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活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总想着要写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笔!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简简单单却又准确的表达我的感受。
“活着”是一个宏大却沉重的话题,用什么样的语句都会显得苍白,我只是“看过了”这本书,并没有真正领略更深层的意义。最终我得出了以上结论,既然没办法评论高深,就简单的写写浅层的感受吧!
作者在序中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一章中,余华用欢快的节奏带出了富贵的出场。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老人咿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
“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老人黝黑的脸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他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
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余华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人不可以这样活,人不是万物之灵吗?可在作者的笔下,人往哪里逃,在这个充满腥风血雨、病痛饥饿、生死离合,阴森恐怖、魑魅横行的世界上,你往哪里逃。
人不可以这样死,那么多的冤孽未清,那么多的纠缠不明,那么多的不甘与悔恨,即便是死也难安生啊。
少年时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我看到的,对“富贵”最简洁有力的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