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识鉴》——心路的跋涉,第七章

《识鉴》——心路的跋涉,第七章

作者: 亦爱亦嗔 | 来源:发表于2020-09-26 06:31 被阅读0次

      尹莎安拉,仔细体会经训中的教诲可以发现:很多律例是容易为人理解的,如禁止拜像抽签,禁止滥杀无辜,禁止称量不公,禁止贪污淫乱等等,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另一些则是明确昭示原因的,如:禁食猪肉,血液,是因为它们是不洁的。”禁止饮酒,赌博是因为二者虽然包含利益,但其罪更大等等。
  还有一些虽未直接说明原因,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其中很多已经为人们所认识,而被今人视为奇迹。如前面列举的例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感赞安拉,这些迹象加深了我对安拉的信仰,推动着我从归信向笃信的升华。也使我愈发坚信:“经训中所有的命令和戒律都是对人类的慈爱和指引,那些今人还不明白其中奥义的,一定是因自身理智和知识的缺陷所致。”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认识安拉,崇拜安拉的基础之上。安拉至知!
  经训中就以穆萨和黑泽尔的往事,为我们阐述了这样的道理。当年,穆萨先知因与人谈话中说自己是最有知识的,受到安拉的责备。因为他没有说:“一切知识都来自于安拉。”安拉启示他:“在两海汇合之处,有我的一个仆人(黑泽尔)比你更有知识。”于是穆萨先知按照安拉的启示找到并跟随黑泽尔学习,期间分别经历了“凿船,杀童,砌墙”三个事件。黑泽尔每一次不同于常人的处理方式都使穆萨先知难以理解,并且频频提出质疑。这也应验了黑泽尔开始时对他所说:“【你没有彻底认识的事情,你怎么能忍受呢?】”(18;68马坚)
最后,黑泽尔依据约定不再允许穆萨跟随他学习,并于分手前分别解释了每件事情背后不为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内在原因,令穆萨心服口服,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和理智的局限性,也认识到在自己的认知达不到相应的程度的情况下,以个人的习惯和有限的理智妄加判断,会做出与真理相反的结论,尽管它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且与大众的理解相一致也罢。而黑泽尔对穆萨所要求的,正是耐心和持重的求知状态。不要急着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习惯的思维方式做结论。这才是受教者应有的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作为先知的穆萨是受到了主的启示,然后巡访并师从于黑泽尔的。并且黑泽尔也是得到安拉的特慈,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即便如此,黑泽尔也不曾要求穆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或者对自己无条件的服从。而其所行之事也并不违反安拉的律例,每一件都可以道出正确的原因,只是暂时没有告诉穆萨。因此,这绝不可作为对凡人盲从盲信的借口。这点在黑泽尔与穆萨的谈话中其实已有叙述。 
早在与穆萨相逢之初,黑泽尔就曾明白的告诉他:“穆萨啊!我具有安拉教授给我的,你不了解的一种知识,而你具有安拉教授你的,我不了解的另一种知识。” 在后来的学习期间,黑泽尔更以打比喻的方式,帮助穆萨认识安拉的大能和被造物知识的渺微。当时,一只落在船橼上的小鸟在海中啄了一口或两口海水,黑泽尔借此告诉穆萨:“比之安拉的知识,你我的知识就像这只鸟儿从大海中啄取的一滴水。”
  这是一位真正的智者的感言!它即是对于穆萨的告诫,也是对世人的忠告。我甚至觉得这段对话应该就是穆萨此次受教的核心。安拉至知。对于人类而言,越有知识,便越能认识自己的无知,越能感悟造化的精妙。越有智慧,便越能知道自身的卑微,越能感悟主宰的大能,从而毫无怀疑,心悦诚服的服从于全知全能的安拉的教诲。
具体到今天的我们,就是要对经训的教诲绝对的服从,并坚信一定是对自己最好的结果。而不可凭借自己的理智或眼前的所谓的得失妄议对错,因为安拉彻知,我们无知。正如安拉在古兰经中曾昭示我们的: 
【……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益的;或许你们喜爱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害的。安拉知道,你们却不知道。】(2;216马坚译)
关于这点,索哈伯们对于侯岱比亚合约的态度为我作了很好的示范。
