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福州小学生质疑“夸父逐日”,后有重庆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都引来点赞无数。重庆某小学语文老师更是称“首先要对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以及对知识较真的精神点赞。”各大网站也都来蹭热度,比如某狐网的标题是这样的,《教材可以有神话不该闹笑话》。依我看,是他们自己在闹笑话却不自知。
对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只能领会其精神、体悟其道理,而不能当成真事要求处处符合常理。神话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不是现实中的的真实存在,而是用奇特的夸张的想象虚构编造出来的。小学课本里不仅有中国神话,也有外国神话,四年级课本中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里面的老鹰啄肝等情节也只是一种象征,而禁不起推敲。如果孩子真的是“对知识较真”,他完全可以去学习专门的科学知识,而不是把神话故事当成科学知识来考据。
身为读者应该明白,不同文体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作者说“我的血管连着他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作者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作者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作者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作者说的血管、银河、火山,都是一种情,都和生理、天文、地质毫无关系。抒情文里的记事,其实并不是记事。“从你的瞳子走出来、流浪终生”,岂是记事?“莫道繁华无凭,山鸟记得百花开过。”岂是记事?并非记事,全部是抒情。
最有名的例子当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了。如果你拿它当记叙文看,它可以说是失败了。因为东坡居士弄错了地方,他所游的根本不是三国古战场。但是你拿它当抒情文看却是伟大的作品,那思古之幽情,旷世之豪情,潇洒之逸情,十分迷人。评论家以情取文,东坡居士在地理上犯的错误丝毫没有贬损此文的价值。
读书学习首先要看出他的好处,再来批评他的坏处。这就像吃东西一样,要经过消化才能摄取营养。学生正处于“厚积”期,主要应以学习、积累为主,当然积累的同时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水平高低、起点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开始学习、思考;但如果要进行批判,尤其是做深刻的批判的话,则需要相当的功力。如果在积累期就以“批判性思维”为主,恐怕他的积累会很有限,对他将来的发展也贻害甚大。
后来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的徐复观,1944年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他去拜见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熊十力问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同意的地方。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老师对学生最著名的一骂了,这一骂不要紧,竟骂出了一位现代新儒家。多年后,徐复观回忆起这一番痛骂,还满怀深情地写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拿现在的常识来质疑神话故事,到底是出于孩子单纯的好奇,还是掺杂了某些别的因素,本来是很值得家长和老师警惕的。哪怕孩子有一点点哗众取宠的念头,这时他最需要的,是熊十力先生那起死回生的一骂,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的纷纷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