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作者: yh小树苗 | 来源:发表于2023-01-08 07:57 被阅读0次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教育应该培育出怎样的人”都提出过不少真知灼见: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阿德勒虽然是心理学家,但他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在对人性和生命发展深刻洞悉的基础上,他提出教育应努力培养人良好的整体人格。

在这个暑假里,烈日炎炎,艳阳高照,国内疫情复杂多变,呆在家里是最好的选择。在家阅读、写作,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的内存不断丰厚起来。作为老师,当然选择看教育类的经典书籍啦!我看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儿童的人格形成期在什么时候?自卑与超越有什么关系?“问题儿童”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读完此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想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但苦于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太浅薄,很多问题的出现找不到理论支撑,令我一度很迷茫。现在阅读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很多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自卑是人格形成的内驱力。

人格主要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有的人自卑、悲观。有的人自信、乐观。有的人内向、寡言。有的人外向、善语。同样的困难处境,有的人积极应对,有的人消极躲避,这些都是不同人格的体现。好的教育应该致力于培育人良好的整体人格,一个有良好整体人格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才能合宜地应对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阴晴风雨,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探寻到人生的幸福。

阿德勒提出自卑是人格形成的内驱力,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是人深层的心理动力。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性格内向的人自卑感可能会更加严重一些,乐观开朗的人自卑心理会相对轻一些。自卑和超越是一种悖论,看了这本书,我理解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沉沦”这句名言的含义。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诠释一下吧!我小时候就有一种自卑情绪,这可能是受家庭影响吧,父亲对我的过错不是包容,而是不停地责怪、抱怨。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总是没有自信,我做事情总是害怕出错,越害怕就越错。这种心理导致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这是我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伤痛。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沮丧,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成绩也一落千丈。我想努力,但思绪总是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干脆破罐子破摔吧!沉沦的结果真是太可怕了!我逃学、不上课,整天睡懒觉,看武侠、言情小说,我如一粒灰,悄悄地趴在墙角边,污染着纯净的空气。后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我慢慢地走出了阴影,重新振作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成绩从班里倒数第五名上升到前二十名,这个进步令我大吃一惊,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

自信心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它,我感觉自己也能行,我逐渐摆脱了自卑与沉沦,激活了信心和勇气,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兴趣和动力,慢慢地,我的成绩又上去了。这让我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在挫折中增加了信心,只要希望之火不灭,只要内心还认为“我是很棒的”,孩子的未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因为内心的自卑,让我产生了不服输的心理,为什么别人行我就不行呢?我经常自己给自己打气“我能行”,这种心理成了我学习之路上的最宝贵的财富,我的自尊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我从自卑到超越,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幼年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幼年时期是儿童整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年的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3-6岁的时候基本就决定了。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深,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小越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爸爸开大货车,长年在外,很少回家,妈妈开了一间杂货店,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小越好像没人管的孩子一样,每天自己一个人玩,看电视,他内心孤独极了,有一天他跑出去,在河道边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他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几个孩子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没人管,每天就是疯玩,小越跟他们玩了一天,感觉特别有意思,好开心啦!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吃完饭就跑出去玩,妈妈叫他写作业,他也不理睬,刚上一年级就调皮得很,他精力很旺盛,上课经常把同桌弄哭,他在开心地笑。下课就跟几个同学跑到沙池里去,弄了一身泥沙回来。老师被他搞晕了,不停地向家长反映,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爸爸每次听说后,气得不行,回家就把小越毒打一顿。爸爸不在时,妈妈总是说店里忙,没人手,走不开。孩子再坏能坏到哪儿去。就是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小越的性格越来越任性、霸道、倔强。老师一批评他,他就瞪着一双“牛眼”望着你,那眼里是愤怒和叛逆,老师们纷纷投诉,说这孩子没办法教了。小越变成这个样子,是什么造成的?究其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不当所致,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从外面去寻找关怀,同伴的讲义气、关心,让他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一个孩子如果不断遭受来自父母、老师的嘲讽和指责,就会逐渐怀疑自我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在自卑的情绪里越陷越深,当儿童人格出现问题后,就很难纠正其具体的错误行为了。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避免孩子成为“问题儿童”的奠基石。

阿德勒说:“儿童学习困难,落后于别人,原因大部分都在于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没有得到这个时期所应得到的“营养”,儿童正是从一岁到七八岁,变得头脑迟钝的。”老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把自己脑袋里的知识搬到学生的脑袋里。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要避免孩子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与老师首先要把儿童看成活生生的人,跟儿童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感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要尽最大力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要百倍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在学业上体验到尊严感,从而让孩子从内心渴望成为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人,让孩子感到能够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喜悦是一种能力,一种美德。

小西的妈妈从小就给小西读绘本,每天带她去绘本馆读绘本,在那里有许多爸爸妈妈陪着孩子读绘本,那种氛围让小西很享受。刚开始是妈妈读给小西听,小西听着故事里的人物,感觉很温馨。后来识字越来越多时,小西就读给妈妈听,妈妈边听边提问,让她的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上了小学一年级,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小西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报名参加了。在赛场上,小西语言亲切、流畅,把绘本里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一举夺得年级一等奖。这个荣誉让小西体验到了自己的成功。只要通过不断努力,就能实现心中的目标。从那次以后,小西内心激发了不断进取的力量,她要阅读更多的书籍来让充实自己。在小西成长的路上,妈妈给予不断的鼓励,而不是单纯的表扬。小西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妈妈的认可、尊重和理解。当小西犯错时,妈妈的教育不是责怪、斥责,而是指导小西要怎么做,给小西传授价值观念,指导处事的行为方式,这样让小西养成了面对困难,勇于去挑战的好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内心始终充满正能量,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内心渴望成为一个“大写的我”,这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自卑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类的本质属性。用错误的方式来补偿自卑是许多问题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幼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年的经历对一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读了这本书,内心感觉收获颇丰,平时在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时,困惑于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通过阅读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心中的许多困惑。所有的儿童天生都有一种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像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因为自卑,所以追求超越。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今后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们把自卑化作超越的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在超越中不断丰盈。

相关文章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教育应该培育出怎样的人”都提出过不少真知灼见: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有道德修...

  • 读书:《儿童的人格教育》

    昨天,读了《自卑与超越》,顺藤摸瓜,今天接着读阿德勒的另外一篇名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内容在于《自卑与超越》...

  • 改变,从自己开始 ——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读书笔记(

    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超越 1、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源于两点:自我与他人的相互笔记中,和生命自身的有限性...

  • 再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Day137 再读自卑 再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上学期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时的点滴似乎又如涨潮般回到脑海...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一、推断自卑情结来源的两种途径。 1.早期记忆: 记忆中自己人生最早的画面是什么,有助于帮助我们发现他们自卑感的来...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所写。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之父,个体心理学主要是把人的行为归属于ta的整体人...

  • 因为自卑 所以超越

    因为恐惧,所以追求安全;因为饥饿,所以追求温饱;因为自卑,所以追求超越。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说,自卑与...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自卑 最近这两天总会听身边小伙伴说:“我有点自卑。”“我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我总是在质疑自己”“我觉得我不行” ...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阿德勒说,儿童在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儿童便下决心摆...

  • 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一个上午我的脑子里浑浑噩噩的,想看书,总是静不下心来,看着看着思维又游走到了书本之外。看了几页书,竟然不知道在讲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为自卑,所以超越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be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