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阶层最希望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一是衣食无忧,二是言论自由。有此两条,思知识界和思想界就会十分活跃,文化就会昌盛并百花齐放。。
战国,就做到了这两点。
事实上,战国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士人,虽然不少被国君或大夫供养着,却其实不必承担责任,也不受任何制约。他们想著书立说就著书立说,想高谈阔论就高谈阔论,想出谋划策就出谋划策,想坐而论道就坐而论道,甚至想拂袖而去就一走了之。没人失去自由,也没人因言获罪。
不被供养的,更如此。
士人完全不必看权贵的脸色,甚至可以傲然视之。有一次,魏国士人田子方与太子击狭路相逢。太子连忙让车回避,自己下车行礼,田子方却视而不见。他说:诸侯看不起人则失其国,大夫看不起人则失其家。我们士人,如果主张不被接受,言论不被采纳,换个国家就是。抛弃不识好歹的权贵,就像扔掉一只草鞋,有什么了不起!
于是战国二百年,就成了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奇怪吗?不奇怪。事实上,正因为社会剧变,天下大乱,道德沦丧,共识阙如,各王都想争有天下,于是广纳人才,同时没有一个专制和强大的权力来压迫知识分子,来强迫他们统一思想,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同时那时的”国家” 的观念也并没有那么强,今天在这个国家干干,没得到重用,立马换个地方干,人才流动频繁。
一个跨国界、超宗族的精英阶层勃然兴起,又没有一统天下的强权能够钳制舆论。
因为活跃,所以有诸子百家;因为自由,所以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人才辈出、最有地位的时代。战国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知识分子就再也没有独立过了,只不过成为统治阶级的器,成为工具,直到2000多年后,同样一个没有强大政权,军阀混战的 ”类战国时代” 的民国时期再次出现,士人文化又有过一段时期的回光返照,但是也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历史证明: 文化的昌明和集权主义玩的是跷跷板效应,你高我低,此起披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