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续)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续)

作者: 微笑_7a05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08:36 被阅读115次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

文/楚仁君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梅雨季节结束,极端炎热天气开始,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正如宋代诗人陆游在《苦热》一诗中所说:“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小暑时节的农历节日有六月六天贶(kuàng,音况)节,即回娘家节,寿县民间过去有回娘家(寓意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盘伏(晒书、晒粮、晒衣,防霉除虫)、翻经节(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六月六求平安、虫王节(祈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等民俗习惯。在民间还有食新(尝新米)、吃饺子(消除“苦夏”)、吃面条(辟恶)、吃藕(时令食品)、吃黄蟮(有益健康)等风俗习惯。小暑之日,寿县民间忌讳刮西南风和打雷,认为小暑这天如果刮西南风,则预示着这一年将年景不好,庄稼歉收;如果打雷,则预示着黄梅天气又将走回头路,重返闷热潮湿的天气。寿县民间与小暑节气有关的谚语有“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坏了小暑,淹死老鼠”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中(农历)……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宋代诗人陆游在《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中说:“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任务很重。大暑期间,寿县民间过去有斗蟋蟀(一种娱乐活动)、吃羊肉(祈求免除牲畜疠疾)、吃童子鸡(进补)等风俗习惯。在寿县民间,大暑之日忌讳无雨或天不热,农民们认为大暑不下雨,稻子在生长期将会得不到充分的生长,秋后稻谷就会干瘪;大暑之日天不热,庄稼就会歉收。寿县与大暑有关的谚语很多,诸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大暑到立秋,割草沤肥正时候”“大暑连阴,遍地黄金”等。

