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想象中,火箭科学家们应该是一群极其严谨的人,研究火箭的实验室应该是全世界最讲究科学的地方。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每一次执行登陆任务的时候,他们都有一项近乎迷信的举动,就是疯狂地吃花生。
这个迷信的由来是曾经有一个登陆任务失败了6次,第7次终于成功的时候,碰巧那天有实验室的火箭科学家带了花生。从那之后,花生就成了每次执行登陆任务的主食。
所以你看,在全世界最需要科学思维的地方,居然还产生了这种迷信行为,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这事的不确定性有多高,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有多深。
火箭发射不仅不确定性极高,而且容错率极低,任何一个局部的失败,都会导致满盘皆输。《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作者提出,思考的关键在于一放一收。
放,指的是超出所有存量的经验,去天马行空的思考。收,指的是把所有能想象到的事情,尽一切可能落地实现。
第一个方法是他们的基本思考方式,用的是发散思维,而不是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有点像参加一次多项选择题考试,你只能在几个有限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不能写一个新的答案。而发散思维是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不去考虑任何限制、可能性或预算,随心所欲地接受任何不着边际的想法。
昨晚我们聊起来,发现我和V都是这样的发散思维,像我们这么能疯狂发散巨能折腾的人真不多,把巨能发散的思维又一步一步落地的人更稀缺。
于是我俩默契达成共识:嗯,你和我都很稀缺。
我还不忘狡辩一番,比如在南京参加黑客松的时候我被熊猫人骂得半死,其实就是我太能发散了,我每次考虑都是怎么做效果最好,每次都吓得熊猫担惊受怕觉得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还总是弄些技能区以外的设想。
后来他们已经习惯--虽然每次落地的时候都跟初步构想不一样,但是似乎也没有比初步构想差,也就由着我去天马行空了。
然后我就想起这本书,每一位火箭科学家脑子里其实都住了两个狠人。一个像疯子一样,有一箩筐奇思妙想,完全不受任何思维的束缚;而另一个,极其务实,想尽一切办法,把那些看似极难的任务真正落地。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火箭科学家的大脑里并行。
也许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那样,“所谓的第一流智慧,就是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且依然能够正常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