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听上去是一门很高大上的学科,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异常紧密。这段时间我复盘《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每个人真的应该学点经济学。
打车新规到底"肥了谁"?
前几个月,全国一些城市颁布了互联网叫车新规:出租车司机在抢单的时候,并不知道乘客要去的目的地,只有他们的车开到距离乘客很近的地方的时候,打车软件上才能显示乘客要去的目的地。
此新规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就是解决出租车"拒载"的问题。因为司机都喜欢跑距离较长的单,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目的地,那么一些短途单的乘客,可能就打不到车。而实施了新规之后,司机要先开到乘客附近,才能知道目的地,已经付出了成本,因此就不会拒载。好像乍一看,乘客是最大的得利者。
这个出发点看上去很好,但在我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在双方互相选择的权利被叫车软件垄断了。司机不确定这一趟先去接乘客,再去目的地是否划算,很可能跑一趟亏本;乘客如果赶时间,结果派发的司机离自己很远,要等好久才能上车,其实也不划算。
如果不出现新规限制拒载,乘客和司机都有权进行双向选择,那么没有人愿意和钱过不去,在合适的价钱下,如果司机正好离乘客很近,总有司机愿意去跑这一单。出现拒载的本质原因是司机觉得这一单的收益还不如这一单的成本,而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代价,他可能愿意等待,愿意抢更长距离的一单。如果乘客愿意急用车,多加钱,那么肯定能打到车的。而且,如果让出租车司机觉得干这一行能赚到钱,那么会有更多司机加入,供应上去了,打车难就会解决。
如果强行把双向选择的权利剥夺,那么必然会打击司机的积极性。前几天出现的南京3000名出租车司机停业就是一个例子。我每次坐出租车的时候,和司机聊天,都说最近这一行越来越难做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再开出租了。
所以,整个出租车行业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体验都变差了。那么用户就会去选择坐和打车软件关系更加密切的快车和专车。其实也可以理解,打车软件会从快车和专车的收益中抽取提成,也会更引导用户坐快车和专车。(据很多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反映,打车软件会对出租车订单有意识慢派发甚至不派发,人为制造打不到车的情况,"逼"用户去使用快车或是专车)所以,为了让出租车司机不拒载乘客,让订单随机派发,取消了互相选择的权利,结果降低了司机和乘客的体验。谁得到好处了呢?当然是打车软件和快车和专车司机,考虑到很多公司是能报销出租车发票的,不能报销快车和专车凭据,乘客其实并没有获得多大好处。所以通过经济学的分析,能让人看到"看不见"的。
增加交易税和房产税能降房价吗?
房价,在中国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还没上车的人,面对高昂且节节攀升的房价,都希望它能够“降一降”,而已经买房的人则希望自己的房产能够增值。近期,“房产税”的话题又开始火热起来,如果对房产收“房产税”,或者说提高交易过程中的税,会让房价降吗?
事实上,虽然“房产税”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其实在中国重庆和上海已经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试点,并且房产交易的税收也是一直在进行,甚至这几年严格调控,交易税负综合来看已经接近房屋总价的10%。结果呢,税收并没有改变房价上涨的趋势。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增加税收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只对交易的一方产生影响,哪一方议价的能力越强,哪一方的弹性更高,哪一方所交的税负就少。哪一方更希望达成这笔交易,议价能力越弱,哪一方就要更多的承担税收。
当出现了税收的时候,热点大城市的房东可以把交易税负和房产税加在房价和房租当中。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人们需要那里的房子,人们需要在那些地方居住。需求和供给最终决定了价格。只不过,买房的人又多交了税。
所以说,为什么说增加税负不是解决中国高房价的"解药",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调整供需关系。所以说呢,不要太天真的认为"房产税"的落地,房价就能降。经济学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生活中经济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它能让我们时刻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能够看到"看不到"的。今天,你学习经济学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