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些名言佳句全都指向同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
对诸葛亮,人们从不吝惜溢美之词。有人夸他忠诚,有人夸他清廉,有人夸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和很多人一样,我最喜欢的也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大名,不只是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如同神一样的存在。我老婆说“我对曹操、孙权、关张赵马黄不感兴趣,你要是写诸葛亮我就看看。”今天就来说说,千古一相诸葛亮,是否如小说中的一样“多智而近妖”。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鲁迅先生的评价。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那就跟神一样,天文地理军事政治音律书画无一不精,料事如神不说,还能借来东风。借东风这事肯定是不靠谱的,那其他事靠谱吗?咱得从头说起。
诸葛亮,字孔明,这谁都知道,仪表堂堂,气宇不凡。少年丧父,跟随叔叔诸葛玄赴任豫章郡太守,中途朝廷改派他人为官,诸葛玄素与刘表交好,于是就投奔了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寄住于陇中,以耕种为业。其间娶了黄月英为妻,其实黄月英这个名字跟孙夫人尚香的名字一样都是后世给起的,正史中从没提到过她的名讳,就权且叫她黄月英吧。民间把黄家说得多么神,还说黄月英长得多么难看,丑不丑这个不清楚,不过诸葛亮跟黄月英结婚确实有更多一层的考虑。从东汉起一直到魏晋时期,名士都是很重要的资源,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还能提携后辈,为所属阵营提供非常好的名望。攀上名士,那就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最为便捷的途径。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就是当时的名士,而且黄承彦的岳父是名士中的名士当地最大的家族蔡家。蔡家的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二女儿嫁给了刘表,刘表是皇室宗亲还是荆州牧。蔡家的儿子是水军都督蔡瑁,就是那个演义里蒋干盗书后被曹操斩了的蔡瑁,其实蔡瑁不但没被斩,后来还被封了侯。所以,在初期诸葛亮一直都比刘备有面儿,他去荆州、去东吴,都吃得开。
诸葛亮到刘备那儿去的时间点上,演义也跟正史有出入。演义里说的是,刘备不是一直失败吗,一直到处跑到处寄人篱下,好不容易得了徐庶,终于看到一点希望了。徐庶用兵远远强于刘关张,曹操看他是个人才,想加以笼络,于是把徐庶母亲接到了自己的地盘,徐庶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不得已投了曹操,不过事先跟刘备约好到曹营后片语不发,临行时给绝望的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片语不发是真的,不过早在这之前刘备就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了。曹操接徐母,是诸葛投刘以后的事儿了。
演义里说的是,诸葛亮到了刘备那儿马上军政一把抓,第一仗火烧博望坡就让刘关张心服口服,其实火烧博望坡这主意是刘备想的,刘备专注逃跑那么多年,这胜利逃脱的本事比谁都强。在危机关头,诸葛亮出使江东,成功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击退了曹操,这其中诸葛亮功不可没。
不过这里面可没那么多曲折,特别是周瑜太冤了,自己死了不说,还让人说成是气死的。周瑜是一员儒将,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无愧于江东一杰。他和诸葛亮虽然谈不上惺惺相惜,但也绝对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小心眼,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还要借机杀掉诸葛亮,不给准备材料,逼人写下军令状,三天内造箭十万。其实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根本不是诸葛亮。而且大敌当前,曹操在对岸虎视眈眈,那时候杀了诸葛亮,无异于自绝后路。周瑜那么聪明的人,会那么想不开吗?所以也没有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既生瑜,何生亮”。关于周瑜,还有一个值得说的,就是没有周瑜打黄盖,黄盖诈降是真,不过周黄之间没上演过苦肉计。
