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应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者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
因此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当中,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毕加索画作第一,创作活动的主体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灵感。
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
但是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的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艺术创作主体,也就没有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这种主体性,正体现着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人的生产是一种自觉的劳动,在所有的生产活动中,能够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在生产中,甚至在生产的产品中进行对象化,打上人的标记。
而在艺术当中,则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因此艺术作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创作者则从艺术创作活动中,能够照观自身。
于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带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了艺术家鲜明的风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等特色。
第二,艺术作品的主体性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才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所创造的产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的原因之一。
秦淮河风光从物质生产来说,随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劳动产品往往能够成批量的生产,具有相同的规格、形状和功能。
而艺术作品则不同,艺术作品不管是大是小,不管是什么形式,它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若世界有两种相同的艺术作品,那也是不存在的情况。
同样是画马,不同的画家画出来的马都具有截然不同的画面。
同样是画竹,也是各有情趣,哪怕是标题相同的作品它也无不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创作者,甚至同样的艺术创作者,在不同创作时期所处的精神状态和气质特征。
例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时都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也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两篇散文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朴实醇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散文则细腻感人,情景交融。
第三,艺术欣赏的主体性
我们说艺术欣赏是人体验美感的过程,美感具有共同性,也具有差异性。
共同性的来源在于,人类拥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共同的感官,差异性则是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在艺术欣赏中当中的投射。
由于不同的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个性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素养不同,因此在审美感受上就有了很鲜明的差异。
这样一来,艺术欣赏就成了和艺术欣赏主体十分相关的主体性过程。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哈姆雷特剧照面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人生处境当中,对同一个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一部《红楼梦》,有的人看到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有的人看到的是悲剧,有的人看到的是家国的兴衰。
同一部《红楼梦》,在少年时读,则读里面的情爱,在中年时读,则读里面的厉害关系,到了老年,则读里面的沧桑。
因此可见,艺术欣赏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艺术环节。
若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就需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崇高的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
只有这样,作为欣赏的主体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作品。
当然,也不能强求艺术欣赏者对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能有非常独特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