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作者: 快乐课堂5678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22:14 被阅读0次

孙静老师在讲座中结合本单元诗歌,总结了五点现代诗的特点:

① 体会诗歌的韵味。主要体现在“押韵”与“节奏”上。可句句押韵、隔行押韵或整篇不押韵。节奏分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② 体验诗歌的想象。首先想象诗歌的画面,其次想象诗歌的空白。

③ 品味诗歌的意境。指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成一体而达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④ 体会诗歌的情感。读者与诗歌的情感交流,并从中获得某种审美认识,得到精神畅快与愉悦。

⑤ 揣摩诗歌的语言。所有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是以字为计算单位的艺术。讲究一字一词的推敲,善用修辞,追求境界。

现代诗是20世纪诗歌从各个方面对诗歌的变革,它使诗具有了新的生命,它已经并正在继续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很多人会在接触了现代诗歌后,就会从中找到自己的至爱,比体验到它的魅力。现代社会,人类物质文明空前发展,诗人以其智慧和勇气,开拓出属于现代诗的新天地,使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保持了清醒的现代意识,并把这种气息和意识灌注入诗的内涵。找到了新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才使现代派诗歌赢得了越老越多的知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朗读是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方式。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母亲”和“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节奏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饱含真挚情感的特点。交流平台对现代是这些基本特点又进行了回顾和梳理,进而帮助学生将零散模糊的认知清晰,使其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每一篇课文的课后题都指向朗读。《短诗三首》课后一题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这道题指向朗读。朗读第二首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指向朗读。第三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指向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绿》课后第一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又是指向朗读。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说说所有的利益就整齐的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向诗歌的表达。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结合阅阅读链接说一说。对比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绿”这个意象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白桦》第一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道题又指向了朗读。第《在天晴了的时候》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用诗的形式写一些自己看到过的以后天晴的景象。这个阅读提示也提示到了让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最终还是指向朗读。综合性学习中“小贴士”的方式提出了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以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想象也是体会诗歌的情感的方式。让孩子通过对诗人的语言展开想象,用诗中语言去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动,某些语言就会触动孩子的心弦,让他对这首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当他再去读诗时,这首诗就他心中的诗而非诗人写的诗了。《短诗三首》二题“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你怎样的感受?孩子通过想象,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母爱,指向诗歌的表达。《白桦》二题读一读,选择几个词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道题就是让通过想象,去理解诗歌的意象。指向了诗歌的表达。

如何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朗读与想象是最好的策略。把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有文字触发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去发挥想象。”读中想,想中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个问题,语文要素里说“体会诗歌表达情感”,这很抽象,那么,可以有哪些抓手或具体的措施(策略、方法)?

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于句式的排列,在于标点的使用,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总不是不能触碰诗人的内心深处。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桥梁,促使学生与文本、诗人、甚至生活形成有效的对话。一是朗读。反复诵读,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诗歌蕴含的丰富想象。二是想象补白。诗人往往是把看似毫不相连的意象放到了一起,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补白这些画面,进而感受诗歌的情感。三是联系生活。诗歌源于生活,学生想要读懂诗歌,就需要自己生活的经历理解诗中的词句,比如:“心中的风雨”。四是扩展阅读。这里既是对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也是同类诗歌的收集与比较。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诗歌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阶段,特别表现在中高年级。

①体会情感的途径之一是适当诵读。

适当的吟诵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把文本的美与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领悟到的美融合到一起。学生与诗人之间一旦产生心灵对话,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②体会情感的途径之二是想象意境。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诗人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体会诗人情感,展开想象,体会意境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可以引领他们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想象和感悟诗人用文字幻化和营造出的意境,从而促进和加深孩子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③联系写作背景,补充诗人相关资料。

联系写作背景,补充诗人相关资料,应该是体会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诗歌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体会诗人情感,就应适当介绍当时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为理解诗人情感奠定基础。

④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诗的情感、意境,并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实践活动。如诗配画创作、改编情景剧、续写或仿写诗歌等,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诗歌内容、意境,展现诗歌魅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在这个单元之前,哪册教材中出现过哪些现代诗?与本单元的学习有什么关联?

