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喜乐拆书】第二十四期写作营
019-红尘修行的鱼儿–《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第四天

019-红尘修行的鱼儿–《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第四天

作者: 红尘修行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23-10-12 09:21 被阅读0次

时间:10月12日 22:00-22:40

地点:卧室

内容:第三章第一部分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学教师。也是一位儒,儒家六经是商周时期贵族的功课。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除了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还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这个作为后世儒家的传统,被传承下来,这个孔子新创的。所以很多我们解读的论语及古代经典都是被人嚼过的馍,但是,常嚼常新,这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强调自己的体验感悟,很少有直接的去描述,清晰的去表达,因为一旦这样做了,这就不是哲学而是认识问题,因为中国哲学讲的是直接的体验,所以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里面。

从而想到西方的哲学史,我不记得以前读过的哪本书里写到过,西方过去认为中国哲学逻辑混乱,主线不清晰,没有明确的表述,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科学的精神,总是似是而非,可有可无。所以中国人出不来杰出的哲学家。我过去深以为然 ,而且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无论怎样的行为,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理论。

比如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两种都能找到很多佐证。那么到底人之初是善还是恶呢?这时天空一声巨响,飘过四个字:善恶一体!善恶存乎一心之间,一念之间。

因而,中国哲学的要义在于周而复始,天地一体,循环往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顺天时,尽人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哲学不是科学,哲学是精神,是成人之后,在红尘里摸爬滚打后找到的精神支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姿势,给下一代的传承,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哲学家,即使大字不识的文盲,他也是哲学家,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里跌跌撞撞获得的智慧和经验。是仅仅用文字无法表达完整的思想。好像扯远了。

孔子的思想:

1、正名: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要实、名相符。要名符其实。有了论语中的这一段。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历史背景:孔子去齐国的时候,已经是齐景公晚年,当时齐国和晋国争霸,齐国败。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当时景公失政,大夫陈恒制政,且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齐景公死后没多久,田氏代齐。

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点:君君臣臣

第一,当时田氏崛起,景公大权旁落,齐国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诫他“君君臣臣”,君臣关系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齐景公迟迟不立太子,于国于家都很危险,所以孔子告诫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顺父子关系,稳定朝政。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就是要把位置理顺,名分理顺,权利理顺,责任理顺,责任和义务对等。比如公司领导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但不能要求员工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员工不能命令领导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所以要名正言顺!父亲和儿子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9-红尘修行的鱼儿–《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第四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nn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