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事儿-冯唐 26/50

成事儿-冯唐 26/50

作者: 苏磊CHIVA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0:29 被阅读0次

    自己寻找了一些有关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每一篇都有心得,也有很多重复,一是没有逐字逐句的整理,另外读到的朋友,一篇文章读完,心得也就有了。

    以后自己返过来,再看的时候,或许有更多的心得,毕竟书越读越薄。

    起的名字,其实很吸引人,口语化,但是又有一点成功学的味道。

    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有理论,有实践,有才,有学,有识,有成,有败,有起伏,有轮回,有困扰,有心得。

    立德、立功、立信、立言,还是一个传道者。

    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能实干达到一段中兴,靠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上有一些伟大的管理者,如曹操、王阳明和曾国藩,

    曹操的管理开明,包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给予一定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

    王阳明在明朝迂腐的社会背景下,被贬后龙场悟道,升华成知行合一的心学,值得一生学习和践行。

    人生之路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坎,有一个豁达淡然的态度非常重要。

    曾国藩是非常靠谱的实干家和CEO,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实干兴邦,这样的做事理念和风格。我们虽然不能如此厉害的人,但通过后天修炼和学习去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好些。

    就像冯唐在书里说的一样,成事是有套路,是可以学习的,只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一生去修炼。

    冯唐的这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解析,有积极影响的几点:

    (1)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忍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类似于钝感力。

    (2)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

    只管做自己,不要急于回报,眼前的事做好,远处的事物才能越来越清晰,耕耘到了,收获也就到了。

    (3)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

    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4)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

    盛名难副,不要贪图名利,就像《易经》里最好的卦象是谦卦,谦谦君子,大吉大利。

    (5)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

    待人待物不要起分别心,不要势利眼,敬天爱人,敬事才能成事。

    (6)以勤为本,以诚辅之。

    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脚踏实地做事才能坦坦荡荡仰望星空。

    (7)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

    我理解就是永远不要被小事情牵着鼻子走,只从解决事的层面和逻辑入手,渐渐地就会产生解决方案。

    (8)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专业赢得信赖,专注得以发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曾国藩的成事之道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管理自己,

    管理团队,

    管理事情。

    管理自己,

    克服骄傲和懒惰

    克服骄傲,去除分别心,对所有人和事一视同仁。

    克服懒惰主要靠“恒”,忍耐那些让人烦心的琐事,扎扎实实把事做好,比如坚持早起。

    还需要破除对得失和名声的执着。

    看淡得失,就要承认命运的作用,

    看淡名声,就要跳出那些短暂的浮名,

    致力于揣摩不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终极真理,也就是所谓的“道”。

    管理团队,

    首先是要与人为善,把团队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作为目标,再用这个目标去感染团队。其次是管理者要放空自己,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能吸引人才来加入团队。

    再次是选人要以心地质朴为上,具体技能可以后面再教。

    最后是在带团队的时候,要保持住团队的心气儿,也就是不断挑战新高度的好胜心,同时领导者绝不能纵容团队的懒惰,一懒生百病。

    管理事情,核心原则是一个字:“明”,也就是高明加精明。

    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精明就是做事讲精密度。

    具体来说,应该“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把握好全局,同时扎扎实实把小事做好。

    大处着眼需要天赋,如果暂时不具备,可以先苦练小处下手的功夫,

    再慢慢培育大处着眼的本事,最后也是殊途共归的。

    最后分享曾国藩的一句话: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世上的名利都是浮云,一时享受,转瞬即逝。

    真正的享受,是内心的从容和豁达。

    成功不一定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桩一件地把它做成、做好。

    做事之余,也不要忘了那些成事之外的小快乐,春雨连绵,闭门读书,或是叫上二三好友,分享一瓶好酒。

    这些点点滴滴,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作者:猴哥的花果山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b4773096b12

    成功,不可复制;

    成事,人人可学。

    千古一人的曾国藩,用为师为将为相的一生验证了两件事情:

    一、儒学可以与时俱进,漂亮的解决现代问题。

    二、做事是硬道理。

    他的著作《嘉言钞》包括230则曾氏格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平天下。

    如果说曾国藩的《嘉言钞》是本武功秘籍,冯唐的《成事》就是说明书。

    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

    为什么能持续成事?

    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

    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不赢?

    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为什么就彻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

    《成事》是冯唐的管理著作,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包含了230段冯唐对于《嘉言钞》的现代解读:HR、世界观、带团队、困境中、心之力。《成事》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帮助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成事》精炼、好读,每一页,都是被验证过的中国经验。

    从任何一页都可以读起,在任何一页都可以停下。

    建议猛读、精读、反复读,

    它将成为你理解伟大人物、理解成功、理解成事的便捷道路!

    作者:洪森书城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65e9ec9886d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曾国藩是管理团队的高手,从无到有,建立了湘军,又率领这支军队平定了太平天国。近代中国李鸿章、袁世凯和蒋介石这样的人物,都曾借鉴过曾国藩关于团队管理的经验。

    曾国藩管理团队,首先就要为团队确立一个目标,搞清楚团队究竟为了什么目标而存在?

    不同类型的团队当然有不同的目标,但曾国藩在这里强调了一点,不论怎样的团队,都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大目标,因为这样格调太低。

    团队看到钱多,就会舍生忘死,一旦没钱了,就作鸟兽散,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长久呢? 

    那么,团队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曾国藩认为,要重视那些更为高远的东西,比如伟大的理想,以及做事的机会。

    具体说来,就是四个字:“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这个词最早出自《孟子》,是和大家一起做好事,把事情做好的意思。

    曾国藩进一步细化了与人为善的方法论,他说,所谓与人为善,就是把团队放在一切的出发点上,把自己放空。

    不要总是幻想,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也不要总是断言,说这件事“必须如何如何”,更不要固步自封,说“过去一直如何如何”,总之就是不要总想着维护自己的权威,把自己放在最高处。 

    相反,领导者在为团队确立目标的阶段,应该主动朝下看,总结团队成员们都认可的价值,把它提炼成整个团队的目标,再用这个目标去教育团队,把它变成整个团队认可的远景和方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成事的同时,也成就别人。

    这一点很难,管理者应该学的就是这个。

    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在遇到危机的时刻,团结一心,安然度过。   

    树立了目标以后,那要怎样不断吸引他人前来加入团队呢?