四上的第一单元就有《现代诗二首》,一首是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是描写秋天的,一首是徐志摩的《花牛歌》写的是童年的乐趣的,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的画面和意境,学习“多感官”感受、“意象”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第七单元《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练习用查资料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此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习系统化。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春秋天的哪些声音?

课文1、2、4、6节开头都是“听听”;一、二节是相同的结构,写出了秋天不同的声音;第五节2、3、4、5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末为音、韵、吟、音,整首诗押in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池子与河流》属于寓言师。

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课文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诗歌不同小节韵脚不同,这一课重点应该放在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上。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课文要求:反复朗读这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文重点放在朗读诗歌上。找出诗歌描写的景物,说说景物构成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如“归鸟”“落日”“花牛动静交替”的活动等。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现代诗形式自由,押韵等特点。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对于诗歌单元的学习有较好的基础。比如《繁星七一》《繁星一五九》通过想象画面,对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很有帮助。

      与本单元的学习有什么关联?

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段的学习中,对现代诗有了初步的印象,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够感受到诗歌之美。本单元的现代诗歌学习是对前几个学段诗歌学习的现继承和延伸,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继续体会诗歌的情感,会根据需要收集资料,会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从单篇出现到本次以单元整体编排的形式呈现,发挥着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作用,为学生有效学习现代诗架起桥梁。

    一上:2《小小的船》、7《青蛙写诗》、8《雨点》、9《明天要远足》、12《雪地里的小画家》。

一下:3《一个接一个》、7《怎么都快乐》、9《夜色》。

二上:3《植物妈妈有办法》、20《风》。

二下: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语文园地二《我爱阅读——《一株紫丁香》、8《彩色的梦》、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3《祖先的摇篮》。

三上:2《花的学校》、7《听听秋的声音》、阅读链接《瀑布》。

三下:8《池子与河流》、18《童年的水墨画》。

四上: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四下:第三单元整个诗歌单元。

五上:阅读链接《七子之歌》。

五下:无

六上:4《花之歌》散文诗、19《三黑和土地》。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六下:无

这些诗歌和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分散到小学阶段的各个阶段,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至三年级,大都安排的是儿童诗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这样编排内容特别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知认知规律。直到四年级上册,才在课文才明确提出现代诗的概念,也就是第三课《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这应该是小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真正开始,也是为下册第三单元单元的诗歌专题学习做的铺垫。

四年级以后,整个五年级在课文中没有再出现诗歌,仅有一篇阅读链接——应该不是有意为诗歌学习而编排的。六年级上册出现了三篇诗歌,这应该是小学阶段对诗歌最后的巩固,同时也是提升。因为三首诗歌中,纪伯伦的《花之歌》和苏金伞的《三黑和土地》应该属于散文诗,从内容和篇幅等各方面,都比前面学到的诗歌更加大了难度。臧克家纪念鲁迅的经典诗歌《有的人》是鲁迅专题单元中的一篇,本文是对鲁迅精神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同时也可以算作是对小学阶段诗歌的最后收束。

第三单元还安排了一次“轻叩诗歌大门”的综合性学习话动,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和提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话动依托课文学

所以,诗歌的编排依然遵循了部编教材整体上的编排特点,有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分析:

①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对诗文教学的分析:首先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诗文教学要求“初步情感体验——体验情感——体味情感”,随着年段的升高,要求越来越高,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性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其次,从这些要求来看虽然要求不同,但学习诗歌美文的方法上,却都是集中在了“诵读”和“想象”这两个词语上,即,读中感悟,想中体会。

②基于课例编排意图对诗文教学的分析:小学阶段部编版对于现代诗歌的编排分布来看,低年级偏重一些(大多是儿童诗),随着年级的升高,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课例逐渐在减少,但“最重的一笔”安排在四年级第三单元,这是个以“文体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同时进行现代诗主题单元,可以说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从上看虽然在前面学习诗歌的都是依据“人文主题”的需要进行学习,因为在不同主题下的多次接触学习现代诗歌,已经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了一些感性认知,但并未作为一种文体,郑重其事的介绍给学生,只有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二首》中,才是第一次以“现代诗”命名出现,且其侧重的是“借助想象体会大自然之美”对于诗歌这个文体的特点,并不做重点学习与掌握。到了四下三单元,以现代诗歌这种文体,再次集中学习,则侧重的是“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从这个训练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单元学习的学习,是从文体意识入手的对现代诗歌所独具有的文体特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归纳,同时对学习诗歌方法的进行总结;从下看,到了第三阶段虽然编入的现代诗歌数量减少,但对于他的学习要求却是逐步提升,从中段的“体验”到高段的“体味”,这一过程的转变,都是因四下三单元的学习而推进,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关于现代文教学尤为重要。

          第4个问题——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是不是只关注声调、快慢、轻重、韵脚等就可以?如果不是,那应该关注什么,怎么处理?