赤壁大战之后,天下终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刘备和诸葛亮也经历了一段如鱼得水般的甜蜜期。但在这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看到诸葛亮的影子,取益州、取汉中、征东吴,诸葛亮全都留守大本营。取益州,是庞统的主意。取汉中,是法正的计策。可以说刘备对诸葛亮相敬如宾,但庞统和法正才是他的倚仗,因为他们都是功利心极强的实用主义者。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那刘备有理想吗?可能有,但后来忘了。刘备五易其主,颠沛流离,半生坎坷,好不容易咸鱼翻身,还能指望他为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尽忠守节吗?不,当无上的权力和荣耀摆在面前,又岂是一个卖草鞋的所谓王室之后能够抵挡的。诸葛亮要理想,刘备要建功立业。两者都要假装理念上没有分歧的样子,刘备要装着还有理想的样子,诸葛亮要假装不知道。长时间以来,诸葛亮都在负责后勤,并不在第一线。所以关羽攻襄樊、刘备伐东吴,诸葛亮都没有说话,即便是说了刘备也未必会听。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说如若法正尚在,主公便不会征讨东吴,也不至如此惨败。由此看来,诸葛亮对于伐吴是不赞成的,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只能做事后诸葛亮。
刘备临死前,想想身边能托孤的也只有诸葛亮了,因为他深知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大义于不顾的。而且“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信任,也是鞭策,更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并交代刘禅事之如父,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很快,诸葛亮领益州牧。封侯则位尊,丞相兼任州牧,则既能牧官又能牧民。从这时起,蜀国上下才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上台后忧心仲仲。先主新丧,蜀国内忧外患不断。外患当然是曹魏,刘备死后诸葛亮很快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孙权也是明白人,从此蜀吴再无战事。内忧呢?这可就大了。可以说蜀汉亡国,盖源于此。很多人就觉得,蜀国五虎上将个个号称万人敌,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蜀汉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内部斗争。
蜀汉其实是一个外来的军事政权,本地士族从来都没有真正接受他们,再加上东州集团,这样蜀汉国内就一直有三股势力互相纠缠制衡。刘备一死,紧接着南中就反了。时势造英雄,诸葛亮展示了高超的政治手段。东联孙权,北拒曹丕,内修政治,依法治国。几年后,诸葛亮上出师表,称此乃生死存亡之秋,必须北伐。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不知道蜀与魏的实力差距吗,他愿意以卵击石,以弱敌强吗?也许。也许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做得出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转移内部斗争,以外战防内战。转移内部矛盾,激发内部团结,战争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尺度也要把握好,仗打小了,没有效果;仗打大了,曹魏一旦倾巢而出,得不偿失。诸葛亮明言,我们从荆州带来的子弟兵马上就要凋零了,本地士族又不鼎力支持,再不打仗必有后患,所以只能让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而且诸葛亮认为自己死后蜀汉再无人有能力带领蜀军北伐曹魏,这也是不得不打仗的原因。可惜穷兵黩武,也没有把蜀汉的地盘扩大多少。蜀汉征兵可谓竭泽而渔,一般国家征兵征到十个人出一个兵就已是极限。蜀国征到了九人出一兵。连年征战,百姓不堪重负。但诸葛亮一生清廉,内无余帛,外无羸财,事事必亲力亲为,他颁布法令整治军队,法令严正赏罚分明,使得蜀境路不拾遗,强不凌弱,秩序井然。官、民出于对诸葛亮品行的尊敬与爱戴,并无造次。诸葛亮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真正地如他自己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在成都保卫战中以身殉国。说得严谨点儿的话,每个大家族都有个别不那么遵守家训的人,他有一个孙子不但没有为国尽忠,还做了晋朝的官,不过这都是后话。
