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革命性时空理论:二象性时空

革命性时空理论:二象性时空

作者: 傅天行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14:53 被阅读112次

    伟大的哲学家一辈子实际上都只想一个问题。对他而言,这个问题无疑就是时间。
    ——亨利·柏格森

    二象性时空

    根据我所建立的心物波粒二象性的根本哲学原理,物质和意识必定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连续性弥散演化的波性本体,一种是非连续性(离散性)生灭跃迁的粒性现象。由于波粒的互斥性,波性本体和粒性现象不能并存,连续性演化和非连续性生灭也互相对立,是两种完全不同特性的变化,波性本体除了连续性外,还具有决定性、非定域性、因果性、可逆性等特征,而粒性现象除了非连续性之外,还有随机性、定域性、非因果性、不可逆性等特征。由于本体和现象的演化以及各自性质根本性的对立,而时空是对变化性和集合性的描述,所以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将时空分为两种,即描述抽象性的先天波性本体弥散演化的数学时空和描述实体性的后天粒性现象生灭跃迁的物理时空。命名为数学时空,是因为物质的波性本体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实在,命名为物理时空,是因为物质的粒性现象是一种实体性的物理实在。由于意识在两种时空的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和时间箭头密切相关,所以脱离意识而谈论时空是不可能产生对时空的完整认识的。

    物理时间是建立在粒性现象的非连续性的生灭跃迁之上,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时间序列,由于粒性现象具有短暂的驻留不变并且是非连续的,所以物理时间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也就是普朗克时间(10的负43次方秒),物理时间以普朗克时间为最小单位,一格一格的向前递进延伸。 而数学时间建立在抽象的波性本体弥散演化之上,由于波函数的演化是连续性的,所以数学时间是连续性的,是无有间断的,犹如老子所说的“周行而不殆”。

    波性(连续性)的数学时空和粒性(非连续性)的物理时空是性质互相对立(互斥)但是又是时空不可或缺(互补)的两面,这就是时空的波粒二象。这种建立于心物波粒二象性基础上的时空观念,叫做二象性时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时空观念,是对牛顿的经典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以及量子力学的时空观念的超越,是迄今为止对时空的最深入最完整的认识。

    波性本体:

    波性本体是先天的抽象波性意识和先天的抽象波性物质(物质波函数,量子叠加态)以及宇宙法则的统一体,是心、物和理的统一体,对祂的不完整特性的不同侧面认识产生了宗教、哲学和科学上的基督教上帝,印度教大梵,柏拉图的抽象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康德的物自体,胡塞尔的先验意识,中国哲学的太极、道、天、气,理,元神,现代科学的量子场等等有近似度但是又有差异的不同观念。

    空间本质:

    空间本质是隐含粒性的先天波性本体(波性意识和波性物质的统一体)弥散坍缩而产生的集合形式,是对尚未坍缩的波性本体集合以及坍缩后的粒性现象集合的一种度量,它符合一定的运算法则并拥有几何性质。准确的说,并不是波性本体在空间中弥散,而是波性本体的弥散坍缩和叠加纠缠产生出了空间。空间强调的是变化产生的集合性,不存在独立于波性本体之外,独立于万物之外的背景空间。

    空间的广延属性建立于波性的弥散性和集合性之上,空间的位置属性建立于粒性的局域性和个体性之上。

    人之所以产生空间的认识并不是来自于后天经验,而是来自于先天的波性意识对波性本体广延性的直观认识。空间的广延性,连续性和容纳包含万物并近似于背景的认识都来自于先天认识,而不可能来自于后天经验。

    空间,场,波具有本质的同一性,是同一存在形式的不同角度的表达。除了共同的集合性、广延性以及整体性之外,空间更侧重于本体的背景性,场更侧重于本体的强弱性,波更侧重于本体的运动传播性。

    先天波性本体的弥散集合产生数学空间,先天波性本体的坍缩集合产生物理空间。

    时间本质:

    时间本质是隐含粒性的先天波性本体(波性意识和波性物质的统一体)弥散坍缩而产生的演化序列的标度,是对波性本体演化序列的一种度量,波性本体的演化而产生了时间,随着波性本体的演化而有时间的变化。时间强调的是变化产生的序列性,不存在独立于波性本体之外,独立于万物之外的背景时间。