      我们一直在说诗歌唯读不能教也。到底怎么读是强调了声调、快慢、轻重、

韵脚、节奏就行了吗。这些是不够的,这些只是一些技巧,但是朗读是要带着心的,是要着情的。同样一首诗,我们在听名家朗诵时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诗的过程中,孩子是要理解诗的,如果不理解,你只是教会他一些技,拿腔拿调,那是在做秀。在读诗时更要从对诗的理解上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诗人与对话与文对话,这样读出的诗才有意味。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是不是只关注声调、快慢、轻重、韵脚等就可以?

不是。

如果不是,那应该关注什么,怎么处理?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除了关注声调、快慢、轻重、韵脚外,

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揣摩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快感。

2.把握情感。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

3.赏析技法。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

4.品味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它含蓄隽永、凝练深沉、形象传神、充满情感,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语言的品味。

解决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形式多样化,听录音,自由读,配乐读,默读,齐读,给同桌读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  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这里的有感情朗读,一定是理解文本后的自然流露情感的朗读,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承载思维,不仅仅是朗读技巧逼入文本。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具体聚焦每一课

5.《短诗三首》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每一首想表达什么?如果每一首只聚焦一个大问题教学,你会设置什么问题?

1.背景: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冰心为什么对母爱、童心、自然有这么深的感情?

  (1)《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作者冰心的话说,就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在这些灵动委婉、含蓄隽永的诗歌中,处处体现着冰心士的创作信仰——“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百度)

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R. Tagore)的《迷途之鸟》(Stray Birds),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地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繁星》自序)

一九二茵年的夏日,二弟冰叔从书堆里,又翻出这小本子来。他重新看了,又写了“繁星”两个字,在第一页上。

一九二一年的秋日,小弟弟冰季说:“姊姊!你这些小故事,也可以印在纸上么?”我就写下末一段,将它发表了。

两年前零碎的思想,经过三个小孩子的鉴定。《繁星》的序言,就是这个。(《繁星》自序)

(2)《短诗三首》围绕“母亲”和“大海”这个中心意象,表达了对母亲和大海的挚爱。

第一首“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一、二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三四五句运用三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体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第二首“一三一”:诗人由星光和花香的相随相伴联想到大海,并通过比较,说明了大海对于在海边长大的诗人而言,影响深远。首行直抒胸臆,接着用了三个反问句体现诗人对与大海的情感,就如星星有关辉,花儿有香气,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这首诗的二三五行最后的字分别是“光、香、响”,形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三首“一五九”:和第一首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依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温暖的港湾,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的是自然现象,“心中的风雨”则是指现实甚或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三)第一首主问题:“不可漫灭的回忆是什么?从中你想的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第二首主问题:诗中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请你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对比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首主问题:诗中写到了那些事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这些关系中你体会到什么?

那我再追问,为什么对大海情有独钟?不是小河啊,溪流啊?

因为冰心三岁到十一岁时候在大海边生活,父亲是海军。父亲经常给她讲大海的故事。而生活在某种情况下,心境是相通的。

冰心在她的《冰心自传》中说:“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于海的描写。”她在《往事》中说:“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一个人的成长,与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说冬天抽冰嘎,打爬犁,玩冰飞子。都是满满的回忆。而且是满满的幸福的回忆。这个场景就是诗歌的补白。宁静的夏夜,一轮明月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庭院。紫藤花爬满了花架,花架下一把竹椅上,妈妈坐在上面,而我在妈妈的膝上,听妈妈讲迷人的故事。

    第二首诗,写大海,为什么先写星光、花香?