    曾国藩说领导者千万不能自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你要是真的无所不能,那还需要别人来帮你吗?

    又有谁会来帮你呢?

    领导者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需要用人,才能让他人为自己所用。

    这是曾国藩到了晚期的感悟,早期的他并不是这样。刚刚组建湘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本事最大,事必躬亲。

    到了人生的后半场,他领悟到,带一个大团队,不应该是这样的,领导者应该主动让出功劳,包揽过错,自己成事,也让别人成事。

    这是领导一个团队的根本心法。

    那要选择怎样的人来加入团队呢?

    曾国藩认为,对待人才,不能贪多求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有些可取之处,这人就可以用。

    不过,选人还是得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两句话: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有操守,就是做人有底线。无官气,就是为人实在,不会摆架子,打哈哈。多条理,就是想问题有思路,做事情有章法。少大言,就是说话靠谱,不会胡侃乱喷。

    曾国藩特别看重“少大言”这点,

    他还说过,选人要选那些为人质朴踏实的,那些简历异常丰富的,经历异常花哨的,整天蹦各种生僻词汇的,满嘴都是各路人名的,千万不能要,让他们爱待在哪就待在哪。

    有了质朴的本质,再培养出其他技能,就可能独当一面。

    冯唐对于这些观点又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

    他说,现代管理学讲究四个环节:

    选择人才,教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下人才。

    在选人阶段,质朴的本质比具体的技能更重要。

    当然,领导者有时也会看走眼,毕竟老实和尚不一定老实,貌似忠厚的人其实心里鸡贼得很。

    曾国藩认为,要想考验人才,关键看他在关键节点上的表现,也就是紧急关头,危难之际。

    遇上这种时候,那些鸡贼的人会撒谎,会逃跑,剩下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本性质朴之人,是一辈子的好伙伴,千万要珍惜。

    说完了选人,我们再来看看,应该怎样带人。

    曾国藩说,带团队其实没有什么太多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团队拥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

    所谓心气儿,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

    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没了心气儿,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

    那要怎样保持团队的心气儿呢?

    曾国藩没有细说,冯唐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第一,带团队的人要拥有魅力和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相信他。

    第二,要选择那些本性乐观、好胜的人来加入团队【有竞争意识】。

    第三,要制定长期战略,保证团队上下都被这个长期的愿景所鼓舞。

    第四,团队还要永远有一个有诱惑力,同时又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越是大势恶劣,越是需要这样的目标。

    第五,要永远让团队有事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效果。有仗打的时候打仗,没仗打的时候备战。

    做到这五点,团队就可以保持心气儿,就更有把握打胜仗。

    团队保住了心气儿,领导者还要注意,带团队千万不能懒惰,一懒生百病,比如团队纪律松懈,管理不严格,做事迟钝,缺乏战斗力。

    所以,领导人必须要求自己和整个团队,做到早起,用早起去开始一天的工作。

    接着,还必须要求自己和团队做到准时,什么交通不好,都不是借口。

    为什么我能提前半个小时,你却偏要迟到半个小时?

    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时间的,不能严守时间承诺的人,绝对不是能帮你成事的人,要从你的人生中赶紧删除。

    讲述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团队,下面看看最后一个要点:

    如何管理事情?

    曾国藩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对于管理事情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原则,就一个字,叫作“明”。

    曾国藩说,“明”是做事的第一要义,“明”包括高明和精明。

    所谓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能跳出具体事物、具体人物、具体时代,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

    掌握了这种高明的境界,就能看见山河的辽阔、人心的顽固、世界的底色,做人做事也就能渐渐归于平实。

    而所谓精明,曾国藩一语道破了它的本质:

    精明是指做事的精密度很高,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足够详尽的信息,然后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不想当然,事事求真、求精、求准。于是,做事也就渐渐实在,人也渐渐变得精明。

    这看似笨拙,其实是做事唯一的捷径。

    曾国藩不但善于总结,还喜欢提供能够实操的方法论。

    关于管理事情,他的方法论是八字箴言,特别简单,特别深刻,如果参透了,特别好用。

    这八个字叫“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大处着眼,就是看到事情的全局,

    小处下手,就是把事情分解到细节,一点一点地做好。

    大处和小处之别,来自南宋儒学两大宗师陆九渊和朱熹的争论。

    陆九渊曾经和朱熹在鹅湖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辩论,这就是所谓的“鹅湖之会”。

    辩论的主题,是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

    陆九渊的观点是“立乎其大”,就是从全局入手,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打。

    朱熹的观点是“铢积寸累”,就是慢慢来,不要急,一点点积累,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

    其实,看待事情,做好事情,无非就是这两种路径。

    曾国藩融合了陆九渊和朱熹的观点,形成了“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方法论。

    冯唐特别喜欢曾国藩的这八个字,他甚至表示,曾国藩说了那么多话,如果你只想记一句,那就记这八个字;如果你只想参一句,那也就参这八个字就足够了,因为这是做事的不二法门。

    对于管理者来说,做事情,做项目,要有一个整体规划。

    做管理者,要时刻看到全局,掌控全局。

    要想进阶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还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那更大的局,也就是整个产业的走向,整个社会的动态。

    哪里是风口,哪里是陷阱,哪里是未来,这都需要“大处着眼”。

    看懂了全局,做到了心中有数,还需要注意,事情终究是一件件做的,局面终究是一点点突破的,这些都是“小处”,要扎扎实实做好。

    当然,不可否认,大处着眼需要更多的天赋,年轻人往往做不到。“小处下手”却不需要太多天赋,只要弯下腰去,埋头苦干,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

