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豆瓣9.4《活着》:为什么而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豆瓣9.4《活着》:为什么而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作者: 韩君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16:04 被阅读0次

    2020年上半年,发生了两大糟心事:年初的疫情、年中的汛情。

    2020,半年过去,太丧了吧?

    是的,我们总在抱怨生活,抱怨自己诸事不顺,抱怨好运不会眷顾自己。

    因此,怎么面对生活的不顺,就成为了我们人生的必修课程。

    余华的《活着》,水杯最喜欢的藏书之一,每当自己快被负能量吞没,就会把它拿出来瞅一眼,然后告诉自己,相对于书中的故事而言,自己眼前的困境算得了什么。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巅峰长篇小说,该部小说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国外屡获殊荣;被张艺谋改编搬上银幕,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可惜,在国内却屡次与大奖擦肩而过。

    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过:“《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犷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看到《活着》销量突破两千万册之后坦言说:“余华的书的数量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多我一半。”

    余华在自序提到,创作《活着》的灵感来源于美国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的一生皆是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他却没有一句怨言,依旧善待这个世界。这首歌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余华,也使他写下了这部高尚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小说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正如他唱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⒈“少年去游荡”

    福贵人如其名,出生于地主家的独生子,家庭富裕,是个妥妥的富二代。

    年轻的时,游戏人生,挥霍无度,只知道吃喝嫖赌,还不以为耻。他经常让一个妓女背他回家,还“特意”从老丈人米坊经过,向老丈人问好过后。

    终于,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福贵,得到了报应。败光了家底,气死了父亲,老丈人接走了家珍,一下子,从富二代沦落成要靠租地为生的佃农。

    生活的逼迫,让福贵不得不重新做人,放下了身段,穿上了粗衣,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农民的生涯。

    ⒉“中年想掘藏”

    家珍是个好女人,在有庆半岁的时候,她又回到了福贵的身边。

    可不久,富贵的母亲生病,富贵拿着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

    造物弄人,谁曾想?

    竟遇上了国民党抓壮丁,福贵迷迷糊糊的被编入了队伍,后来又稀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辗转两年,历经千辛万苦的福贵,终于平安的回到了家乡。

    原本以为回到家,一切都会好起来,可家里的悲剧从未暂停。

    福贵不在的这两年,家中早已是物是人非。母亲病逝,女儿凤霞也因为发高烧没能及时医治,成了聋哑人,顿时间,福贵心里难受极了。

    然而,笼罩在他家上方的那片乌云从未消散过。

    没多久,烦心事又来了。

    儿子有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但富贵根本付不起学费,于是和妻子商量,要把凤霞送给有钱人家当丫鬟,送走了凤霞,换来了有庆的学费。

    直到有一天,凤霞因为太想念父母,偷偷跑回了家,福贵父爱爆发,留下了凤霞。

    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着,一家人齐齐整整,好像头顶的乌云渐渐消散。

    ⒊“老年做和尚”

    然而,乌云并未消散,只是狂风暴雨的前奏。

    不幸再次降临。

    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输血,被选中献血的有庆,被无良的医生活活地抽干了血,离开了世界。

    福贵悲愤的找到了县长,可县长竟是他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昔日的战友情,遇上了如今的丧子痛,福贵难过且又无奈,只能哭着对春生说“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吧。”

    一直沉浸在黑暗中的徐家,终于迎来了一点儿喜事。

    凤霞到了适婚年龄,经人介绍,凤霞嫁给了城里人偏头女婿——二喜,二喜是个好女婿,忠厚老实,对凤霞体贴入微,小两口的日子过的很是圆满。

    只是富贵没想到,幸福竟然这么的短暂。

    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死了,留下一个男孩儿,取名为苦根。富贵的两个孩子相继去世之后,妻子家珍又因为久病不愈撒手人寰,只剩下了他与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

    几年后,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年迈的福贵只能将年幼的苦根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

    一天,福贵为苦根熬了豆子,便出去干活,苦根因为太久没吃到好吃的,吃了太多的豆子,活活就被撑死。

    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的死去,现在,只剩下自己孤苦伶仃一个人,伤心而又踏实,伤心的是亲人一个个的离去,踏实的是都是自己亲手埋的,接下来也不用再担心谁。

    《活着》作为一部悲剧小说,它比《百年孤独》里家族式诅咒更为残暴;比《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悲剧更加冷酷;比《平凡的世界》里的艰苦更加无情。

    它既没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控诉;也没有莫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没有《人间失格》那么灰暗,相反,它显得更加光明积极。

    在叙事手法上,余华采取了双线叙事结构,加入了下乡采风的我,在其中充当了湿纸巾的作用,我频繁聊天的场景,打散了福贵叙述中的苦难性和悲剧色彩。

    其次,余华找到了一个具有国民意义性的着力点——“熬”,活着有别于英文中的live,他本身就具有一种非进攻式的力量,而是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

    《活着》里面很少有煽情的情节,总是以一种平淡简单的描述方式,将福贵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无助和麻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生老病死也是人生之必然,当然也不需要过多的渲染。

    《活着》讨论的是一个人类共同的问题——活着,究竟为什么而活?

    如果你将福贵从小说中抽离出来,放到任何一个国家故事的背景里都是行得通的。

    余华把苦难都戏剧化地推向了极致——苦难会彻底的改造一个人。

    改造的不是福贵,而是所有看书的人,在读的过程中,你我都会被改造,我们从憎恨到怜悯,从不幸的坦然,让我们一点点接受了他,接受了现实的苦难。

    纵观人类发展史来看,爱只是一瞬间的情绪,但丑陋和厌恶的现实,却与我们人类相伴而行。

    余华的自述中说: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现实,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是揭露,而是向人类展示高尚。这是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为何而活?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9.4《活着》:为什么而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wz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