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字是写给自己的,为了梳理思路,找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之所以没有设为私密,是觉得万一有某个读者无意中看到了这些文字,而竟然有耐心浏览了一下,从这些枯燥的堆砌中偶然得到一点点小启发,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能坚持是多数人的通病,此前我认为凡普遍现象定有其进化论的理由,即“不能坚持”可能是写在人类这个物种基因里的,“得到”APP上一段名为《人类天生没有自控力?》的音频还真给了一个类似的结论,大意是心理学家证明人类天生缺乏自控力,如果有,就是面对的诱惑不够。对我们这些动辄放弃的人而言,这真是精神上的解脱!但偏偏总有少数人自制力好,且帮助自己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重新燃起了我等的希望。
嗯,一定是我的方法不对,去找!
于是乎,各类时间管理的书籍总是很畅销。然并卵!好像没什么改观。偶遇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自控力弱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底层概念的问题,是道的问题,而非术的问题;只有把大脑的操作系统升级,以全新的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就如同降维攻击。
第一次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几个月前,后来在得到APP上持续学习李笑来的《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才不断加深对概念升级的认识。为理顺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融会贯通,检视自己的薄弱之处加以修正,我再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
此书更像是诸多短文的合集,既有关联又可独立成篇,每篇都力图更新一个概念,文字显然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因此更打动我们。这些概念,我按照本书的章节顺次整理,将其重要论点或论据摘录,并自我反思如下:
一、主旨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
二、醒悟
1、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心智来获得解放,而不是被客观的大脑所控制、跟着感觉走。
【我的思考:这是一个概念的升级。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受那个客观大脑控制的,其中有经验主义,有旧概念体系,稍微不留神就会被动的陷入旧的思想框架中,因此要时刻注意警醒,当出现轻信、生气、放弃、抵触、冲动等等负面情绪时,要启动大脑警报,看是否被客观的大脑控制了。通过练习,会形成主动控制客观大脑的能力的。】
2、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我的思考:知识和经验是财富,但也会阻碍大脑的升级,所以需要做的是:在决策的时候参考经验,但又不能杜绝新的思考角度。道理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的度其实是较难把握的。所以要经常锻炼,在大脑中设立一个警报,每当决策时启动,让自己更开放,而不是仅依赖经验且抗拒其他维度。这一点我有体会,此前十余年在国企工作,对规范化、流程化、体系内的产品尺度有较深的概念,这是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而在新的环境中也确实发挥了作用,有利于日常工作更有秩序的开展,但是在面对一些新方向时,这却如同一堵无形的墙让我从内心难以突破,甚至因此而与不同意见者冲突。这至少有两点必须反思,引以为戒:一是不要急着否定,凡事想一下是否自己有局限;二是即便想通了,不认可对方思路,冲突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浪费时间】。
3、什么值得学
作者以自己学习计算机编程的正面例子,以及不屑学习盲打的反面例子,希望说明不要因现在认为有用或无用来判断是否值得学,要用心智突破自己的局限。
【我的思考:于我而言这也是概念的升级。争论有用或者无用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被客观大脑控制了。以自己当前的心智、也就是基于过往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的是否有用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这忽视了几个重要的背景: 1、自己的心智本来就是有极大局限的,随着心智的成长,看法就会变化,今天无用、明天也许有用;2、如果从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尤其移动互联网将空间不断延伸)来看,角度会不断变化;3、目前单一知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原本看似不相关的知识一旦融合将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所以,不要说无用,能学的就尽可能的多学】
【小结】突破心智,升级概念。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接受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三、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我的思考:自己是有这方面的问题的,比如自己的吉他练习,在大学的时候感兴趣,可没有去做,三年前终于下决心买了吉他、报了课程,但坚持了几个月后,慢慢开始松懈了。说到底,还是太没有耐心,太希望速成了,当然没有赋予这件事情一个真正的意义是根源(也就是李笑来说的“刚需”)。另外,由于前面浪费的时间太多,也更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去。 所谓欲速则不达,本是简单的道理,但到了自己头上,却往往忽视,不得已只能从头再来,反而更慢,所以:确定了要学的东西,就按规律来】。
2、交换才是硬道理
【我:其实到今天我仍然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我有什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我要继续寻找答案的问题,需要我单独来剖析自己】。
3、完美永不存在
【我的思考:从小我的学习是不错的,工作自认也还可以,但却很容易自卑,在课堂上很少敢于主动回答问题,更不敢当众表达自己。此前我认为是自己内向性格使然,但是一次在工作中不得已要主持的大会,让我彻底放开了自己、消除了恐惧,目前想来,表象的推动因素是“别无选择”,其实让我真正建立自信的是自己对所要讲述的内容“胸有成竹”。所以,认准了就去做,不要怕不完美,因为有了积累就开始走向接近完美之路了】。
