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高中文化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展示(二)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姓名:杨依纯 高二(19)班 指导老师:侯玲
人人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壮辞佳句无穷迭出。谁说它嘶了、哑了、颓了、丧了?且让我带你攀山越岭、上天入地,看中华文化之万山耸翠、层林尽染。
文脉所积淀的智慧,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给我一叶扁舟,叫我驶向南宋的战火纷飞。我的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却只见一中年妇女,浓妆素颜,江湖流徙,却依然不改眉宇间的那份坚韧,只为家国深情。李易安褪去红妆,反存一番烈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曾需求半点外物,只求本心之坚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给我一支笔,叫我划破民国时期的凄清黑夜。我的笔在寂寞中颤抖,却在黑夜中邂逅出一双精锐的眼睛。它教会我敢于正视黑夜,叫我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那是鲁迅的眼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那以后,许多人一起陪着他在孤独中呐喊,在黑夜里彷徨,把肮脏的铁屋掀开,将光明迎接。
然而,我停驻了小舟,也搁浅了笔墨,我在时光的河流里静静地沉思。原来,我所念念不忘的不只是壮辞佳句,更是佳句背后的千古人事。它们之所以经年流传,是因为书写它们的人有些铿锵铁骨。原来,我所苦苦追慕的不只是千古名句,更是名句背后的千古风流。它们之所以纵横古今,是因为读到它们的人,从句子里读出了前辈的故事和命运,更读出了自我的选择与坚守。
就如我的轻舟爱上的不只是李清照和她的坚韧,就如我的笔爱上的不只是鲁迅和他的思想。我爱的是这横亘千秋的文化和精神,我爱的是自己磕长头匍匐在崎岖小道只为贴着它的温暖的敬畏与虔诚。
如今,从生肖到星座,从月老到丘比特,从诗词歌赋到欧美风格,这苦旅的中华文化正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危险。习近平宣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这却不能等同于拿来主义,对待西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汉辞,光耀重生。
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大时代需要大精神,大精神需要大文化,大文化来自东方远古不绝的声响。《中华世纪坛序》有云:"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品中华文化,犹如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熠熠生辉;犹如花架上最美丽的海棠,清香宜人;犹如舞台上激烈的交响曲,催人奋进。我的小船,我的笔连同我的心,从此有了归航,更有了去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意义,不在于炫耀四野,而在于它的子民恩泽于它并无怨无悔地传承和发扬。而吾辈定当敬它爱它珍惜它,汲取营养,积极弘扬,赋予它当代的新使命与新姿态。只见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识文髓以著成文
姓名:韩艺卓 二(3)班 指导老师:刘红芳
三千年文流,终归正脉;千百条文脉,始成新学。溯洄从之,自《春秋》以来,中国文章始终载道而行,持“文贵曲”“微言大义”之笔法,一脉延绵至今仍未断绝,流水未可期,各朝各代,文法络绎不绝,而当今时代,在文化“大一统”的局面之下,中国写作著文应当如何谋求长存并发展?
何以著文?首先必须明白,何谓文?《尚书》传世以来,六朝曾经记载过:诗意之文为文。曹丕《典论·论文》云:“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源于理性,归于信言,张于文采;文章是文化价值观的彰显,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梁启超曾提出:“读历代典制诰誓,翰林所书,可得文章之骨髓矣。”春秋战国,多派纷争,文理之争极为激烈,六派中人善著文章者多如过江之锦鲤,览其文法,令人拍案叫绝,善辞说理之外,力求用简单的字句区分不同的寓意事态,文采斐然。“春秋笔法”正是文章的源点,著文的脉络源头所在。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续》曰:“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从中可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曰著述,二曰比兴。著文以成佳作,一则应词正而理备,高壮广厚,谓述其理也;二则亦文亦诗,习得虞夏之咏歌,学殷商之风雅,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雅正多文采也。文之精髓不过这两句耳。
在当今这个文化“大一统”的时代,我们正远离文脉,在俗文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近代的西学东渐、文化自卑下,我们失去了许多传统的精华,中国式文章已经慢慢失去光彩,中国写作的智慧急需被人们重视和挖掘。从古至今,无论是六朝的“缘情旖靡”追言意之美,还是唐盛世以后,追求辞藻堆砌,韵律流宕,以及晚清民初,皆用俪体,重叙事析理之风。文章的述理赋文之美,其实早就在三千年的时光里交融铄铸,互为所用,熔成一体,在这个“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脉络和精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原是宋代诗人林君复的咏梅之作,今天我拿它来指喻文采。中国的行文之道不应在此被断绝,写作之法不应在此被替代。我们应当担起这个重任,在著文时做到词正理备和富于文采,将两者相熔,密不可分,传承并发扬此等著文精髓,相信在不就的将来,中国的写作著文能够春入屠苏,光耀重生!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