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工位上和墨导无意中聊到了一个同事是做文学研究的,说他之前采访过余华和贾平凹等这批先锋派作家,一听到这个觉得还是蛮感兴趣的。好歹当年还是先锋派文学的忠实粉丝呢。曾经给过我不少的精神养分。
后来还聊到这位同事的研究课题的范畴类似于“比如说到先锋派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为什么后来经历了变迁呢?这是时代特征的一种表象(宏观意义上)还是作家创作的一种转型(微观意义上)呢?”,出于做研究的思维惯性,我又自行脑补了“造成这个现象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交互作用的,影响的权重系数是多少?”等等,完全停不下来。
由于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所在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停留在表象层,归因起来就会简单粗暴很多,倾向于随手调用经验意识中熟悉的分析框架来做出解释和判断。比如后来我们又把这个问题进行了切换,在尝试思考,为什么到了商业经济主导的今天,文学热潮和属于它的巅峰时期就过去了呢?当时我们从创作者这边找了可能的几点原因。一个最简单而又明显的感觉是,这帮搞文学创造的人已经过了他们的创作的高峰期,后面出来的作品难以超越之前的巅峰。其次,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似乎连创作这件事情都变得越来越市场化了。不知道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创作者的动机是不是会受到一些影响,致使发自还原真实生命经验的诚赤的文字越来越少,大家都是带有一种的商业目的,讨好受众的方式在做所谓的创作,很显然,这是一个只有写手而缺少真正意义上作家的时代。
还有一点可能是,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似乎很多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根植于传统和乡土社会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但目前的时代发展的节奏促使传统的价值观念,乡土的生活形态受到了商业和城市化的巨大冲击,濒临或已然解体。在这样的土壤下,再也长不出有生命力的果实。而且早起由于文学创作获取成功的作家群体中,大多已经进入城市阶层,于是他们后续的生命经验和早期的经验和记忆中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成为一种没有根基的漂浮状态,再也迸发不出那些深刻的、有感染力的虚构和想象?
另外一个文学作品的受众变了,已经没有一大批对文学真正热爱的人。但为什么受众会变?因为传媒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影像的,图文的等等都在抢占大家的注意力资源。加之,消费主义的盛行,因此在当下的处境下,还继续选择书籍和文学这种精神享受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的风向标(隐含的价值尺度)也在改变,不论是从事文学还是热爱文学的人不再是被鼓励的,被赞许和认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