    等掌握了“小处下手”之后,再练抬头看路,大处着眼,效果也很好。

    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缺乏天赋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曾国藩的家里曾经进过贼,贼就藏在曾国藩书房的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谁知曾国藩当时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一直念一直背,怎么都背不会。后来,就连房梁上的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就是不肯睡觉。那个贼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你这般笨,还读什么书啊!”说完扬长而去。这可能是个段子,但曾国藩缺乏天赋是公认的。

    他留下的诗文水平都一般,缺乏灵性。

    他在带兵打仗的早期,也经常失败,遇上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就被逼得几乎要自杀。曾国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小处着手,结硬寨,打呆仗。军队上阵总是先挖壕沟,在壕沟里坚守,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硬生生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曾国藩的湘军就是用这种笨办法,最后消灭了太平天国。

    直到他的后半生,他身上才显示出“大处着眼”的气象,倡议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可见,如果缺乏天赋,做不到从大处着眼,那就索性苦练小处下手的本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的。

    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范例。总之,曾国藩管理事情的方法,就是以“明”字为纲领,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一个人若能按照这一法门,耐得住辛苦和麻烦,不断自我磨炼,终究能在人生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品牌设计师张峰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ac8df372fdf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一个人怎样才能不朽?古代经典《左传》提出:“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一个人要么当道德模范,要么就干事创业,要么著书立说。

    自古以来,但凡有一样能让后人说道说道,就很不错了。如果三件事都有成就,就堪称了不起了。在历史上,这三方面都有所造诣的,像范仲淹,像王阳明,总之是凤毛麟角。

    冯唐认为曾国藩可以算得上“三不朽”,有些言过其实。

    对于曾国藩来说,

    在立德方面,实在算不上有所树立,单说他好杀这一件,就足以否定了(且不论过去官方以阶级标准指斥他的“镇压”之恶);

    在立言方面,他的书信、日记等,无非是一个世故官僚、精明老人的人生智慧、经验而已,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学还是哲学方面的选本或教材,都是拿不上台面的。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是他的立功,这是在历史上立得住脚的。

    他平生第一大“功”,自然是平定太平天国,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以文官身份,带兵打仗,竟然能力挽狂澜,造就三十年的“咸同中兴”。

    其次是力倡洋务运动,兴办第一家兵工厂、第一家翻译馆、促成第一批幼童留美,这些都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业。

    第三就是围绕着他,形成了一个优秀人才团队,维持了晚清政治格局稳定;

    从更长的视角来看,他带动了汉族在统治阶层中势力的崛起,改变了满汉力量的对比,为后来推翻清朝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事功,都是在极度困难、阻力重重的状况下成就的。

    太平天国一度占据半壁江山,所向披靡,曾国藩都被打得要跳湖自杀,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一步步扭转局面。搞洋务运动,是在一群不愿睁眼看世界、永远生活在天朝上国幻想中的满清贵族的反对下进行的。

    不仅如此,很多事情,当时社会观念就不赞成,比方说幼童留美,好人家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参加这个事的。今天我们说起来似乎顺理成章的事,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步都是要刀光剑影、披荆斩棘、动心忍性、历尽险阻才能完成的。

    所以,曾国藩的“立功”,是值得后人钦佩、值得总结学习的。以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立功”说到底无非就是“成事”,就是“GTD:getting things done ”。

    大到治理国家,中到兴办企业,小到做成具体项目,实现个人理想,其实都是“成事”,把事情做成。

    曾国藩是如何在各种不利阻碍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的呢?

    或者说,他有哪些关于成事的经验呢?

    一方面要从他的奋斗史中探寻,另一方面自然是要从他个人自述中寻觅。好在曾国藩是个文字迷,一生日更不辍,一直写日记,另外还有大量的家书、家训、文集、书札等,为后人总结他“成事”的心得提供了方便。

    梁启超先生曾经摘抄过一本《曾文正公嘉言钞》,当代管理学家、作家冯唐以此为底本,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品读曾国藩,其结果就是这本书:《成事》。

    《成事》一书仍然以摘抄的形式,罗列曾国藩的言语,附以他本人的体会。这个形式倒也蛮有意思:

    一个是传统官僚楷模,一个是当代职场精英,这两个人在一起交流,会碰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当代人如何从曾国藩那里学习“成事”?特别是对于希望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来说,曾国藩的人生经验,会带来哪些启发?

    一、如果人生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运,你为什么还要努力?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说的是一个人能否在科举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大家可以看到,读书其实是这里面最后一个因素。的确,当一个人阅历越深,越会觉得人生在世,身不由己的地方很多,可以归结为命运决定的地方很多。

    冯唐在他的上一部书《无所谓》里,也多次引用这句话,说明成功的不可控性。那么,如果说人生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命运,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天事则听之彼苍而无所容心。 ”曾国藩也是一个命运决定论者,他认为,做大事情,有一半是天命决定的,另一半是人力决定的。我们就只管尽人力,不问天意。成与不成,由老天决定,埋头去做就是。老天的事儿,你老替他操什么心啊?孔子说:“尽人事,安天命。”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命运的不可控,并不是一个人不努力的借口。人生在世,必须努力。那么,该从哪些方向努力呢?

    二、如何练就“成事”的人生?

    1、修身

    曾国藩同很多古代贤哲一样,有写日记的习惯。

    这个写日记不仅是为了记录事情,更重要的目的是时时自省,加强修养。

    就像孔子曾经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的注重修身,是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一“立志”后开始的。他大胆地揭露与朋友往来应酬间暴露出的缺点和不足,也大胆揭露自己内心的隐蔽世界。

    他要求自己:“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凑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曾国藩的“修行”,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进步,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放松了修行,便痛骂自己:“德业之不常,日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这是曾国藩骂自己的话:道德学问的修行一再中断,你说是因外界干扰;你一再食言,没听说天上有雷吗?

    他也经常自省:

    “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把自家学坏了;

    实则作用万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怀憾,何益之有!

