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是我国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鼎盛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漫长的汉初到魏晋、南北朝近七百年的时间,由于印章使用的日趋频繁,印工技巧的日益成熟,使汉印的章法严谨工整,构思精巧,刀法苍劲刚健,气势雄浑。因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顶点,从而奠定了千百年来“印宗秦汉”的风范。
就类别而言,汉印可以分为官印与私印。
1、官印
汉官印按职务分:侯印、丞印、尉印、令印等等。多为白文印,有铸有凿,铸印制作工整,书体方中有圆,功而不板;凿印则刀痕显露,挺拔自然。
“□郎厨丞”印是汉代初期的官印,还带有类似秦印的田字格边格,但是印文比之秦印更加的粗壮有力。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注重了我们昨日所提秦印很多印文与边格疏离的感觉,更加协调整体。
“安阳乡印”用刀如笔,流走自然,“阳”字右边的一长捺,隶意十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些汉隶碑帖,定能从中找到契合之隶意。
“武猛都尉”,印风截然不同,刀法苍劲,瘦而不枯,直而不僵。
“军司马之印”章法饱满严谨而疏朗通畅,五字较为匀称协调,“印”字的拉长处理,使之看上去犹如两字,上下对称,从而与其余四字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汉官印章法上欹斜相依,虽然更加偏重于工整,但是在不经意中显经意,大舒大密而错落呼应,气势豪放刚健,给人以篆法、刀法、章法生动绝伦之感。
汉官印大致有通官印和半通官印二类。汉代官奉两百石以下,由丞相府除授,(除授就是任免的意思),官奉百石以下,则有郡县辟任。两百石以上之官员,具于丞相府,称为通官,授予通官印。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其余百石以下,因官职卑微,印取方印之半,作长方形,称为半通印。清代桂馥曰:“少内于仓、库诸官印皆长而小,下吏卑职,不得用径寸方印也。”但在汉官印中,虽有印章大小之分,通官、半通官方长之别,只用于官职名称,而地名官印则没有方印、半章之分,如乡印、里印等等。
2、私印
篆刻印章入汉强盛,无数匠人的精巧制作,使汉印,尤其是私印的表现手法更加的多样化和日趋完善。汉印以白文印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在印文内容和治印艺术方面都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私印除了不能用“玺”字外,印质、大小、印文、形式等等都没有任何的规定,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尽情发挥,所以是汉印中数量最多,形式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私印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官印。
汉私印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有,更有朱白合印,或加入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进而发展有多面印、字母印、姓名表字印、花押印、书简书画印、等等。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巧思,并为后人治印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丰富的经验。
“王遂之印”中“王遂”二字占多半印面,“遂”字又比“王”字所占近倍,刀法浑厚、朴茂,整个印面布局新颖,随字笔画多少而置,自然大方。
三方朱白合印,可以看到朱白合印的大致的形式。
“少卿”印,虽然因为留存于世的印文已经不是很清晰,但是可以看到文字三边的装饰性图案,增添了印面的活跃度,使之更加美观生动。
“正行”印,日子格横置的半通印,中线虽不取正中,但没有给人一种倾斜和疏离感。
五面印,正印为“徐尊”,姓名印,其余四面则是四灵印,青龙、白虎、朱雀、宣武按四方分列。四灵的造型古朴中带有一丝抽象,生动中带有些许天趣。这种四灵五面印还是传世不多的。
“赵多”印,印面带有四灵图案,对四灵印比较喜爱的印友应该比较熟悉,后世很多名家多有仿刻。
汉代私印不像官印那样有严格的印章制度,但在使用上不敢僭越朝廷于官印上的既有制度。清代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在论述汉印之制度时,提及私印亦必从官印,钮式、材质大抵与官印秩级相符。但是用私印者为官者少,所以汉代私印中,龟、驼等钮少,而鼻钮最多。印面也不像官印一般规整,有略大或者略小者,也有加“私印”二字的。汉私印的佩带之用较为普遍,印文或姓名表字,或为厌胜吉语。
私印种类很多,有名印、字印、臣妾印、吉语印、肖形印等等。
小结:
“从严整中出自然,从纯朴中求茂密”,这就是汉印的艺术特征。风格稳健凝重,笔画线条方正平直而自然生动,刀法持重圆润而浑朴丰丽,章法结构则严整工整而寓静于动。汉印是篆刻艺术史上的精华,对汉印的艺术特点与规律是每个印人该广泛涉猎和认真欣赏领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