是教我们如何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hb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