    近日忧居猛省,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复我固有。

    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冯唐认为,这是曾国藩难能可贵之处:

    人到中年,经历的世事越多,“偷鸡摸狗”的路数越多越熟练,越发油腻,往下出溜。

    末世,全世界油腻,众人皆油腻,你总是不油腻,难免偶尔觉得吃亏,所以曾国藩这种一直修心的老实人,偶尔也油腻一下。

    但是老实人发现,自己内心的坎儿还是过不去,还是老实好。

    从头开始,做个老实人。做事先做人。

    在古代,历来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做事比做人重要,甚至即使不做事,也要做好修身养性的功夫。

    曾国藩做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圣人,本身就足以构成人生的一种追求。

    即使不是人人都去追求成贤成圣,但人们总会尊敬那些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在当代社会,人生目标都物化了:

    一个人道德品行怎么样,完全不在考量之中;

    成功的标志是当多大官、做多大的企业、赚多少钱、出多少书。

    品德?who care!

    其实,越是直接奔着这些物化的目标而去的人,越是难以成功。

    2、习劳

    习劳就是习于劳苦,勤劳、耐烦。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分很高的人。他早年写的文章曾被老师当作反面典型斥骂,但他就是不依不饶地刻苦用功,最终考取功名。

    他平生办事第一信条就是要“习劳”:“习劳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办事的根基,是能耐得住辛苦。

    组一个能做事的团队,就是找到一群有能力、耐辛苦的人。

    吃苦耐劳在很多时候比聪明伶俐更重要。

    我认识的最强的一组CEO,最明显的共同特点是精力旺盛远超常人。

    他相信成事的前提是耐受艰苦:

    “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耐久可大者也。”

    容易的事,都是小事。大事、长远的规划,都难做。难做的大事,艰难地慢慢做,一定有可以做成的那一天。不难,不做,永远不成。

    曾国藩认为,“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这是人之常情,但若想要成就事业,就要克服天性:“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厉。 ”

    习劳,养成辛苦工作的好习惯。在抱怨命运和咒骂他人之前,问自己一句,  “我尽力了吗?”如果是,请抱怨,请咒骂,情有可原。

    如果不是,自己多于一些,再多于一些,只会让成事的可能性高一些,不会累死人的。当代有一句流行语,说的就是努力的重要: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谈天赋的程度。

    很多人动不动就抱怨自己的天赋不够、时运不济,却从来不曾反省自己究竟为了理想做过多少努力。那些有才华、有天赋的人都那么努力、那么勤劳,没有才华和天赋的人,就更应该努力了。

    3、专注

    专注是成事之本。曾国藩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做事,要全神贯注地做事、多做事、持续地多做事,不知老之将至。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在这个世界上,有超级才华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芸芸大众,只有用功,老守一井,埋头往下挖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目光所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庸才,深深记得:安身立命,掘井及泉,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其他人添麻烦,胜过其他人间无数。

    4、敬畏

    曾国藩强调,一个人要有所敬畏:“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方寸,就是自己的心。

    冯唐对这几句话的解释是:成事的人,要有所敬畏。最应该畏惧敬慎的:

    首先,敬畏内心;

    其次,尊重团队;

    再次,害怕舆论。

    人生在世,总要有所敬畏。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就是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

    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德高的君主,敬畏圣人的遗训。

    无独有偶,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说过:“有两样东西总是令人心生赞美,满怀敬畏;

    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我的心灵就越是充满这爱与畏:

    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敬畏是人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

    “敬”,在于严肃认真;“畏”,在于谨慎、不懈怠。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应当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知道敬畏,才能保护内心的良知,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5、养身最后一个点,也很关键,就是养身: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

    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

    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这是他在回李希庵信件中提出的。

    这里曾国藩大谈养生,说的都是大实话:

    少操心,少纠结,少烦恼;多走路,多健身,多运动。

    成事有很多理论,但是所有理论都有一个前提:精力旺盛,精力过人,精力持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正的精英都是精力上的超人,没有体力和脑力奢谈什么做事和成事?不能吃苦耐劳、内心强大到混蛋,奢谈什么带千军万马走过雪山和草地、走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

    在以上五点之外,曾国藩还说了很多。但以上五点是就一个人的内功修炼来说的,是最为重要的:

    修身、习劳、专注、敬畏、养身。

    一个人只有自身强大、充实了,才能妥善应对外物。其他的方面,这里就不再多做总结了。正像冯唐自己在序言里所说的,曾国藩的嘉言嘉语,涉及面广,最好不要费力气总结。写这本书,他同样采取原书的散乱结构,仅以体裁分类(书札、日记、家训、书信等)进行解读。读《嘉言钞》这类书有个好处:你不需要像读西方学术经典那样需要打起十足的精神,认真地从头到尾读下来;你只需要放在床头案边,闲时打开来,读上几页,联系到当事人的生平,定能时时取得人生感悟。特别是在《成事》这本书里,冯唐以现代管理学专业知识,解读传统官僚模范曾国藩的人生经验,自是别有风味,值得一读。

    作者:金台望道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009f2993672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冯唐自序:如何成事?

    我从商学院毕业之后就进了麦肯锡,近十年后,加入了我的一个客户,然后在体制内创业,如今在做一级市场投资,一直从事管理工作。一眨眼,都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了。我清楚记得在大学时,偶尔读到招聘广告,说要求有八年以上某种经验,总是拉着同宿舍的人一起惊诧:什么东西还需要有这么长的经验?这是真笨呢,还是真笨啊?后来,残酷的事实教育了我。

    八年不算长,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炼。

    开始主要是管理自己:

    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三观,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几乎没有生活,只是工作、工作、工作。

    后来主要是管理事儿:主要围绕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

    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

    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

    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可能会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再后来是管理团队:

    核心小组成员都在想什么?如何统一思想?统一思想之后,核心成员还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核心小组成员之外,成千上万的大团队如何管?

    政治思想工作更管用还是业绩管理更管用还是一起喝酒吐槽更管用?

    如果要牺牲,牺牲自己、核心小组成员,还是大团队的某一部分?