4、未知永远存在
【我的思考:进步的过程中,要忍受一定的未知。就如同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从指法和和弦练习,但对于乐理并不懂。如果从乐理学起,可能就放弃了。但有一点是自己要注意的,就是有问题解决不了时,要把它记下来,这一点我没有做到,需要改变】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就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我的思考:其实自己这些年来太过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不想有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低,在职业生涯做出重要改变的时候,面对别人的各种议论,急于去分辨,以求别人的理解。在遇到挫折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较大的环境变化时,心态会陷入焦虑。现在看来至少暴露了自己的几个问题:1、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是对自己的评价标准有误,是否成长才是标准,而别人的评价不是;2、急于分辨,其实是暴露了自己的焦虑,希望得到外部的认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应该求乎内心,而非他人,如果内心是成熟的,坚定的,自然不必如此。况且,别人的意见只是代表了对方的心智,无法替自己决定。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参考少数人的建议,做自己的决定,这才是正确的姿势;3、在不利的境遇下不能平和,失去了快乐。这一方面是心智不够,因为环境的变化真的不是坏事,既有可能变成好事,也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未曾预想的境地。而无论如何变化,后悔、焦虑、痛苦都是最坏的表现,不但恶化了自己和他人的心情,更浪费了精力和时间,于事无补。所以要乐观的看待一切变化,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更好的应对变化,并从更高维度的心智去看待变化,是更明智的选择】
6、与时间做朋友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如何判断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
【我的思考:这其中其实仍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判断“是否现实”其实也是一个难题,有时候一件事情或目标是否“现实”绝非一眼就能看穿,仍然需要心智去判断。这是另一个待解的题目】
【小结】这一节的逻辑比较清晰:认清现实并接受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要知道难以速成,应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花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勇于尝试并接受在学习积累过程中的不完美—>对积累中确实未知的部分可以先放下而不要因此影响整体—>时间也许长一些,但请耐心积累,因为现状不会立即摆脱。
四、管理
本节内容有些“时间管理”的味道,但更加实用一些,不过真正应用到实际中也并不容易:
1、估算时间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我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周期,另一方面对于陌生的任务来说,时间也许比估计的长,知道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因此而半途放弃。(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及时行动
拖延行动的一个常见原因是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但本质原因在于恐惧:内部的恐惧是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外部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我的思考:我自己在社交方面其实有内部恐惧的,但往往越恐惧越紧张,越表现不理想,进而导致自己的心理抵触,所以要改变,现在的写作其实也是担心写不好,但及时行动,做起来再说;另外,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有两个方面的警醒:一是自己不要担心外界评价,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二是要多鼓励他人而非给予嘲笑,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3、直面困难
【我的思考:在吉他的学习上,喜欢重复那些简单的乐谱,对复杂的从心底抗拒,并告诉自己先把简单的练好,这看似有理,其实却没有进步和突破,所以接下来要直面这些,突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旦突破将是另一番美好;在工作上,我做了很多看似感兴趣的事情,包括流程的规范、将技术思维引入来提升效率,但是本可以将很多的日常工作充分授权给别人做,自己去进一步挑战更价值的探索和沟通,但内心害怕做不好的情绪让自己逃避,拖延了半年以上才真正走出去。今后一定要立足本人成长,勇敢去尝试,能够授权的就授权,能利用分工的就利用,提升自己的时间价值】
4、关注步骤
这一节讲了一个背单词的例子,非常令人感触。从一个基本的我要背单词,到层层分解这个任务,并对每个子任务确定非常具体的执行步骤,以及为此步骤安排的时间和执行标准,实现了一个目标的真正落地,变得可执行、可监督。
【我的思考:其实这一节极为关键。我们即使已经花钱买了健身卡、报了吉他班,其实都仍然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之所以放弃,道的层面来讲是没有赋予其意义,成为自己的刚需,术的层面则正是没有对步骤的具体分解。其实制定详细、具体、可执行的步骤,本身就是一个梳理想法、可行性的过程,一旦步骤确定了,也就在给自己下达了一份必须执行的潜意识,并按照该步骤做;如果没有该步骤,则随时放弃都没有太大的阻力,也没有觉得可惜,因为反正自己的时间里也并没有特地安排这件事情,只是看能否“挤出”时间去做,既然没有“挤出来”,那只能不做。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更好的安排下,对于自己的写作、健身和吉他,我要在1月10日前给自己制定一份计划,确保2017年的实施。】
5、并行串行
【我的思考:其实很多琐碎的时间可以利用的更好,比如可以读简书,这个在操作中不难,但需要强化这个意识,利用好每一分钟时间】
6、感知时间 / 7、记录开销