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节气民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中说:“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立秋时节,田野里的水稻已开始逐渐褪去绿衣,换成斑驳的金黄。一颗颗稻粒慢慢地变得饱满,这是春天播下的希望,如同与季节约定的那样,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禾熟立秋。立秋时节,适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七夕节,是我国独有的“情人节”,寿县民间过去有吃饺子、针线活比赛、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青苗会(期望当年好收成)、七夕夜听悄悄话、送巧人(希望孩子心灵手巧)等民俗。立秋时节,寿县民间过去还有戴楸叶(即楸树,落叶乔木,寓报秋意)、贴秋瞟(大鱼大肉进补)、摸秋(立秋之夜摸秋,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咬秋(吃西瓜防病,吃饺子五谷丰登)、吞服红豆(补秋屁股)、尝秋鲜(面条、茄饼)、秋社(祭祀土地神)等风俗。在寿县民间,立秋之日有很多忌讳,如立秋之日忌讳打雷、忌讳下雨、忌讳彩虹等。农民们认为,立秋之日听到雷声,则有可能发生水灾;立秋之日下雨,将会发生旱灾,民间有“立秋雨打头,晒死黄蟮头”之说;如果在立秋之日见到彩虹,预示着农作物将会减产。寿县民间与立秋节气相关的谚语有“棉花立了秋,高矮一起揪”“立了秋,便把扇子丢”“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出伏,处暑之后,气温日较差增大,秋凉也时常来袭。宋代诗人张嵲在《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中写道:“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此时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稻田连夜变”之说。在处暑节气,适逢农历节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寿县民间有烧七月半(祭奠新故去的亲人)、祭祀祖先(保佑五谷丰登)、中元普度(祈求平安顺利)、放河灯(美好祝愿)、抢孤(一种庙会活动,即抢夺祭祀用的供品)等风俗习惯。处暑时节,寿县民间还流传着吃鸭子的习俗,防止秋燥。处暑时节,正好是农历七月,传说农历七月跟鬼和亡灵有着难分难离的纠结,因此寿县民间的禁忌也很多,例如:中元节当日忌讳窜门访友、夜间忌讳单独行走,因为当天是鬼节,走亲访友不吉利,入夜后在外面行走就有可能与鬼相遇的危险。此外,许多事情都不宜七月去做,比如:七月间不宜下河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以防被“水鬼”拉走;七月避免搬家;婚娶也不宜在七月进行;七月不宜开市、讨债,免得落个发鬼财、讨债鬼之嫌;小孩若是生于七月十五日,做父母的一定会将其生日改为七月十四或七月十六等吉利日子;若有长者亡于七月十五日,家人往往会大不高兴,认为长者不善长寿,死了还要“与鬼同去”。总之,七月是一个多事之月,在一些迷信人眼里是“八公山上,草木皆鬼”的月份,是一个“凶”月。寿县民间与处暑相关的谚语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处署不出头,拔了喂老牛”“处置高梁遍地红”“处署萝卜白露菜”等。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时,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时节,夏季风和冬季风将在这里激烈地相撞、频繁地邂逅,说不清谁痴迷谁,谁又留恋谁,只有难分难解的纠缠不休。白露临近中秋,自然容易勾起人们的无限离情。白露,注定是思乡的时日;白露含秋,滴落三千年的乡愁。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既是收获的时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在寿县民间过去有白露节吃蕃薯(消除胃酸、胃涨)、喝白露茶(清香甘醇)、喝白露米酒(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吃龙眼(大补)、祭禹王(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等民俗。白露之日,寿县民间忌讳下雨、刮风,认为白露之日正是收割、播种庄稼的好时节,此时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就会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因此当地有农谚说:“白露日下雨,到一处坏一处。”民间传说,白露之日如果刮风,就会给棉花造成伤害,因此白露日最忌讳刮风,正如当地谚语所说:“白露日东北风,十个棉桃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棉桃九个空。”这个时节正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刻,一旦刮大风就会严重影响棉花结桃的质量。寿县民间与白露节气相关的谚语有“白露天气晴,稻米白如银”“白露白露,四肢不露”“白露无雨,百日无霜”“白露看花,秋后看稻”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清代诗人柴静仪在《秋分日忆用济》中说:“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平分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分带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秋分时节,凉风习习,碧空万里,农村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间。秋分节气,适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中秋节,寿县民间有中秋之夜赏月、望月、拜月、吃月饼、吃团圆馍、走月亮(联姻、求子)、玩花灯(秉灯夜游,灯来灯往)、供奉玉兔(祈求中秋顺遂吉祥)、舞火龙(俗称玩火把,驱除瘟疫)、摸秋等风俗习惯。秋分期间,寿县民间还有吃秋菜(即野苋菜,象征家宅安宁、身强力壮)、送秋牛(送秋牛图)、粘雀子嘴(全家吃汤圆,并将煮好的汤圆置于田边地头,寓意是阻止雀子破坏庄稼,保佑当年五谷丰登)等民俗。秋分之日,寿县民间的人们最希望能下雨,认为天晴将会发生旱情,有民谣说“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这天,寿县民间忌讳电闪雷鸣,据说秋分之日要是遇到电闪雷鸣,就会影响到秋天庄稼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稻米的价格就会飞涨。寿县民间关于秋分的谚语有“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气坏”“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时节,是大地上景观差异最大、色彩最为绚丽的时间;寒露来临之时,也是枫叶飘红、菊花飘香的时节;寒露菊芳,清秋多了一缕缕冷香,正如唐代诗人戴察在《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一诗中所说:“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寒露时节,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农田秋收、灌溉、播种进入繁忙时间。寒露节气正值中国农历传统节日重阳节,寿县民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有插茱萸(zhū yú,音朱鱼,又名“越椒”“艾子”,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祈求避难消灾)、饮菊花酒(辟邪祛灾)、登高望远(远避不祥、求取长寿之意)、赏菊花、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祛病健身)等风俗习惯。寒露时节,气温由凉爽转为寒冷,此时养身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寿县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比如芝麻馍、芝麻酥、芝麻糖、芝麻烧饼等时令食品。在寒露时节,寿县民间忌讳刮风和霜冻,认为如果寒露刮风和霜冻,地里的庄稼就会遭殃,水稻就会减产。寿县民间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在提醒人们,白露、寒露时节天气变凉了,要注意穿衣保暖,不能像夏天那样穿着随意了,否则有可能患病。寿县民间与寒露节气有关的谚语有“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柿子红了皮”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季节,书写着沧桑。冷霜初降,等一叶红透的枫香。霜降一过,虽然仍处于秋天,但已经是“千树扫做一番黄”的暮秋、残秋、晚秋。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jiě,音姐,一种木质像松的树)叶落山路,枳(zhǐ,音只,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通称枸橘)花明驿墙。”霜降,是天气渐冷、开始下霜的意思,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时节,农事上的秋收、秋耕、秋播、秋栽进入收尾阶段。霜降期间,适逢中国农历节日祭祖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寿县民间过去有烧寒衣(也叫“送寒衣”、“烧冥衣”)的风俗,在纸糊的衣服鞋帽上写上死者的姓名,在坟前焚烧,寓意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着今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在霜降节气,寿县民间还有赏菊(表达对菊花仙子的崇敬和爱戴)、摘柿子、摞桑叶(寓意事事平安)等民俗活动。