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出来混总要还的,以前没机会做的事总要找机会做一做,越早做越好。因为晚了,比如有的人五十岁才开始过青春期,可能就要闯大祸了,因为他的位置比较高,闯祸的后果严重,可能还有很多人就等着你闯祸,这个代价太高。
青春期最重要一点就是认同,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青春期特别迷茫、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青春期的人要染发、要刺青、要追星,其实都是与认同有关,我到底被归于什么样的人,这件事非常不稳定。”
关于青春期的来临,越“青春”越好。青春期一切的对抗不只是因为想要“对抗”,最重要的是需要找认同感,归属感。
“张海音:多给点空间,包括有的时候的不允许。比如孩子想要刺青,父母觉得孩子要刺青那得18岁以后,哪怕吵架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呢?青春期的孩子只有跟父母吵过了,他才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否则他做什么父母都允许,他就感觉自己在发力,父母都没反应,那闹了也白闹,他需要有人跟他折腾对抗。
毛思翩: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青春期,就完全不管了,这样他就不会叛逆了?
张海音:不可能的。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打了像打在棉花上,父母都没反应,那他就越打越狠。
所以青春期其实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有破坏性的后果,虽然孩子的方向是想要更好地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成长都不得不接受破坏性的后果,这个是对双方的考验。
很多人事后回顾青春期,都感觉当时像吃错药一样,总是不对劲,那个劲头一定要释放出来。青春期的孩子觉得,看到父母窘态百出,实在下不了台才算惹到父母,如果父母一直没事,他肯定不甘心的。”
青春期的他们,某些挑衅真的会让我受不了,在众多问题中,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不被尊重”的感受。每当这样的时候,我的受挫心理最大!这时候的情绪也最容易崩,最大的想法是逃离,我想啊,离开这个最爱你的我,看看谁还能吃你这一套?接着就是一堆的抱怨,在心里指责所有人,只有自己是对的或者说付出了所有的努力。
这个点是我最需要反思的地方,我常常走进这种思维模式里。看到很多简友妈妈们的心态,我自愧不如,在当下的那种心态中,我没办法反思自己的任何行为,陷入“我”的感受最大的执念里,弯弯绕绕无法走出来。
“毛思翩:那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张海音:每家每户情况不一样,我比较主张的是父母还是顺着自己原来的习惯,也就是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是不同意的,那你生气也好,吵架也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孩子的感受,而且要有思想准备。你的意见孩子可能不高兴,但是你的态度还是要很明确的,你要表明你是这样想的,但并不是必须强迫他马上同意,哪怕你们的意见不统一,但不等于父母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看到太多案例,因为孩子青春期,包括以心理问题的方式呈现青春期的冲突,父母和孩子颠倒了,父母天天看孩子的脸色,孩子很凶,这样也不对。父母和孩子还是要回到各自应有的位置上,没有谁规定怎么样做父母才是合适的,只有你们最有发言权。
因为父母本质上都是爱孩子,只是碰到了困难,但是父母不强求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孩子必须要绝对服从你,父母只要把握这个原则就可以了。当然孩子有可能有伤害,可能有意外,有不好的后果,父母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最后结果是不是能控制的你就要准备好,有时候可能控制不住,所以父母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以上对于父母的建议,让我觉得备好舒适。我们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青春期的你们不认同,有不一样的观点,我也不必为了迎合你,而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只是在表达的时候,我们应该平和的去叙述自己的观点。
对于结果的承受能力,这个点对于我来说,也很新颖。我们决定对的事情,孩子就是不做,在错的路上来来回回的折腾。比如升学的中考、高考,我们一直想要纠正孩子,只是因为对于结果的担心,倘若最后只能是一个不好的结果,我们是否有能力承受?我们是否会坦然接受?甚至于,很多人会说的那个词:“悦纳”?很多时候,我们即便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却还是无法接受,觉得明明可以有许多种结果,为何偏偏是这种最坏的样子?
“毛思翩:怪不得我听说初中三年最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而是平安地度过青春期。青春期大部分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个时候特别在意同龄人的看法。
张海音:能够平安地度过青春期,闯一点祸,不是太严重就算不错了。
青春期的孩子在小伙伴中有没有江湖地位是很重要的,他与父母的家庭脱离开,寻找属于自己的江湖地位,这本身就是青春期非常重要的任务,他要完成成长的任务。但是这里就有两方面的影响,好的影响当然他是能够分化独立,坏的影响就是他可能会结交不良的人。”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家的青春期其实还是来的有点晚,高中的青春期啊,希望他结交更多的良人吧!
“毛思翩:您怎么看直觉与心理学的关系?
张海音:会有关系,身体最诚实,它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醒你,可能你意识层面上一些不能接受的事情。
一个人的情绪、身体感觉、认知、行为,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要结合一个具体的情形整合地去看待。
比如我们经常问来咨询的来访者,家里有什么事吗?他也很诚实,我家里没什么事,很顺利的,单位也没什么事,看不出现实中有什么压力刺激,但是有一些东西潜移默化,可能会勾起你自己经历中的某些部分。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产后抑郁。有些孕妇生孩子,家里人都对她挺好的,孩子也挺好,身体也挺好,那为什么也会产后抑郁呢?周围人很不理解,但很有可能这个过程触发了她早年与母亲或照料者之间一些非常负面体验,当然这个被压抑得很深,平时是感觉不到的,当她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这种感觉会被激发出来。
所以你问她老公对你好吗?婆婆对你好吗?单位里面好吗?她都觉得挺好的,没什么事情,所以不仅仅要看现实中有什么事情,要结合一个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去看。每个人痛点不一样,有的人跟同伴竞争就发怵,有的人跟权威对抗就发怵,有的人涉及到要听谁的话就特别犹豫,有的人处理异性关系是他的痛点,所以很难标准化什么是一个人的压力,甚至好事也可能变成一个很大的压力来源,比如有人做了十几年科长,突然升副处长,本来应该高兴,但是就会莫名其妙地出问题。”
以前总觉得抑郁、或是焦虑、精神上的问题,最直接的关系就是身边的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也许,还是自己与“自己的痛点”怎么和解吧,如果无法和解,别人再多的好,也无法缓解自己的“痛”。
“我们一般最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想面对的部分。你越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你看上去是在和他折腾,其实还是和自己内在的某一部分折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孩子的青春期的碰撞,也是与自己“所谓的痛点”在碰撞。如何与我们越怕的“所谓的痛点”和解?如何与自己内在的某一部分和解?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领悟吧!
“张海音:肯定有,包括到现在我孩子成家了还会有焦虑,只要你有孩子,不管多大,你一直有牵挂在里面。
因为你听到的很多道理都是理性的东西,你自己没有经历过,心理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了解很多带孩子的道理,我经历过一遍又是另一回事,但当你经历过,明白一点了,已经来不及了,孩子们又长大了,就有好多遗憾在里边。
毛思翩:对,就是没有办法,因为你总是活得越久明白越多,但是孩子也在成长,所以现在再回去看,就觉得当初做的永远是有遗憾的。”
看,专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样焦虑,一样遗憾。
通篇文章让我发现自己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慢慢的改善。同时,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不对孩子有 太高的期待,放平心态,任何时期,都要有享受生活的部分而不仅仅只有痛苦,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