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还是挺大的,有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新农村新气象。也有人口的流失,除了老小,平时难有很大的活力。
通过两本书可以更了解中国农村,第一本《乡土中国》,它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到现在已经有80年左右的时间了。在这80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战争的破坏、社会秩序重建、市场经济冲击,今天的中国农村跟8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第二本《陌生的熟人》,关注的正是21世纪“乡土中国”的变迁。本书作者杨华教授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曾跑遍大半个中国,寻访了上千个农户,在农村蹲点超过800个工作日,写了几百万字的报告、著作。
我的感触有好多。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农村和北方农村是不一样的。南方农村多是同姓结成的是“血缘共同体”,便于生存。北方农村多以多个姓氏结成的是“关系共同体”,便于防御。随后,作者介绍了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农民外出经商打工,对村庄的归属感不断减弱,不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民之间不再知根知底,成了“陌生的熟人”。
组建村落的时候,北方就不像南方那样把血缘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求互助联合,使更多的人聚居在一块,形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共同抵抗外界入侵。
“去熟人社会”这个词,强调的是一种进行状态,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瓦解,但新的社会结构没有完全形成。
传统社会的人重视礼仪,不只是畏惧鬼神,怕得罪了神灵,引来晦气。更重要的是,仪式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就像是时间给个人生命打下的节拍。在年复一年的播种和收割中,挤一点时间出来,参加一次仪式,如同完成一次精神洗礼。因为,除此以外,忙碌的庄稼人再没有任何时间可以暂停体力的消耗,静下心来,开启感受器官,肃穆地体会生命的诞生、成年、成熟与逝去。
现代农村的年轻人并没有那么深谙传统社会礼仪,表现在主持红白喜事的司仪职位青黄不接,一些礼仪一减再减,简化了很多。
媳妇与婆婆大打出手,第二天邻里照样和她们单独往来,以往肯定是谁要被谴责,被舆论,被宗族长者谈话的。现在为了利益,邻里、族系乃至兄弟姐妹都能老死不相往来,大家也没有以往那样过多的干涉各自生活啦………
我来自农村,很多细节深有体会。从《乡土中国》到《陌生的熟人》,我在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