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怎么教?一百个家长有一百种方法,甚至还要更多。
笔者手边有一本《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新所著,作为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的专家,他的艺术课对广大家长来说,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书中把我国的古典诗词和古今中外的名家书画进行有机组合, 寻找到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对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通感、闭感、微妙感等都能起到非常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父母亲情、爱情、兄弟情、友情、闲情、略带痛感的愁情、终极关怀的悲情博爱众生的同情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分类思维、反思思维、对话思维、故事思维、无理思维、洞见思维、哲理思维等思维训练。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及其作品,在书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凡高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而他的画作留存较多,题材非常普通,很多都是手边的人和事物,色彩运用又非常大胆、奔放,这也就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去理解艺术,认识世界。
别董大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代诗人高适的这首送别诗,意境深远,豁达开放。同页所配的明代画家沈周作品《京江送别图》,更是让人能够感受到那份传统的幽静美。
书中还强调了视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创造:文生文与迹生迹、想象:余韵和余味、跨界: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酝酿:酝酿元气兮函星辰、传统:与古为新、自觉:觉悟与境界等创造精神,以及分为自然世界(荒野、山林、田园、家园)、形式美感(框架律、重复律、对比律、和谐律、婉转律)、古典意境(生动与浑茫、清澈与迷离、清俊与浑厚)等的丰富底色,并总结出了主体:艺术欣赏、辅助:艺术创作、引领:艺术批评、教养:艺术人文等的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四大途径,以及对应的艺术实践和教学案例。
作家、策展人韦羲认为:“《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爸爸写给女儿的,他的讲法,相信会引起孩童的好奇与兴趣。而且谈的内容并不浅,有些其实是他在大学课堂里为学生讲的,不自觉就讲给女儿听,也转换成孩子听得懂的话。这部分,孩子不一定都能懂,然而是种子,日后会发芽。”
在阅读《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深入而细致的诗词书画鉴赏过程中,在对女儿的艺术启蒙中,打开了诗词与书画相契合、相融通的欣赏之门。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抓紧学习起来,无疑是上上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