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作者: 如柏的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20:40 被阅读31次

    早晨的东方天边,云彩被初升的太阳烧得通红,在云层的边缘,也被镶上了一道金边。这样美丽的场景其实也常见,虽然每次云彩的样子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名字都是一样的好听——朝霞。

    小时候不知道云朵为什么会变得通红,有时候会映红半边天,爷爷用简单又充满奥秘的词句告诉我:那是烧了。烧了?难道天边起火了吗?那么大的火会一直烧过来吗?可是过上一阵子,红色就慢慢消失了,难道谁把火扑灭了?

    上学后,课本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火烧云”,日出日落时太阳躲在了云层后面就会出现,早晨出现的叫做“朝霞”、黄昏出现的叫做“晚霞”,然而,朝霞、晚霞和火烧云又是有区别的,具体无法说清,也不必深究,反正是自然现象,有意思的自然现象。

    初中时又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看云识天气》,是当代科普作家朱永燚(yi四声)所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将天上的云朵描绘得形象生动,刚学完课文的一段时间,总会对照文中所写,来判断现在天上的是“卷云”、是“卷积云”、还是“积云”、也知道了一些关于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如今文中的谚语竟一句都想不起来,反而是家乡的谚语,时常在脑子想起。

    说到谚语,各地有各地的不同,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千里行”,在老家被说成“早烧不出门,晚烧千里行”,其实倒也没区别,只是方言不同而已。

    小时候经常随父母在地里干活,歇息的时候,总爱看天上的云。万里无云的情况很少有,蔚蓝的天空总会有一些云,有时候一丝一丝,有时候一朵一朵,有时候一团一团,姿态万千,变幻无穷。有时也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看云,那一朵像什么、这一朵像什么,其乐无穷,其乐融融。

    以前没有天气预报的时候,人们往往是根据远处吹来的风和天上的云来判断。风向变了,天气自然就变了,云层变了,天气也就变了。

    然而老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判断则更为准确些,他们要么有经验,要么有风湿。久晴欲雨的时候,关节提前一天就开始疼了,久雨欲晴的时候,原来隐隐作痛的关节,提前一天的不疼了。于是演化出“半仙”之类的传奇故事来,这些“半仙”们的传奇,大多都是从预测天气开始,关节微疼,只阴不雨,关节疼痛厉害,阴雨连连,突然不疼了,天气要晴了。看云识天气,也就变成了看腿识天气,除却病痛的痛苦不说,也是意思蛮大的。

    对于天气的判断经验,也是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方的经验,换作另外一个地方,便不算数,有时候完全不准。比如我来到晋南这座小城之后,对天气的判读就没有准确过。眼看着乌云压境,急急忙忙往家跑,回到家时发现天晴了;眼看着云层变薄,想着带伞麻烦,一出门则被淋个透。

    要是在老家天水时,则完全不一样。阴雨绵绵的时候,天色渐渐变亮,就意味着云层变薄了,雨也该停了;天色变暗了,雨也要来了。还有几句谚语:一亮一暗,石头泡软;一暗一亮,石头泡涨。反正在天水的春秋两季,尤其是秋季,阴雨连连,一周不晴是常事。

    天水的夏季经常有雷阵雨,而且往往出现在午后,白色的云团在天边山尖上露个头,像是躲在战壕里,又明目张胆地侦查的敌人,在你忙着手头的活计,毫无防备的时候,悄悄地带领乌云兵团,漫过山头,先占领半边天,等你察觉的时候,已来不及跑回家,顿时狂风骤起,大雨倾盆。那些年的夏天,贪着多干点活,经常被雨淋成落汤鸡,也因此总结了一些经验。

    并不是每次乌云压境都会下雨。云从南边起,一过半边天云就散了;云从西边起,则不过半边天,云就跑到偏南边了;云从东边起,来势凶猛,雨点大,去势也匆匆,下完就走;云从北边起,则悄无声息,雨水连绵,非得将地面淋个透彻才肯罢休;云从西南和东北两面起,在中天搭起一座桥,之后再漫天积云的时候,一两天都晴不了。

    后来知道,地形对天气的影响也很大。家乡的南边是渭河,云从渭河南岸的森林上升起,向北前进,遇到渭河阻隔便过不来;家乡的西边是牛头河,从西边过来的云,也被阻隔在了河的对岸。当然,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被河流拦截,毕竟人家是在天上飘的。

    而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小城,坐落在一个小河谷盆地里,雨水相较周边的地方则少了许多,眼看着要下雨了,有时候零零星星滴几点就停了。今年不知为何,雨水突然多起来,立秋以来,已经下了三场雨,每次都持续好几天。比如今天,早晨的天边出现了火烧云,中午就阴了,下午就下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云识天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ys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