所以,后世都以诸葛为尊,代代传颂其名,处处为其美化,于是乎,逐渐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无愧于千古一相之名,在他治下,蜀汉境内的三股势力比较和谐的共处。可惜,他是相才,终究不是将才,更不是帅才。其实蜀国自始至终就没出过帅才,后来廖化之类的连将才也算不上。可惜诸葛亮堪比萧何,却没找到自己的韩信。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诸葛亮治国之能为上,领兵之能次之,内政强于奇谋。诸葛亮是个极其谨慎的人,极少采用奇谋制敌,演义里的奇谋多是后世给加的光环。与之对战的大多是人杰,再加上寡众悬殊,所以连年动众,未有所克。诸葛亮虽然很厉害,但绝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厉害。他其实是在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司马懿到蜀军阵营里一看,感慨道:真乃天才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军事上最强的应该是布阵。这跟我以前玩那种战略游戏差不多,我都是营盘扎得极稳,很少有人能攻进来,但出去打人也不大好使。
昔日萧何举荐韩信,两人都是各用自己之所长,才能安定天下,但很少有能兼而有之者,天命如此,非智力所能及。
如果,诸葛亮在魏,前面有领兵之才,诸葛亮在后方调度,国家肯定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而且,如果诸葛亮不是生在乱世,那绝对是一代文人典范啊。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宋徽宗,就是觉得当皇帝没意思,把皇位早早禅让给儿子,自己安心当起了太上皇,潜心于玩乐、书画的宋徽宗,就是那个“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宋徽宗,这位徽宗特别擅长书画,也喜欢收集书画,他就曾收藏了一幅诸葛亮的水墨。王羲之也曾临摹过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的书画造诣应该是极高的。而且,《出师表》那也是千古名篇啊,现在学校里还让全文背诵呢。还有发明创造。木牛流马,这个虽然复制不出来,我想可能也没有真像演义里写的那么牛,真要那么牛,魏军缴获之后为什么没有在本国推广呢?不过孔明灯,这确实是诸葛亮造的,还有诸葛弩,虽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但确是诸葛亮改进的。还有,空城计是杜撰的,但是如果诸葛亮平时音律不通,怎么能弹断一弦就让司马懿胆战心惊呢?这是被时局耽误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加发明家啊。
最后,刘禅真的听从刘备所言事诸葛亮如父吗?俩人一见面,真的父慈子孝,流涕不已互诉衷肠吗?诸葛亮军政一把抓,刘禅真的乐得逍遥,还是因为长期不能自理朝政而心生埋怨呢。刘禅确实无能,但是个懦弱的人吗?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按照汉朝的封爵制度,皇帝之下是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可以封王。然后是公侯伯子男,非宗室不可封赏。然后是列侯,包括县侯、乡侯、亭侯。再然后是关内侯。乡侯就相当于乡长,食一乡之邑。也有人说,武乡侯是县侯,中国确实有武乡这个县,但那是在三国之后才有的。武乡侯是乡侯无疑,所以很多崇敬诸葛亮的人,都称之为诸葛武侯,祠堂被称为武侯祠,除了顺口也是觉得乡侯这爵位太低,无法匹配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虽然汉承袭秦朝的旧制,非军功不得封爵,但诸葛亮文治武功,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曹魏,功劳还不够吗?之前没有过异姓、非宗室的公爵吗?有啊,不然曹操的魏国公、魏王怎么来的。
而且,诸葛亮234年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要如演义里所说,那刘禅应该痛哭数日,抓紧时间给诸葛亮立祠啊,但是诸葛亮的祠堂是263年所立,时隔二十多年。
有人说诸葛亮耕种于陇中,不求闻名于天下,是故作姿态。也有人说诸葛亮追随刘备,是因为曹操那儿有庞大的颍川名士集团,轮不上号。孙权那儿也是人才济济,只有刘备那儿能最快速度地独揽大权,但是,诸葛亮追随刘备那会儿,刘备可是一无所有,地盘说没就没了,一旦兵败被捉,身败名裂是小,还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没点儿理想或者是信念,你以为诸葛亮傻吗?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可惜啊,这是真真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网友评论
皆悉君之文
史学之外
情理之中
从神化之话到坊间杂谈
编主里作
让我们
感知1800年前的真实的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