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玲小姐采访手记

作者: b52564e879e3 | 来源:发表于2017-06-26 18:24 被阅读27次
文 / 刘铮铮

我在上海半岛酒店见到了林志玲小姐。我们握手,她的手比较软,有点暖。

以前一直关注企业与企业家,虽然商战也有其内在美,还是显得单调了。这样一个采访对象,像一缕清风,让我觉得活着不只有金钱,还有生活的趣味。

她没有化妆,穿着深红色露肩装,卡其色长裙,头戴一顶宽檐帽,脸比荧幕上还要小,说话声音轻柔。

2005年,林志玲在大连拍摄广告坠马,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谷底,也是一个转折点。此前一年,她骤然走红,坠马事件没有让她的关注度受到影响,反而让人民群众更加期待她。伤好以后,她接拍了吴宇森的《赤壁》。

一个模特出身的艺人,为什么红了十多年,至今热度不减?

这代表了艺人的价值恒定,也许可以从两个层面,解读“林志玲现象”。

组织层面。林志玲背后的凯渥模特经纪公司,创始人洪伟明,号称台湾时尚教父。洪的经营理念非常明确,就是把模特儿开发成为持续受欢迎的产品,以突破吃青春饭的行业局限。模特儿只有成为艺人,跨界发展,才能打开局面。

个人层面。柔美的外表下,林志玲有极为清醒的经济理性。她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演艺圈是一个公平的市场,如果你理解自己是一个商品,把自己包装好,作为一个好的资源经营,最后会被别人看到的。就像当初人家邀请我主持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我自己都觉得不可能。”

勤奋是必须的。

她说:“漂亮面孔后面,很多都是苦过来的。大家也不会相信说,站在艳阳下,一天要拍150套衣服。当然这些都是应该的。我自己也是做了十几年,才被大家看到。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瞬间。”

从上幼稚园开始,她就练习芭蕾舞。据她说,舞蹈带来的最大帮助,是能够自如控制身体,达成一种“控制的自在”,在放松状态下,表现想要表现的东西。

林志玲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修西洋美术史与经济学双学位。访谈过程中,她提到了两个经济学术语:供需关系,机会成本。

对一个三十岁才成名的女艺人来说,两个词极为重要,前者涉及“市场需要怎样的林志玲”,后者涉及“林志玲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市场”。

扮演《赤壁》里的小乔,起点不可谓不高,但之后她再也没有遇到吴宇森这样量级的导演。

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经过《决战刹马镇》的大胆突破,她意识到,演戏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如果说2004年台湾地区的社会纷争,是邻家女孩式的林志玲广受欢迎的基础。十多年来,她也温暖抚慰了大陆人民的心。

这十多年,大陆房价失控,贫富分化。她的温和有礼,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娃娃音”,也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一个人人高声叫嚷的时代,声音低一点,反而不同。

林志玲的影响力,从东部沿海一直渗透到了西部内陆。我去过的一些偏远地区,只有两位女明星的形象常常可见,一是范冰冰,二是林志玲。

由此,在女神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她连续参演爱情题材电影,就不难理解了。越是艰难时日,越是需要美好爱情,以及符号性的爱情人物。

闲暇时候,林志玲爱读传记,探究一下星巴克这家公司是怎么成功的,想一下年轻时候的林青霞如何生活,感动于李安夫妇的爱情。

“李安有很多大情怀,更感人的是有这样一个家庭,真的愿意为这个人的梦想,一直付出”。

最后,我的问题略显矫情:“有些艺人工作是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有些艺人工作也是赚钱,但还想留下点什么,你是为了什么?”

她的回答也很官方:“有个形象正面,带着微笑的人,陪人们走过10年,这就够了。不敢说我的作品一定会被大家记得,但这是我能够做到的。”

唉,我没问什么好问题,辜负了年华与青春。

注:题图为林志玲小姐送我的签名台历,嗯,我会珍藏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志玲小姐采访手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pj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