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葡萄酒的诞生,是人类味蕾与精神的恩赐,但是假酒的出现,却是葡萄酒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污点。
如果造假是一掊土,那么在利益面前抛却良知的商家,最后失去的可能是一座山。
一般葡萄酒造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生产过程中造假,比如违法添加剂勾兑。另一类则是在销售过程中造假,比如标签欺诈,把便宜的酒贴上昂贵的知名酒标,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那么,在漫长的葡萄酒发展过程中,究竟出现过哪些骇人听闻的“假酒案”呢?
1
奥地利假酒案
“奥地利二战以来最大丑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葡萄酒市场严重稀缺,很多来自德国的大公司便来到奥地利采购廉价的奥地利甜白葡萄酒。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奥地利的一些酒庄在葡萄酒里添加了乙二醇(俗称抗冻剂)这是被禁止添加进葡萄酒里的。 纸终究包不住火,1985年,造假行为最终被揭露。奥地利葡萄酒的口碑经历了“滑铁卢”,声誉也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到了第二年,奥地利葡萄酒销售猛跌80%。因为无良商家的牵连,很多无辜的酒庄也被牵扯到该事件中,纷纷宣告破产。
有人甚至认为,此事件给奥地利带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这件假酒案发生以后,奥地利花了20多年时间才逐步完成了蜕变,将形象扭转了回来。
2
古巴假酒案
“使古巴陷入国际丑闻”
提到在商标上进行伪造而深受其害的国家,当属1987年的古巴假酒案。当时,因遭到经贸抵制而经济困顿,古巴政府头脑一热,居然仿冒知名香槟品牌Moet-Chandon。
由于酒瓶酒标都是法国专家仿制,而且有古巴政府撑腰,所以一般人很难辨别出真伪,这批酒被销售到美国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利润。
俗话说得好,天道好轮回。尴尬的是,1989年,这批伪造的香槟被转运到了法国销售。
结果一眼就被正主看出了真假,法国政府立马介入了调查,该事件也一度沦为了“国家级别的国际丑闻”。
3
意大利假酒案
“23人死亡,90人住院”
1986年,意大利一位酿酒师在葡萄酒中掺入了超标的甲醇,结果造成23人死于中毒,90多人住院治疗,这也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葡萄酒危机之一。事情之后,丹麦、西德、比利时禁止所有意大利葡萄酒进口,英国和奥地利等国也警告其公民对饮用的意大利葡萄酒保持谨慎。
这样的局面,迫使意大利政府主动中止了所有葡萄酒的出口,直到确保自己国家的葡萄酒符合安全标准。
4
美国假酒案
“天才酿酒师的精心骗局”
Rudy Kurniawan,曾经在美国葡萄酒收藏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作为一个热爱葡萄酒收藏的富二代,他会定期参加三个加州当地的品酒会,在那里结交许多酒界名流,也获得了很多对葡萄酒的了解。 业内人士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品酒师,本来应该在葡萄酒名流圈大放异彩的Rudy Kurniawan,却走上了一条弯路——名酒造假。
这件事虽然没有完全撕破Rudy Kurniawan的伪装,但是人们开始对他渐渐有了猜疑。 再后来,一位名叫Bill Koch的美国千万富翁偶然间发现自己的藏品中有假酒!
结果不查不知道,这些假酒统统来自于Rudy Kurniawan的私藏,一向很较真的Bill Koch,立马对Rudy Kurniawan提起了诉讼。 自此,一场轰动的“世纪造假案”被掀开了帷幕。警方在搜查过程中发现了数千张仿造的酒标,其中最老的“年份”可达1899年。
这些酒标包括全部的波尔多左岸一级酒庄及勃艮第的Ponsot和G. Roumier酒庄等。 Kurniawan曾因偏爱勃艮第而出名,他曾向精品葡萄酒收藏家谎称他有一个特别的酒窖,里面装满了稀有的勃艮第葡萄酒。
但事实上,所谓的秘密酒窖,不过是他在洛杉矶中的自家厨房,假酒的酒标,也是他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印出来的。 从2004到2012年之间,Kurniawan先后制造12000瓶假葡萄酒并进行销售和拍卖。另外,他还用假冒葡萄酒作为抵押骗取300万美元贷款。
最终,这位“假酒大亨”获判10年刑期,处罚金17.5万美金,骗来的钱也被勒令悉数返还。虽然警方已经查获了大部分假酒,但是仍然有一些没有被追回。
5
假葡萄酒的危害
▎ 勾兑型葡萄酒
这类红酒添加了工业单宁酸、人工色素、增稠剂等,会严重损害肝肾功能,还有一些劣质的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了劣质蔗糖,会使红酒的甲醇含量过高,最终导致甲醇中毒。
这种“以次充好”型假酒虽然本质上也是葡萄酒,但是通常品质较差,香气浓郁度、酒体结构感和平衡性都欠缺。这类红酒一般来路不明,就本质而言,毫无保障,花了冤枉钱,却得不到同等价位的消费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