《奇特的一生》中的柳比歇夫采用“事件-时间日志”,用基于过程的记录,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在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更重要的是,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我的思考:下载安装了APP Mr.time,从今天开始强制自己使用,形成习惯,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培养对时间的感觉,分析时间的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
8、制订预算
【我的思考: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是制订时间预算,这个从12月30日开始。嗯,已经下载安装了网易有道云笔记,与mr.time配合,一个记录预算,一个记录开销。】
9、计划
在这一节里说到了三点: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可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我的思考:这几点看似有些矛盾,我理解如下:计划其实是需要的,但不建议、且刚开始也没有能力做长期的计划,可以从短期计划开始;如果是一件复杂的、陌生的事情,确实不知道如何计划,那么就先行动,边行动边理解,也就逐步具备了可以计划此事的能力。在这一节里还回答了前面关于“什么是现实”这个问题。李笑来的答案是“已经有人做到了;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这确实是更实际的答案了,但仍然有疑问,我与做到的那个人之间的差距是否是可以弥补的,这个只能靠自己衡量了】
10、列表
要使用列表;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列表没必要工整;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我的思考:第一步先从琐碎的事情做起,比如要拜访、要购物、要电话、沟通等,提前有个列表,罗列一下项目,避免遗漏,节省时间。我在这一点上确实存在问题,打电话前准备不充分,拜访后才意识到有问题遗漏了。已经准备了一个随身的小本和笔】
11、流程
整体以电话过程为例,非常有代表性。
【我的思考:提前考虑流程,做好准备,可以减少无效时间支出。就以电话为例,提前列表。】
12、预演
【我的思考:准备充分,在脑子里预演,会让自己更有自信,表现更好,也更节省时间】
13、验收
【我的思考:这一点和前面的关注步骤应该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练习吉他,除了制定详细执行步骤,还应该给每个阶段制定一个验收的标准,当然这个也不应该太死板,但起码有一个标准】
【小结】这一节我自己理解为两部分:一是对某件事情/目标而言,要估算完成的时间,并据此制定计划,尤其是根据计划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执行步骤;开始行动,不要因为行动中的困难而退缩,每个阶段能给自己一个标准并据此验收。另外的部分是为了让自己的时间不被琐碎的事件无效占用,可以通过多件事情并行、通过记录开销来训练自己感知时间、通过列表来提前准备防止遗漏等。
五、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我的思考:这与前文是呼应的。抛弃有用无用论,多学!】
2、基本途径/3、主要手段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我的思考:读很多书很重要,可是读书分为很多状态:娱乐了一下,然后忘记了;记住了一些,可以用作谈资;知道了,以后也许用得着;知道了,思考了其中的因果,弄明白了,并像是超级链接一样,进一步扩展了关联知识。要学会按照最后一种方式来读】
4、经验局限
经验在一定层面上有价值,但必须认清其局限;个体的经验有限,摆脱自我经验局限的难度有时是无穷大的;群体的经验有限;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建议人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牢记在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再把这句话变成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的思考:这进一步解释有关心智的问题,经验导致了现在的心智,而心智需要升级,必须设立警报,提醒自己是否陷入了经验主义,被客观的大脑所控制了。嗯,从警报做起。另外,科学史和科学方法方面的书籍,找到,自己看,也让孩子在该看的时候能够看到】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一句震撼的话: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的“学习”);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了解学习的进程,它更像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我的思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学能力,并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而不是单纯的知道。这一观点也要与有用无用论区分。学习有用,但不能仅仅知道,这实际没有学到,只是学过而已,即使有用也没用了。】
六、思考
1、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道理有没有道理的过程;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准确的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节省时间,可能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我的思考:我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上,是愿意去思考的,但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比如一些新闻,一些“砖家”的结论,直接相信他们的论断是常有的事情,甚至会有不同“砖家”论点相反,于是才无所适从,这种迷信权威,可能来自于从小的教育,以及对“出版物”的神圣的感觉。所以,今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需要有对目标事物的基本了解、怀疑的精神、合理的辩证逻辑,是以心智升级、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嗯,《把时间当作朋友》也是权威,我暂且相信,边实践边体会吧】。