这就是一种比兴的手法,隆重引出大海,我的思潮里都有你的清响。

  同样,第三首诗也是如此,两个风雨。先说自然界的风雨,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有了委屈躲在麻麻怀抱最温暖的。

    所以在教学时候,带领学生分清作者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其实这也是诗歌语言的特点,独特的表达。

      李苑桃 的作业,分享一下啊:

引入冰心的另一篇,更好地理解情感,这叫互文。

在学习第三首,补充“风雨”:

第二首就是补充资料法

最后进一步总结特点:

后面还有进一步延伸:

6.《绿》文中的绿出现几次?“绿”这个意象在作者眼中究竟是什么?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一句最关键,为什么?

  “绿”在文中出现了17次,“绿”在作者眼中是大自然的现象,同时,“绿”作为一种意象存在,在诗歌中还承载着作者的独特感受。我觉得“绿”在文中象征着蓬蓬勃勃的生命,或者说是生机。读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看到了春天里万物充满生机,蓬勃生长的状态。

我觉得最关键的一句是“好像绿色的墨水瓶翻倒了,到处都是绿的……”一句最关键。因为“到处都是绿的”最能够与题目照应,是对整首诗歌的概括。教学时可以由此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歌,而且后面的省略号相当于留白,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帮助理解诗歌内容。也可以由此处入手,指导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绿》是艾青在1979年2月写于广东,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艾青刚刚被平反,所以他心里充满了喜悦与希望。当他来到广州的时候,这满眼的绿就成了他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全文十八行,句句有绿,少则一,多则九个,十七个“绿”,那是怀着怎样的激动与喜悦在向我们传达春的美好。诗人用极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全诗表达又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的追求诗句和韵脚。实际的韵脚和字数行数整齐划一,但是又运用了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了一种变化的统一。诗中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抓住第一句“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抓住这句话,想开去,那是一个怎样的绿的世界?下面就具体的写了深浅浓淡的绿,充满自然空间的绿,重叠的绿,飘动的绿。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出这绿何止是自然中的绿,实际上是作者心中的绿。1979,十年浩劫结束,艾青平反。作者借绿来赞美心中的希望和充满希望的时代。

      这一首诗,与本单元其他诗歌最大的不同,就是于,他没有出现一处具体事物。全部要你去想。

      怎么让学生理解呢?

猜什么?猜每个绿背后可能对应的是什么。

她先回顾总结了方法支架。然后学生品读批注,用批注的文字展现思维。

挤,重叠,交叉,写出了浓密厚实;静静地,写出了景物的静谧。

最后一节是动态,也是课后让我们发挥想象的谈感受的。这个对学生来说反而不难想了。因为柳条飞舞,小草摇摆,都见过。

舞蹈教练、节拍、飘动,都是关键词。

《白桦》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白桦?运用了哪些手法?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俄罗斯民族与白桦的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是作者对白桦的深沉的情感)?

1.《白桦》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白桦?

这首诗从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气质美白桦描写了白桦。

2.运用了哪些手法?

拟人、比喻、想象、通感。

3.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俄罗斯民族与白桦的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是作者对白桦的深沉的情感)?

给学生补充白桦树的相关知识,知道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再让学生深入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形象,加深理解,将理解感悟和朗读诗歌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白桦树不畏严寒的形象,从而理解俄罗斯人民为什么如此热爱白桦树,为什么把白桦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仅仅爱的是树吗,显然不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啊。

我要是上课,我一定会补充历史,拿破仑从欧洲西南那边杀到俄罗斯时候,败了;还有卫国战争时期……是吧。

为什么俄罗斯叫战斗民族?语文和历史和地理也是可以关联哒。

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白桦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生与死的考验寓意可能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还有白桦在俄罗斯广泛分布。 从古至今,俄罗斯人民创作了许多有关白桦树的诗歌、童话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还谱写了许多有关白桦树的民歌。在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个表述:白桦,我将一直爱你到死。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 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白桦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生与死的考验寓意可能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还有白桦在俄罗斯广泛分布。

 

诗人与诗歌

大问题,自学、交流。

然后继续互文。

这一步既是拓展,也是对综合性学习的呼应。

8.《在天晴了的时候》在教学中怎样与前面的三篇课文建构起关联?前文学到了哪些方法,本课中如何引导运用、深化?

先看预习题,有“思”的成分:

这是其中一个。

指导批注的过程就是方法回顾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ta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