    哪部分?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成事?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打不赢。

    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就彻底慌了,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

    原始禅宗的标准是:

    一个偈子答错了,即使之前十万个偈子都答对了,还是错了。

    这个人还是没有悟到尘世的本质。

    成事也一样。

    不在乎失败,在乎的是成事的人,怕的是有些成事的人,也不知道事是如何成的,也不知道事是如何败的。机会来临,这些人再冲上去,我只好在背后默念,阿弥陀佛。

    一方面,我一直试图找几本适合中国管理者读的管理类书,不是那些百度一下就可知的知识类书,不是那些MBA教的基本管理学框架(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报表分析、公司金融、衍生品、税法、审计、中级会计等等),不是那些把一个简单管理工具拖成一本冗长说教的时髦书(算了,不得罪人了,不举例了),而是那些真的能指导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穿越两难迷雾的管理类书。

    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主要目的是为了希望更多的人觉悟到管理的正道--不一定要念MBA、不一定要在麦肯锡点灯熬油好些年、不一定要在现实世界里犯那么多错被世界打脸,即使做不到,至少能偶尔努力去做,稍稍认可能做到的人、乐观其成。

    次要目的是我想省事。我懒得唠叨,我不是敦煌,本性里,我逼话没那么多。我希望有本书,我交到伙伴们手上,叮嘱他们常读,一读再读,乃至吟咏背诵。

    如果这本书足够好,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就不用整天话痨了。

    可惜的是,我在中国的书店里找不到,我在欧美的书店里也找不到,一本也找不到。

    另一方面,在我漫长的管理生涯里,特别到了后期,有了困惑,我渐渐没了导师可以帮我解惑。我的管理困惑都在中国,我反复比较,给了我最好帮助的还是中国古书和先贤。

    我的古书单子包括:《道德经》《论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曾文正公嘉言钞》《毛泽东选集》等等。

    我不得不承认,我读曾国藩的书最多、最勤、最有收获。

    《道德经》《论语》太久远了,和现代困扰脱节太多。

    《二十四史》一路(含《史记》、《汉书》)偏学者书,写书的人没成过什么事儿,甚至没干过什么事儿,没被成事的难处反复困扰,读的时候总觉着写书的人有层纸没捅破、也没能力捅破。

    《资治通鉴》是部伟大的书,可惜就是太长,而且受限于编年体的体例以及写史人的矜持,司马光及其团队心里要说的很多话没有在书里直接说出来。

    相比之下,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就鹤立鸡群,千古一人。

    他为师为将为相,立德立功立言,救过中国几十年,写过几千万字(不确定多少是他写的、多少是幕僚写的)。

    更重要的是,他做实事,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而且,他做很大的实事,而且,他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而且,他写的东西都围绕着如何成事,提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

    每次翻开他的书,功过且不论,满纸背后都是:成事!成事!成事!(GTD:getthingsdone)可惜的是,他留下的文字太庞杂,他没太多管理学基础,他写的东西常常还是不够坦诚直接,和现代人有隔阂。

    为了不太唠叨,为了有一本中国管理者能反复翻的书,我打算写本书:

    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以成事为主旨,从现代管理角度品读。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抵制了试图总结归纳的诱惑,还是保持梁启超编选的顺序,和《论语》一样,没头没尾,从任何一页都可以读起,在任何一页都可以停下。

    我渐渐理解了孔子后人和梁启超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没有试图建立一个不重不漏的体系:

    总结归纳难免遗漏和变形,不如像草木流水一样把文字放在这里,读过之后,读者自然有自己的总结归纳或者再读一遍的欲望。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种迫不及待的愿望:这本书快点写完,这本书快点印出来,我要给三五个人看,我要逼这三五个人仔细看,这三五个人如果真懂了,世界应该能更美好一点。在那一瞬间,我知道,这本书有存在的必要了。

    作者:文史足观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c8c6ccd7017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冯唐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本文为果麦文化出品、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成事》读书笔记。  

    1    成事的先决条件:

    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决条件。

    曾国藩有一个观点,“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无论处于管理者还是普通执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础的能力。

    在曾国藩看来,“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一个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时刻都具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即使现在暂时处于没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对自己的管理。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自律”、“延迟满足感”这么简单,它可以拆解成:以习惯培养自律、保持高度专心和确立合理目标这3个维度。

    1、以习惯培养自律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也经常容易耽于外物、贪图玩乐。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提出了两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第一,每日的工作和行程一定要在当日做记录与复盘,不能拖延至第二日;

    第二,绝对不能赖床睡懒觉。

    对于曾国藩的这2个建议,

    冯唐的理解是:一个人能否成事,其实先天的因素只占据很少的层面,具体还是要看是否对自己足够狠,习惯的养成、后天的因素绝对大于先天。

    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东张西望。

    2、保持高度专心

    在曾国藩看来,“耐烦”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养。

    既然要成事,就一定会涉及到各种琐事,如果无法持续地以高度集中力执行,就很容易会因为倦怠而产生低效工作。

    但耐烦并不是指要强行压着性子,不管是否超过了工作时间都要切实地完成当日设定的所有工作。

    这种什么都要做的行为在曾国藩看来,反而是不懂成事的庸人才会采取的工作方式。

    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而言,日常工作其实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为了尽可能地早点结束工作,许多人都习惯于采取多线程作业的方式:

    在写邮件的同时构思会议的议题,微信上有客户咨询临时去和客户沟通几句,一边跑数据一边打开网页检索案例……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低效,也会极大程度地消耗你本身的耐性。

    曾国藩就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Multi Tasking(多线程工作)不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闻名的曾国藩,并不提倡“过度坚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强意志力来维持高强度的专心。他经常在信里提醒自己的同僚或子弟,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过度的压力。

    “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每天劳苦一点点,慢慢加码就好了。

    而重要的是,“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一个成事者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于其精神的饱满。

    在专注之后,如果精神已经疲累了,千万不能过度勉强,要给精神留点余地,剩余工作可以留待明天去干。

    3、确立合理目标

    完成上面两个维度的锻炼后,管理自己还需要确立一个有价值的持续性目标,并且在这个目标的带动下进行对于自我的持续管理。

    在选择目标的方式上,曾国藩一向建议,要选择那些你所畏惧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为你的目标。他在对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这个观点。