霜降这天,寿县民间忌讳当天不下霜和秋冻,认为霜降日不下霜,对在地过冬农作物不利,来年有可能闹饥荒;霜降之时已进入深秋,民间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如果昼夜温差过大,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所以这个时节最忌讳秋冻。寿县民间与霜降有关的谚语有“霜降杀百草”“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霜降不刨葱,到时半截空”“霜降南风连夜雨,霜降北风好天公”等。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节气民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为冬日始”,立冬不仅预示着冬天的来临,而且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因此,立冬不仅代表冬天的来临,也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时节。流传于民间关于“立冬”的谚语,不仅极富情趣,饱含民众智慧,而且也足见世人对“冬天到来”的重视。宋代诗人陆游在《立冬日作》中写道:“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在立冬节气,寿县民间有补冬(冬天进补)、养冬(饮食保养)、腌菜(腌制过冬蔬菜)等风俗习惯。在寿县民间有不少关于立冬宜忌方面的谚语,如“立冬晴,五谷丰”“立冬晴,养穷人”等说法。意思是说,立冬如果天气晴好,这年的收成就不错,穷人才能够得以休养生息;如果立冬下雨,则预示这一年的冬天将会多雨、气温寒冷。此外,寿县民间对立冬补冬也有很多讲究,忌讳盲目进补,提倡进补时少食生冷,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尤其不宜过量地补,否则将惹病上身。寿县民间关于立冬节气的谚语还有“立冬前翻田犁金,立冬后翻田犁银,立春后翻田犁铁”“立了冬把地耕,能把地里养分增”“立冬前不结冰,立冬后冻死人”“立冬白菜赛羊肉”等。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传统上称为冬季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 ,此后气温开始直线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故称小雪。宋代诗人释善珍在《小雪》中描述道:“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在小雪节气,寿县民间有腌菜(腌制鸡鸭鱼肉等过年腊物)的风俗习惯,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家都要腌制一些腊物。天气晴好的时候,家家都把腌制好的腊物拿到室外晾晒,油光闪亮、肉香扑鼻的腊物成为遍布城乡的独特风景。寿县民间忌讳小雪时节不下雪,农谚中有“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之说,认为到了小雪时节还不下雪,在地冬小麦可能缺水受旱,病虫害也易于越冬,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而歉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 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寿县民间有许多关于小雪节气的谚语,如“小雪花满天,来岁必丰年”“小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小雪节到下大雪,大雪节到没了雪”“小雪不下看大雪,小寒不下看大寒”等。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时节的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明显增多,地面渐有积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至此而雪盛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大雪时节,寿县民间有堆雪人、打雪仗、赏雪景等风俗习惯。大雪期间,如恰遇天降大雪,这里的人们都热衷于在冰天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赏雪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有一段描述人们在大雪天里堆雪山雪人的情形,正是真实的写照:“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寿县民间忌讳大雪时节无雪,农谚中有“冬无雪,麦不结”“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这是辛勤劳作的农民千百年来农事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大雪”作用的概括。寿县民间有关大雪节气的谚语有几十条之多,其中耳熟能详的谚语有“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冬有三尺雪,人有一年丰”“腊雪是被,春雪是鬼”“大雪不冻倒春寒”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阴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故民谚说“冬至连九数”。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有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曰:“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在民间仅次于农历新年,寿县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节这天,民间过去有占卜(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数九(传统的智力游戏)、祭祖、祭天、祭窑神(保佑窑下平安)、拜师祭孔(最早的教师节)、吃“捏冻耳朵”(即饺子,祈求耳朵不被冻烂)、送鞋敬老(献鞋袜于尊长)、吃馄饨、吃菜包(象征团圆)、吃狗肉(祈求好兆头)、吃年糕(年年长高)、吃火锅等风俗习惯。冬至之日,寿县民间忌讳不吃饺子和无雨,认为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且对农事收获不利;农谚说:“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思是说冬至不下雨,将意味着来年天将大旱。旧时民间在冬至这天忌讳甚多,如忌骂人、吵架、说不吉利的话;忌屠宰;忌戴孝之人进家门;忌摔坏东西,打碎碗碟;忌妇女不归宿,出嫁妇女务必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长辈会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可打骂小孩等。寿县民间关于冬至的谚语有“冬至数头九,九九八十一”“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冬至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后头七期霜,一个稻把两人扛”等。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此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由于小寒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小寒过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故称为小寒。宋代诗人杜小山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诗是诗人在深冬小寒之夜招待来客时的即兴之作,表现了一种“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心情。大寒期间,正赶上中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在这一天,寿县民间有喝腊八粥、祭祀(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吃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赏梅、喝腊梅花茶(祈求全年不生病)等风俗习惯。在小寒节气,寿县民间还有杀年猪(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磨豆腐等风俗,准备过年的吃食。在小寒时节,寿县民间忌讳天暖和无雪,民间谚语说:“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意思是说如果小寒天暖的话,大寒会更冷;小寒节气忌讳不下雪,农谚说:“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如果小寒节气不下雪,来年会出现干旱。寿县民间与小寒节气相关的谚语有“到了小寒,预防严寒”“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时节,寒潮天气频繁,是江淮地区一年中最冷时期,大风,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故民间有谚云:“冷在三九”。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宋代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描述:“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期间,适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小年(祭灶),这一天,寿县民间有祭灶(送灶王爷)、赶婚(请神上天,百无禁忌,宜于婚嫁)、梳洗(不留一点污秽)、腊月扫尘(驱除“穷运”“晦气”)、贴窗花(民间艺术)、蒸供品(待过年祭神用)等风俗习惯。在大寒节气,寿县民间还有赶年集(置办年货)、办年菜(将各种菜肴制成半成品,为年前的重头戏)、写春联、扫尘洁物(除旧布新)等习俗。在大寒时节,寿县民间忌讳天晴无雪,农谚说:“大寒三白定丰年”。“三白”指下三场大雪,大雪冻死地里的蝗虫,次年不闹虫灾,庄稼自然丰收在望。寿县民间关于大寒节气的谚语有“大寒大寒,冷成一团”“大寒不冻,冷到芒种”“大寒东风不下雨”“大寒雾,春头早;大寒阴,阴二月”等。