2、 思维陷阱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希望自己的二分法能够概括一切情况,却在不知不觉间把不确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我的思考:做到概念清晰真的不像看起来这么简单,其实李笑来的核心就是围绕“概念升级”,概念代表了思考的维度,这其实仍然引入了心智突破的问题;我们在对待周边的人、新闻事件等等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比如“这个人不咋地”、“罗尔很垃圾”等等,但是《慈禧全传》告诉我,不是事实如此简单,是我们自动忽略了表象之后的复杂,陷入了自己的客观大脑(如果经过了大脑的话),也不是多数人代表了真理和正义,而且这里的“多数人”又是你眼睛里看到的多数人,不是地球上的多数人。这么看来,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思维的陷阱,只有跳出去,进入新的心智模式,才能真正免疫】
3、因果关系
基础、双盲测试、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原则。
【我的思考:自证预言不能按表意理解,比如我相信我一定成功,未必会成功,但由于它导致立即和积极的行动,成功概率会增加。这里的因果关系其实仍然与前文的心智、不受制于经验、不迷信于权威、勤于思考密切相关,但更强调方法,通过强化自己的思考,提升心智维度】
4-9 小节
相关命题(原命题正确≠逆命题正确);举证责任(我无法证明我是对的,不代表你就是对的);案例局限(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对立论证(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的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凡事要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不是“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张冠李戴;感悟≠道理,感悟只是对道理的个人感受。
【我的思考:1、这几个命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在非常简单的问题上可能不会犯错,但是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就很容易犯逻辑错误,比如当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时,自己说你说我哪里不对,就陷入了举证逻辑的错误,因为对方不能举证,不代表自己是对的,真正需要举证的是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2、案例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往往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举例,但例子往往忽略了复杂因素,比如某某人努力,所以成功了,这是我们理想中愿意相信的结果,但未必是因果对应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但却要知道客观的情形并合理的指导自己的行为;3、权威/成功者的感悟也依然只是感悟,把感悟当作道理,其实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时必须要思考因果关系是否成立;4、最值得警醒的,是关于“凡事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是偏颇的”观点,积极的心态是没错的,但无论是“积极”还是“接受现实的”,核心的问题不在心态本身,而在于这种心态的来源是否是基于“思考”的而非盲目的。就像对待股市,如果对股市本身以及你要投资的对象根本不了解,那么“积极的”心态无非自我安慰,也改变不了99%会亏钱的现实,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它,在基于知识、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决策并接受相应的结果。即:思考后作出的“积极”态度才是有意义的。但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积极其实未必是正面的”,则仍然需要心智的升级】。
10、克服恐惧
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恐惧;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恐惧会带来懦弱。
【我的思考:这里探究恐惧,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了解阻碍自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界的原因,以积累勇气来克服。其实,“自以为是”在意识深处可能意味着“害怕别人不知道我知道”,根源来讲是仍然看重外界的评价,而非关注自己的成长。就自己来说,其实知道的东西实在有限,一旦了解了一点东西,有意无意的就希望展示给别人,这是非常肤浅的。从今天起,积累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克服“别人不认可我”的恐惧。】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免费而又有有效的辅助工具;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他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A是一回事,而B是另外一回事;A和B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A不一定B;可是,这并不意味着B;A也许还要另外一种可能性;A看起来像,可是B;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A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A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另外一些句式要刻意回避,比如: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我发现A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要是A就好了”
【我的思考:本节非常实用,因为突破思维陷阱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的,往往容易因自己的心智未能达到相应的层次,陷入思维陷阱却不自知。这些常用句式其实是突破思维的指示牌,通过这些可以放在手边和嘴边的句式,强制训练自己去思考。当自己第一时间接收到一个信息的时候,要立即想到这些句式;当要是/后悔情形产生时,立即打住,因为在浪费时间】。
七、交流
1、学会倾听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判定类知识;为了走到真正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的差很多;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着进入倾诉状态。