    先天波性本体的弥散序列产生数学时间,先天波性本体的坍缩序列产生物理时间。

    物理时间特征:

    有明确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无法返回到过去,也无法直接观察到未来。过去,当下,未来有明显的分立性。

    之所以物理时间有明确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这是粒性现象的非连续性(离散性)特点所决定的。现象A生起消失,现象B生起消失,现象C生起消失,后一个现象替换前一个现象……现象各自不同并且无法并存,前后生灭是离散性的生灭,所以物理时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必然是不能并存的,也必然是离散性的。

    当抽象的波性本体坍缩为实体性的粒性现象A以后,它短暂驻留并消失,这种消失是一种彻底的消失,无法再返回到之前同一的坍缩状态,具有不可逆性。尽管意识可以触动波函数坍缩出近似的经典的本征态,但是这实际和之前的已经不是同一的本征态。已经坍缩并消失的经典态(过去),已经坍缩并正在驻留的经典态(当下),尚未坍缩而成的经典态(未来),三种状态具有明显的分立性,所以这造成物理时间具有极其明显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不可能返回过去,也不可能跳到未来,当下时刻的观察者(经典自我,粒性意识)被牢牢的局限禁锢于当下的时间,只能被动的不断随物理时间往前递进,但是无法跨越时间跳到未来或者返回过去。这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都是经典性的。

    数学时间特征:

    没有明确的过去,未来,当下的区别,过去未来当下纠缠在一起。过去的信息可被读取,是一种实在,未来的信息也可以被读取,也是一种实在,它们都是具有概率特征的量子叠加态。这里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是量子性的,站在全时空的整体角度,其实也没有局域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但是存在整体性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因为时空整体是在不断变化的。

    由于波性本体(量子态)是互相叠加纠缠在一起,这种叠加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叠加,也是时间上的叠加,所以数学时间没有明显的过去当下未来的分立特征,是彼此并存的。处于本体界的观察者(量子自我,波性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读取到过去的信息,也可以读取到未来的信息,和物理时间的不可逆性相比,数学时间则具有明显的可逆性特征。

    如果我们说波性意识(波性本体)是时空之外,超越时间,实际上是指它在四维物理时空之外。 因为我们通常以为的时空实际是四维物理时空,它是全部建立在经验性的经典粒性现象基础上。我们认为的时间是描述粒性现象的生灭变化,而波性意识并没有粒性现象的生灭变化,并且和粒性现象不可能并存,所以波性意识必定超越物理时空之外。尽管波性意识超越四维物理时空,但仍然在抽象的无穷维的数学时空范围之内。

    还有一种是心理感知时间,这个是主观的心理感觉,感觉到变化,就以为有时间流动,感觉不到变化,就以为没有时间流动,这个纯粹是主观的。

    一个类比:

    本体界和现象界本质是同一的,二者并不是独立的两个不同世界。 你观察感知的任何现象,都是从本体界的抽象形式转化而来的,是波函数的坍缩导致的。

    你就像是处在一个类似电影黑客帝国所描述的Matrix巨大虚拟世界里面,你的视野遍及之处,抽象的数据信息(波性本体,量子叠加态)转化成你意识感知到的实体性现象(粒性现象,经典本征态)。而在视野之外,所有你以为的真实客观的树木房子、山河大地都其实只是抽象数学信息的运算演化,而不是实体性的存在于那里,你以为的一个真实客观的现象性的宏观经典世界实际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抽象数学世界的现象性反映,是这个抽象数学世界的投影。

    如果你玩网络游戏高度投入,你就会把网络游戏里面的世界当成真实,在自己脑子当中构建出一个三维的真实的游戏世界,但这个真实的世界只是你意识的假定,而不在物理现实当中。 通过意识导致波函数(量子叠加态)的坍缩,你只能观察到本体界(抽象数学时空)投射出的静态的一帧一帧的图像,每个单帧的图像实际就是每个普朗克时间坍缩的单一本征态,这些单一的物质图像被你的意识拼合成完整的宏观世界。你根据观察经验误以为事物在四维物理时空内运动演化,而其实所有的演化是发生在本体界的无穷维度的抽象数学时空。

