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最新一期节目的辩题是“有人在追自己,要不要告诉伴侣”。
加菲表明“不告诉伴侣”这个立场之后,在结束语中说“不要把人生过成一个问卷,让你的伴侣一辈子都在做题;把人生过一道风景,让你的伴侣流连忘返,不要预设自己的人生,也不要考验自己的人生”。
由此也引出了薛兆丰教授“比喻绝缘体”这个“奇葩”,他在加菲发表了自己的言论之后表示,自己“一听到比喻就自动关上耳朵,比喻不是好的论证方法”,这让我对类比这件事产生了一点兴趣。
为什么说比喻不是好的论证方法?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又名《杠精是如何养成的》,这本书总结了一些思路。
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这样的论证就叫做类比论证,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在进行比喻时完全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
想到一个,拿来就用。甚至故意寻找带有正面或者负面的类比,实际上只是在布置情绪框架,把人们的反应引向一个特定目标。比如讲伊拉克战争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将它和越南战争相比,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
那么要怎么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呢?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
(1)两个做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拆解一下加菲这段结束语其中一段比喻的问题,人生和风景之间的对于伴侣而言的关键相同点如下:
(1)人参与其中
(2人生和风景都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
不同点在于:
(1)人生是长期的,周而复始的,很可能并非一次性的;风景对于人而言大多是一次性的,是可以来了就走的
其中的不同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参与者(伴侣)的选择和体验,是这个类比中的关键要素,同时这两者的比喻之间还暗含着一种我们刚才提到的情绪框架,在抒情中引导观众认可她的立场,因此这个类比其实说服力是比较弱的。
相比之下,如晶在讨论关于“父亲是否要为孩子付出一定时间,参与到孩子成长中”的那个比喻论证给人的感官会更少一些抒情成分。她把父亲参与孩子的成长比作追剧,咋拆解呢?
相同点:
(1)变化性,剧情在推进,孩子的人生性格也在成长变化;不追剧的人以为尔晴就是个好姑娘,却不知道她后期黑化惨了,就像不养娃的爹,以为二十好几的大姑娘还是那个喜欢芭比娃娃孩子
(2)参与性,追剧人之间的互动是来源于对剧情的熟知;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也是基于对相互的了解
不同点:
(1)追剧可补偿,人生却不重来
这个虽然是不同点,却更好地印证了观点
(2)追剧是娱乐性活动,不喜欢就可以快进,养娃更艰难,也不能快进
(3)追剧只要付出短期的时间成本,养娃却包含时间、金钱等多个维度的长期投入
相同点部分的说服性强,但仍然有漏洞,因为养娃所包含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多个维度其实也是影响决策的关键,从辩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反方可以攻击的点。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确实印证了,很难寻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类比,这也是薛教授说类比不可靠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似的两件事物。
但是我们其实不需要对于类比极端苛刻,朱自清笔下的像牛毛想花针一样的细雨确实让我们仿佛身处其中,关键就在于他抓住了雨和牛毛花针在视觉上的核心特征。同理,从场景和目的出发,提高类比事物之间的相关点和不同点所占的比例,也就能提高我们作用类比时的说服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