【我的思考:自己在与别人沟通(无论电话还是当面)时,非常容易犯三个错误:一是在别人讲到中途时,以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图并急于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二是未能充分尊重对方的想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这些却未必是对方最想得到的信息;三是语速太快,尤其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显得很急躁。从今天开始,一定要改正,注意倾听对方的信息,不要急于打断;二是在确认对方希望听到的信息后再表达自己;三是控制语速,稳重而不急躁。】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3、交流守则
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讨论的三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我的思考:平时工作中的讨论,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但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当讨论激烈的时候,容易情绪化,这在对方看来也许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二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真理在自己手中,但这实际是肤浅的,是受自己心智制约的。今天开始,在讨论方面改进如下:1、讨论但不争论;2、不要急于否定别人,更不要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而拒绝新观点的纳入】
4、正确复述
5、勤于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存在局限;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每次运用经验都可能存在风险;做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我的思考:突破经验的限制需要知识的积累,这一节所提供的是一种警报器】
八、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我的思考:对于兴趣,我的看法是:有些确实是明确知道的兴趣,比如爱画画、爱音乐,是先天的;有些是先行动才有的兴趣,比如同样的画画和音乐,有些是因为家长让孩子先从学习开始,慢慢做好了有了兴趣;再有更多的情况则是我们很难明确的界定自己是否有兴趣,包括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先做好,在努力做好的过程中思考其内在的规律,提出更多改进的想法并实践,逐步就有了兴趣甚至成为了专家。李笑来更重要的概念其实是到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出来的,即:当你使用“坚持”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你在“忍受痛苦”,这当然是不可能长久的,在真正“很有毅力”的人看来,自己根本就不存在“坚持”的概念,因为自己是在享受感兴趣的事情。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让其成为自己的“刚需”,自然也就成了愿意去做的事,虽然在外人看来不胜其苦,自己却自得其乐。这就是概念升级后的降维思考】
2、方法/3、痛苦
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我的思考:有好的方法当然最佳,这一点不必怀疑。但若一直纠结于“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而始终不开始的时候,方法本身就没有了意义,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开始,再优化。比如我学习吉他,开始也是纠结于是买书自学还是找老师,找哪里的老师,最后发现就找最近最方便沟通的一个开始再说】
4、比较
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我的思考:对普通人来说,“不与他人比较”其实知易行难,甚至有些比较是在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进行的。若比较的目的是找到差距和目标,学习和积累的话,是有正面意义的。关键在于不要把“幸福感”建立在比较上,而建立于自我成长上。比如:和昨天的我相比,今天的我竟然可以不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和别人比较上了,很有进步,哈哈】
5、运气
运气是确实存在的且有好坏之分;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的欲望;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体会的所谓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6、人脉
【我的思考:这个话题很大,我目前仍然困惑,需要继续思考。但文中有两个建议可以参考: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另外,在生活中,稳定的人脉一定是基于平等交换的,至于交换是否拿得上台面是另外一件事情,比如基于利益交换的,基于学识交换的,但是仅仅认识甚至单一索求的,不叫人脉。】
7、自卑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的不统一,让生活中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扭曲;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你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的,因为整个社会的观念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的组合,其中必然包含未被矫正的、粗糙并扭曲的所谓“真实的感觉”;停止嘲弄他人;忘记自己的优点;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都换成“特点”;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