    比如:教育儿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或在日记里“《记》云:

    ‘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让你内心没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小事。如果总以这一类事情作为目标,对于修炼成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2    成事的主要手段:

    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说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国藩一直在有意识地总结“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管理”。

    他的核心方法论,可以从选择团队、领导的自我修养、带领团队3个维度进行分析

    1、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则

    在选择核心团队成员方面,曾国藩对于人性看得非常透彻。

    “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经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争利在后,重事实,从不作假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由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欺负,事情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就排斥普通员工,在他看来,“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

    冲锋在第一线的员工,有任何思想缺点都是无所谓的。

    所以在召集团队时,曾国藩建议采取广收的态度;

    但在核心团队的确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首先,眼光像鹰隼捕物一样,眼光准,下手快。其次是一定要抓住关键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招来这样一个关键人,就能带领整个团队。 

     2、领导的自我修养

    一个能够成事的领导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

    知人,体现在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选用与判断;

    而晓事,说的则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逻辑与规则。

    做事的逻辑和规则首先体现在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固执。

    “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

    其次,更重要的是,尊重多元化。

    曾国藩曾反复在很多场合提到过“尊重异见”的重要性。

    “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懂可以祓不祥”。

    冯唐认为,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领导者,一定不要妄图改变每个人的想法,不要妄图在每件事上达成共识。

    面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心胸去激发、容纳、奖励异见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公司的员工自由发展。

    曾国藩在给下属的信件中,曾告诫他们究竟应该如何主持一场会议。

    在曾国藩看来,会议的领导者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

    想成为一个能够掌控会议,使之取得理想的讨论效果,不至于开成神仙会的领导人,必然的前提是要有主见、有方向,而且具有控制方向的手段。

    这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力,实际就是在上文提到的“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领导力的最终极体现,是打硬仗能自己上,一个人能扛得住、罩得住,是一切大事的根本。

    3、如何带领团队

    一个能够成事的管理者,在带领团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团队拥有持续的斗志,“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能够始终具备整体斗志、胜不骄败不馁的团队,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和战略的制定。

    冯唐对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01 带队的人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人格(统治型人格,凡事都要争求第一),好胜、强取、贪得无厌,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有时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盲目地相信他。

    02 其次, “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管理者应该不分昼夜地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做事能够亲力亲为。

    但很多时候,团队,特别是创业团队的问题,不在于管理者是否狂热、是否能够亲力亲为、是否有能力制定一个能普遍鼓舞所有人的长期愿景,往往是创始人空有一腔热血,但手下员工无动于衷。

    曾国藩经常告诫手下,“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

    团队平素的日常训练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者要通过思想的教育,让团队知道自己的不足。

    第二步,要上纪律课,业绩文化,要是不练,就用大棒。没有经历过日常训练的团队,不要心存侥幸,平时做不到的,临敌时也做不到。       

     3    成事的主要目的:管理事情

    管理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冯唐用了一系列问句解释了它的含义: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

    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

    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

    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

    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

    他们都会如何接受?

    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沟通方案是什么?

    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最可能说什么?

    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如何解答这一长串的复杂问题?

    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

    如果我们排除掉运气、时机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紧的因素。

    曾国藩在这里说到的“明”,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指有大局观,能跳脱特定场景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处理原则;

    精明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在“明”的基础上,曾国藩提炼了一个精炼版的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冯唐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层细化原则:

    1、诚——执行力与态度“诚”,首先体现在做事的执行力方面。“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一日事必须要一日毕,绝对不能拖延。

    其次,“诚”体现在做事的态度方面。“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

    冯唐的解释是:如果要兵出险着,部队要一直扎实可靠才行;

    军出奇谋,领导者要一直光明正大才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扎实可靠的部队几乎不可得,一直光明正大的领导者也几乎没有,所以不要心存侥幸,永远不要用险着,不要用奇谋。

    2、勤——重视笨功夫曾国藩看待问题的观点很理性,“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必须承认一些事情的成功要素可能真的源自运气或者其他一些人力无法掌控的因素。

    但曾国藩的态度是,虽然天命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要尽力将我们可控的地方发挥到最佳,最大程度上弥补非人力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曾国藩经常提到关于“勤”的见解,如“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朴拙”之人虽然在天资、资源、机运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坚持用笨功夫尽力做事,也能“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3、慎——长期保持忧患意识“慎”的含义不单纯是风险的控制。

    曾国藩提到,“慎”首先体现在对风险和舆论的敬畏,“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对于做成了一些事的人来说,要时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

    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会招致祸患。

    其次,“慎”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的谨慎做事态度。曾

    国藩提到“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

    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这意思是:每当胜败不定,我们为谨慎而害怕恐惧时,总能大胜;但是连续赢了几仗之后,我们志得意满,团队骄傲散漫,常常就打败了。

    对于这一点,冯唐也深有体会——他经常提到自己在协和学医时,老教授们反复都强调: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看似最普通的感冒也能夺取患者的性命,只有持续焦虑,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

    4:结语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长Dominic Barton(鲍达明)说过:

    “现代的管理学,既建基于现代商业的科学化,也建基于对伟大人物言行的归纳,建基于新鲜、生动和深刻的历史细节”。

    对于当下中国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将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作为样本,学习他们已经实证过的中国经验,可能是一条比商学院课程的学习更亲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作者:顾央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04a8d44b23a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提起冯唐,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近几年,他的名气可谓是不断攀升,从“冯金线”的调侃到“为女主播离婚”的传闻,再到“油腻中年人”的所引发的谩骂。有人爱他,有人恨他,有人夸他,有人骂他。而他呢?只是笑笑地说一句“关你屁事”。

    第一次读冯唐的书,是在六年前,读的是那本惊世骇俗的《不二》。

    之后,我又读了他的“北京三部曲”,《素女经》,《三十六大》和《天下卵》。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十六大》,这是冯唐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合集,短、平、快的文字中带着一股爽利和果断,看起来很过瘾。