“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寿县节气民俗表现出来的独特地域性和文化多样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寿县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传承寿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寿县节气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示寿县节气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增强寿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相关文章

  •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续)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 文/楚仁君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梅雨季节结束,极端炎热天...

  •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

    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 文/楚仁君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它...

  • 豫西文化丨家乡文化知多少(二)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只要一眼,便能牵动你心。 云南的东巴文化↓ 福建的客家文化↓ 西藏的异域风情...

  • 【文字的力量】|草原上的绝响——蒙古长调

    01 长调,是蒙古族最好的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草原...

  • 今日霜降

    节气反映着气候变化和不同的民俗习俗文化,霜降节气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预示着冬天即将到来。 霜降前后始降霜, ...

  • 逢年过节的礼仪秘籍-礼仪第一人金正昆

    节庆礼仪 一、节庆礼仪的特点: 1、约定性。 2、非常明显的民俗性特征。“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 3、地域性。 ...

  • 偶尔想想156

    每有瘟疫,必有古方,这大概是全球不同地域文化的共同特征。 不同地域的人,信奉各自的文化无可厚非,但总是信奉“今不如...

  • 【随笔】《永寿县志余》读书笔记

    《永寿县志余》读书笔记 乾州蕞娃 这本装帧精美的《永寿县志余》是我从乾县著名民俗专家崔岳先生处借得的,是永寿县地方...

  • 研究方法

    硗碛藏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社会的发展,汉藏文化的交融,又展示出十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于硗碛...

  • 草原上的绝响--- 蒙古长调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晴 1 蒙古族最好的音乐就是长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寿县节气民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意蕴(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z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