【我的思考:这又是一次概念的升级而且如此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其实一个人有四个自己:愿望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其中“真实的自己”客观上存在却无法被描述,因为任何人的描述都已经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了。有种流行的说法是“感觉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也一度认可,因为在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对自己的积极、努力、助人的形象是满意的,以为在别人眼中也是如此,直到有一次原公司组织年终匿名评价,我的排名并不理想,我才意识到几点:1、感觉中的自己并不等于别人眼中的自己;2、即使已经有很多人给了你较高的评价,但很多人并不等于所有人;3、别人的感觉、自己的感觉,都是“感觉”而已,都不代表真实的自己,虽然真实难以描述;4、试图让所有人满意是徒劳的;5、我依然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这应该改变,而直到现在,我才真正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到自己的成长上来,对别人的评价可以轻松的心态看待。另外,将“优点”和“缺点”都用“特点”来替代,是一个非常理性且并非取巧的方法,因为优点和缺点本来就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不取决于客观,在一个人看来的优点,在他人看来可能是缺点,角度不同而已。】
8、灵感
埃斯库罗斯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这至少说明,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我的思考:没有灵感的根源是没有积累。积累包括知识量以及相应的思考。积累吧。】
9、鼓励
当我们不停的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我的思考:简单的事情一般不需要鼓励,包括读书、写作、健身等都不需要鼓励,因为对此事的好坏的判断是确定的,开始做一定是好的。但在一个人做与爱情、婚姻、工作有关的重要决策时,却往往难以判断优劣,此时需要的就是“心智”,是价值观,即需要确定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任何人的建议都只是基于对方自身心智的判断而无法代表你。此时真正的好建议不是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帮助理清思考的角度,并在对方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时给予鼓励】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的有效率,至少不可能呢总是100%的有效率;要做一个正常人;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的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醒的认识;专注于工作,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把需要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间分割为N块,每块M分钟,M之间有较少的X分钟进行休息等)
11、节奏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的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行为;为什么一个人明明比身边的人强,却得不到认可呢:首先,很可能只是他“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强而已,其次,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我的思考:10-13小节更多的是讲学习积累过程中的几个注意事项,“避免过激”:不要试图追求100%效率、急于求成、通过减少正常时间来提升效率、或急于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这些提醒都没有错,对于一个下定了决心、开始行动的人,这是常见的情形,因此而导致很快放弃,因为一开始就冲刺是跑不了马拉松的。我开始写作、练习吉他也是,开始一段时间急于求成,用了大量时间集中练习,结果腰痛犯了,不得不松懈了很长时间,真正体会了欲速则不达。另外,在第11小节中提到的问题是一个难题,即:我要掌握哪些技能呢?这些技能能否真正成为自己的竞争力并创造价值呢?虽然说只要学总是好的,但精通一门可能比“门门稀松”重要的多,这里不是毅力的问题,而是方向的问题。这个也需要我进一步思考】
九、积累
1、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其著名的《宁静祷词》中的话:“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越早醒悟越好;要坚信积累的力量。
2、越早越好;
3、如何开始;
4、躺着赚钱: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
5、自由意志:科学的敌人并不一定是宗教,而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学识使人坚毅;求知就是求富;重复的、枯燥的工作应该自动化完成。
6、财务自由
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其实在逻辑思维中,财务自由有一个更新的定义:不必为了高品质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7、注重学识
所谓的勇气,不是抽象的特质,而是一种相对精巧的计算;勇气是要有学识支撑的,否则叫鲁莽;
8、节省与否
买书的钱不能省;买工具的钱不能省;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事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节省肯定没错,但节省肯定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铺张浪费肯定不对,但在一些地方对自己好一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没错。
11、认识周期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之后才能真实展现;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总结】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也不断升级自己的概念体系,如“注意力>时间>金钱”观点是前者没有的很重要的概念升级,“元认知能力”我认为是接受心智升级、概念升级的能力,是《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的心智的演化。《把时间当作朋友》与《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相结合、相对照,可以更彻底的升级大脑操作系统,开启心智。
这个概念体系内容很多,要厘清其逻辑。要知道,很多的概念和方法、操作也都是各有自己的前提的,如此方不会产生自我矛盾。我要做的,是把概念理解,并在实践中去体会、消化,逐步实现心智具备自我升级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