    《天下卵》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读他的书,可能是审美疲劳了,对满篇生殖器乱飞的文字也开始有点接受无能。直到《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我才看到一个正经得不像冯唐的冯唐。我想,究竟是“正经”还是“流氓”,冯唐是不在意这些评价的,他只是真实地活着,无论是追名逐利还是谈情说爱,都只为活得丰富而有趣。至于外界的眼光和评价如何,他不在乎,也不回应。

    而这本最新的《成事》,恐怕又会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了。

    “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是冯唐身上最为突出的三个标签。

    其中,“作家”这个身份最为大众所熟知,因为他经常写“小黄书”。

    而这一次,冯唐将他在麦肯锡工作多年所总结出来的管理学方法论,结合曾国藩的“成事学”,推出了自己的首部管理书籍——《成事》。

    何谓“成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简单来说,“成事”就是指做成事情。对普通人而言,做成一件事情或许并不困难,而想要持续地成事,甚至持续地成大事,却没那么容易。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成事”的标准有三,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这三项被称为“三不朽”,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们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而一代名臣曾国藩,可谓是“成事第一人”。曾国藩,曾子第七十世孙,自幼饱读诗书,中进士,入翰林院,在大厦将倾之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位极人臣。

    他文能吟诗作赋,武可领军打仗,一生修身律己、勤俭廉劳,以德求官、礼治为先,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为师为将为相,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的成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他也将自己成事的秘诀以立言的方式留给了后人。

    《成事》一书,就是冯唐对曾国藩“成事学”的解读,它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结合冯唐自身在麦肯锡近二十年的管理实践,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到人力管理、团队领导和困境破局等五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既可作为个人成事的宝典,更可作为团队成事的准则。纵观全书,不外乎“修行”二字。

    曾国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精英教育,笃信自我修行。孔子非常强调“慎独”和“自省”,无论是否有人在场和监督,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的“慎独”和“自省”,其实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有做好了自我管理,才能带领好一个团队。

    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身体管理、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

    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其实讲的道理非常简单。比如,现代人的通病之一,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的本质就是懒,如何对治懒惰?

    曾国藩说,“不睡懒觉。”

    就是这样简单的方法,能够坚持的人却寥寥无几。

    曾国藩强调崇俭习劳,凡事亲力亲为。

    这样既有助于形成沉稳坚固的内心,也能使身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内外兼修,刚柔相济。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就很难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此外,想要成事,情绪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胜不骄,败不馁,用平常心处世,用进取心做事。

    这是曾国藩得以在晚清波云诡谲的官场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

    环境越是艰难,就越要保有豁达恬淡的心态,心平气静,小心谨慎,不着急不生气。

    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人生箴言抄录在册并时时提醒自己。当我们学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团队来进行管理,又何愁不能成事?如欲成事,先学做人。

    作者:十七君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1b5d468ee93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因文学作品而被所熟知的冯唐在读者眼中毁誉参半,有人说喜欢他的特立独行,而另一些人则声称不喜欢他这样的文坛异类。

    但其实冯唐并不是专业作家,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斜杠青年——医学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如今在一级市场投资,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作为一位跨界的成功人士,人们除了作品,其实对冯唐知之甚少。

    最近,冯唐出了一本新书,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观点。冯唐的这本新书叫《成事》,是通过解读曾国藩嘉言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做归纳总结,只是按照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四部分,分别先列出原文,然后再写出作者的个人观点。

    虽然有人认为这样编排使整本书没头没尾、缺乏一体性,但优点是读起来非常轻松,可以随时翻看。特别适合放在枕边、车上或者随身携带,在碎片时间随意翻开阅读,只花上两三分钟就可以得到一点启迪。冯唐本意是想出版一本管理类的指导之书,而之所以选择曾国藩嘉言钞则是因为

    一来作者读曾国藩的书最多、最勤、最有收获;

    二来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不但在成事上鹤立鸡群,千古一人,而且他写的东西也都是围绕着成事提供方法论。

    但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

    所谓“正人先正己”,要想成事、要想管理好人,首要的是先管好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成事》是一本适合所有希望做成事的读者去阅读的书。

    关于如何成事,本书阐述了诸多观点,但反复被提及的无非以下四点:

    1、但尽人力,不问天意

    著名的闽南语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里面说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是曾国藩却认为“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也就是说应该倒过来: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这种论调中国自古有之。

    古人总结成功的十大要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从这些要素来看,前三个都不涉及到个人努力。

    照这么说,是不是人的一生就应该听天由命呢?

    很多人对这一点也非常困惑,一时觉得人的命天注定,一时又觉得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一切。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其实天命与努力到底谁占几分也许并没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承认天注定在成事过程中的存在,因为只有接受了这个现实,才不容易幻灭

    。但是如果你因此就过分强调客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也只能是个庸人,无法成事。

    因此,在接受命运因素的存在之后,还是要努力去拼搏——因为天命不可能总胜,而我们也不会总败。正如曾国藩所说:“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成败由天,这才是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南宋儒家有两大宗师,一个是陆九渊,主张:“立乎其大”,一个是朱熹,主张:“铢积寸累”。

    后来人们熟知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曾国藩从这两个人的言论之中总结出来的。

    冯唐说如果就记曾国藩的一个金句话,那就记这一句,它对于成事、做人都是不二的法门。

    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曾国藩说“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从人的因素来讲要想成事,第一重要的就是“明”这个字,它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高明,一个是精明。

    高明,指的就是大局观,做事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这就是大处着眼。

    而精明指的就是精细度,实际上就是从小处着手。

    做事从来没有所谓的捷径。只能是瞄准了目标,不断努力,在高明和精明两个角度反复磨炼。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缺乏从大处着眼的能力。比如: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应该去向何方,这时候怎么办呢?曾国藩指出:“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就是说要先从眼下能做的事做起,努力苦干,时间长了,自然也能够找到方向。