    本体界(数学时空)的庞大信息和现象界(物理时空)的意识个体,也很像互联网云服务器和单一客户端的关系。每个现象界的人类似于一个客户端,接入了整个本体界的云网络当中,不断的从中读出信息,又往内输入信息。 只是这客户端其实也不是完全独立于云服务器的,而是从云服务器网络中转化出来的。现象界的观察者(粒性意识)和被观察对象(粒性物质),都是从本体界的波性本体转化出来的,本体界的波性意识坍缩转化为现象界内的粒性意识,本体界的波性物质坍缩转化为现象界的粒性物质,并且现象界内的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二者互相依赖,同生同灭。而并不是观察者独立持续存在,被观察者也独立持续存在。

    我们要把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错误时空观念彻底放弃掉,重建对时空的新认识,才能更容易理解自我的本质以及和世界的关系。


    时间是“永恒”的映像;时间是“永恒”的动态相似物;时间不停地流逝,模仿着“永恒”;时间无始无终,循环流逝。
    ——[古希腊]柏拉图

    解释:
    柏拉图所说的永恒,实际就是他说的理念世界的抽象理念,因永久不变故而永恒,而我们观察感知的现象则是理念的摹本,是不断生灭变化的,所以柏拉图说时间是“永恒”的映像。如果把把柏拉图的永恒理念替换成我理论当中具有内在全时空属性的波性本体,而把时间理解成波性本体的粒性坍缩所展开的物理时间序列(t1,t2,t3……),那么就可以非常容易懂柏拉图的这句话了。

    我们观察感知的物理时间的流逝递进,是全时空性的波性本体的自我展开和近似性的自我模仿,“自我展开”是把波性本体(量子叠加态)内在的无穷个潜在性的不同本征态在时空上展开,而模仿则是对波性本体在本体界内连续性演化的近似模仿。波性本体自身的全时空性实际就是整体性的“永恒”,它是无始无终的。柏拉图只是还没有从整体论上去理解本体的全时空这个深刻性质,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本体内在的全时间的属性是建立于抽象的集合性的量子叠加态,是无穷个物理时刻的叠加(t1+t2+t3……),它的展开就是无始无终而流逝的物理时间。

    柏拉图对时间的认识虽然还是算不上完整,但确实是非常深刻的。
    ——傅天行 2018.3.5

    一个物理学家对时间的看法很受他对相对论的了解的影响,因而很可能显得与常人有相当的差异,尽管物理学家自己对这事并不怎么在意。物理学家并不认为时间是由发生的事件构成的一个序列。相反,他们认为,过去和将来的一切都在那儿,时间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刻都向过去和将来两个方向延伸,就像是空间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位置延伸一样。事实上,这里把时间和空间相比较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时间和空间在相对论中已经变得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了,两者合成为物理学家们所谓的“时空连续体”了。
    ——[英]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解释:
    我们经验感知到的事件序列和时间流逝必须要用心物的波粒二象以及新的二象性时空观才能合理解释。按照经典物理和相对论的时间观,并不存在一个先后发生的事件构成的序列,过去和未来的一切都已经“存在”于那里,而不是先后“发生”,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流逝只不过是幻觉,但是这种时间观实际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主观的经验感知的物理时间和抽象的客观性数学时间的区别。经验感知的时间流逝实际上是四维物理时空之外的波性意识对同样处于四维物理时空之外的抽象波函数(先验本体)的不断获取信息,造成波函数所描述的不确定的量子叠加态坍缩为物理时空内不同的经典本征态序列,后一个生成的经典本征态不断的替换前面生成的经典本征态,产生一种“流动”,进而被波性意识坍缩后的粒性意识经验感知,所以才产生了时间的“流逝”感,也产生了经验感知到的物理时间,进而有了经验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发生”的本征态就是一个事件,也可以称为一个现象。现象不断的前后相继的“发生”,后一个替换了前一个,这产生了“流逝感”。现象A先出现,然后现象B替换了现象A,再然后现象C替换了现象B……这种现象的不断替换更新,产生了时间的流逝递进。这种时间流逝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并非完全客观的,是我们的意识错误假设了存在客观的物理时间流逝,只有建立起二象性的时空观,将时空分为两种,并正确认识到心物的波粒二象,才能真正解释时间的流逝问题。
    ——天行 2018.11.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革命性时空理论:二象性时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la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