    此时最要紧的是埋头做事,不问前程。这样心中无求也就不消耗能量,反而能增加胜算。

    如今自媒体风行,很多人希望一夜成名,每天为了阅读量苦恼,一门心思找窍门。

    可真正成功者,最初都是悉心打磨内容,经过不断的摸索,才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

    质变往往需要量变的积累。在数量不够的情况下,追求成果,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

    当然要想成事,最完美的情况下还是先有事情的全局,然后了解组成事情的各个环节,把相通的关节打通,那样前进的速度就会更快。

    3、屡败屡战 徐图自强

    曾国藩的一生按他自己的总结就是“屡败屡战”。

    请注意:这和屡战屡败不同。屡战屡败就是多次做事,多次失败。

    而屡败屡战则强调的是虽然多次失败却不放弃的坚韧。

    曾国藩一生失败的次数比常人要多得多:

    最初参加考试多次不中,

    之后进京为官被京师权贵所骂,

    到地方上为官又被当地人所骂,

    领兵打仗在岳州、晋江、湖口也多次吃败仗,

    按他的话说:“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人人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

    但是,失败才是真正长见识,添阅历的时候。

    曾国藩认为自己一生但凡有长进,全都是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不但不要害怕失败,而且还要珍惜惨败,此处冯唐的比喻很妙,他说:“珍惜惨败之时,正如珍惜伤你心的姑娘。”——虽然心痛,终究不忍厌弃。徐图自强,则强调的是坚持,不着急。失败之所以被人厌烦,不但是因为它表明我们的不足,而且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浪费了时间的错觉,所以难免焦虑。

    曾国藩强调:“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耳,千万忍耐,千万忍耐!”任何事情都不例外,冯唐就以治病为例,指出无论是身体上的病还是心理上的病,都需要给病痛一些时间,给吃下去的药一些时间,给老天一些时间,才能够慢慢好起来,药到病除终究只是传说而已。

    人总是祈盼一日成名,一蹴而就,铺天盖地的焦虑贩卖更是促使人们急于求成。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所以反时代潮流行之,从容些,慢一些,不着急,才更能成事。

    4,养生之道,身心兼顾。

    曾国藩本人身体不太好,再加上一生奔波劳苦,只活了六十几年。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谈及养生之道——“养身之道,以群逸臣劳四字为要,省思虑,除忧烦,二者皆所以清心,”

    在曾国藩看来,心神是君,身体是臣

    。如果能做到累身不累心,就再怎么累也累不垮,甚至还很快乐。

    那么如何做到不累心呢?

    六个字:

    省思虑,除忧烦。

    就是少纠结,少操心,自然就少烦恼。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是少看手机,少生闲气,躲开俗世的风言风语,逃到键盘侠的射程范围之外。

    而对于身体则要:行步长勤,筋骨常动。

    就是要常常锻炼身体。至于如何锻炼,

    冯唐则给出了具体方案:

    一周至少集中锻炼两次,每次至少一个小时。

    只有身体强健,保持体重,才能不让身体拖了心气儿的后腿。

    按冯唐的话说,如果50岁、甚至60岁还能穿进去大学毕业时的牛仔裤,那么在成事的路上,就能够多走好几步。

    《成事》这本书就像冯唐的一本读书笔记,因此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非常有趣:

    你不但在了解曾国藩的观点,而且仿佛还在与冯唐交流。

    冯唐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曾国藩的心思,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真是读一本书,获得两个成功人士的启示。虽然读书笔记体,不像传统书籍那样逻辑严谨,但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却成为了另一种可圈可点的新鲜体验。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笔记体则在客观上促进我们去思考,去总结。

    俗话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一定也会从中读出与众不同的收获。

    作者:觉知舫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d7abf51fe10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目标管理的创立者,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建立信任。

    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应该是建立在强/权上,而是建立在组织的相互信任上。

    企业发展受阻,业绩突破困难,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核心是信任出了问题。

    员工不相信组织,组织也不相信员工,双方的关系剩下的只是戒备与防卫,缺少了爱与规则。

    1⃣组织的信任关系有多么重要?

    信任的核心就是爱与规则。一个没有爱的组织,不可能有什么活力。

    为什么孩子可以接受你的往空中抛还咯咯笑,而对一个陌生人却充满警惕?

    因为他知道你爱他,他信任你!

    为什么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奋勇前冲,因为他相信组织!

    曾国藩屡战屡败,为什么大家不离不弃,因为他们相信失败是暂时的。

    同理,员工对企业一旦产生信任,就会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就不再为困难找各种理由。

    2⃣组织缺乏信任有多可怕?

    老蒋拥有几百万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数量,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可他最终失败了,为什么?

    因为他的组织内部失去了信任基础。

    士/兵不相信军/官,杂牌不相信嫡系,将/领不相信老/蒋。

    所以,关键时刻就会勾心斗角,保存实力,这样的组织岂有不败的道理!

    企业也是如此。不知道从何时起,员工与企业之间变得貌合神离,老板防着员工,员工骂着老板。

    老板想让员工敬业奉献,员工却盼望着不得人心的企业早早倒闭。

    这样的领导何来领导力,这样的企业又何来竞争力!

    3⃣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信任,而非监督

    人是企业最重的资源。企,拆解为人+止。

    意思就是说,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人才。

    想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和信任。

    很多企业的做法恰恰相反,厚厚的管理制度都是对人的约束和监督,美其名曰“现代化管理”。

    当员工对企业失去信任的时候,再漂亮的制度也是“表面功夫”。

    没有信任,员工对管理不满意,对领导不服气,表现到行动上就是不配合,即便假装配合,也是做样子走过场,这样的团队何来执行力呢。

    4⃣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健康的信任文化?

    ①诚信。

    松下幸之助说过,诚信是一个领导者最宝贵的资产。

    领导对员工讲诚信,员工就会对企业讲忠诚。

    领导如果喜欢给员工洗脑,言而无信,朝令夕改,员工怎么可能信任公司呢。

    ②无障碍沟通。

    杰克韦尔奇说过一句话:“到员工中间去,多与他们沟通,他们会有很多好点子。

    如果领导总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员工都不愿意接近你,又怎么可能信任你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事儿-冯唐 26/5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ic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