公元632年,先知(祈主福安之)率领门弟子前往麦加进行副朝,多神教徒先是加以阻挠,后来提出和谈,要求先知(祈主福安之)今年返回麦地那,来年再举行副朝。 虽然欧麦尔等门弟子不愿接受多神教徒提出的条件,但先知(祈主福安之)还是和他们签订了合约。根据约定: 双方停战十年,穆斯林从来年开始可以到麦加朝觐。但停战期间如果有人从麦加投向麦地那(穆斯林的根据地)穆斯林要将其遣返。而由麦地那叛逃至麦加的叛徒,多神教徒则不予遣返……。"
这样的内容使得部分索哈伯一时难以理解,但依然奉命服从。在返回麦地那的途中安拉降下启示:
【的确,我已赐给你一项明白的胜利,以便安拉赦宥你以往的与将来的过失,并完成他对你的恩典,且昭示你一条正路。】(48,1~2马坚译)
据先知(祈主福安之)的门弟子以及经注家的注释【明白的胜利】指的就是《侯代比亚和约》。听到这样的经文,信士们马上笑逐颜开,坚信这是一次胜利而不再有丝毫的疑惑。
果然,借助这次和约,穆斯林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们可以一起聚会,穆民也可以更好的向多神教徒宣教,有益的知识和信仰广为流传,许多人因此加入了伊斯兰。后来兵不血刃的解放麦加。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成功!
感赞安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迪。通过对经训乃至先贤事迹的研读和思考,让我不断的在内心夯实着服从的根基。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得以挣脱习惯的羁绊,思维也逐步跳出了惯性的盲区,可以更好的领悟真理。对许多以前以世俗的视角不易理解的问题,也都有了更公正的认识。
谨以妇女为例吧,这或许也是教外人士存有不解最多之处,恶意敌对者甚至妄言伊斯兰歧视妇女。而我也是通过深入的学习之后才知道: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先知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在派遣部队之时就曾对大家宣讲:“……你们当为教出征,不要贪赃,不要背信,不要破相,不要杀戮妇女儿童……”这,恐怕是迄今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在战争中明令保护妇幼的统帅了吧?!
不仅如此,先知(祈主福安之)还通过各种方式号召丈夫们善待妻室。如在伊斯兰史上著名的辞朝演说中就明确告诫大家:“要善待你们的女人……。”并且说:“要尊重她们婚姻的权利,不使她们发生婚姻外的不正当关系,是你们(丈夫)的责任。”即便是“如果他们发生不正当行为。”也要求丈夫“对待她们不要苛刻,如果她们悔过就当供给她们足够的食品和衣物。”
这种对于妇女的保护和善待更细致的体现在各种相关的制度中。根据伊斯兰教义规定: 男子须承担赡养妻子和家庭的义务! 除非妻子自愿,否则即使富贾一方,也无需担负养家的责任。作为丈夫的一方,迎娶妻子前要给予妻子适当的礼金,离婚时也要给妻子一定的离仪,并且必须公平对待,甚至给子女的馈赠都不可有所偏颇,妇女更拥有明确的继承权。
这些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已经为穆斯林所奉行的律例,绝不同于国人所熟悉的,封建制度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们无法工作,婚姻和生活权益又难以保障,只能任由丈夫宰割的悲惨状况。
感赞安拉。伊斯兰的妇女,不是不能工作,而是无需工作。在一整套完美的制度的庇护下,沐浴在恩泽中的妇女们大多选择专心相夫教子,在持家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很适应人类的特性,并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明智之举。毋庸置疑的是: 男女的特点是有差异的。男子在理智,思维,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女子则在持家育子等方面强于男性。
记得早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几十年前的农村,外部环境相对闭塞,如果一位妻子失去丈夫,需要独自带领三四个孩子,在别人看来一般会感觉他们日子艰难,但还不至于到了无法生活的程度。而如果是孩子失去母亲,留下父亲独自支撑家庭,尽管父亲身强力壮,有足够的谋生能力,可给人的感觉却是难以独自养育孩子的。”
    言者的本意是想借此求证“阴胜阳”的道家理论,对此我其实并不赞同。因为这仅仅是片面强调了女性的强项而已。但是这个例子却很能说明女性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在。异性之间本就是要相爱相生,互为倚重的,这是万物生存的普遍法则!而 “男主外,女主内。”其本身其实并不存在对妇女的不公。(安拉至知。)
    但是,千百年来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妇女们又的确因此饱受欺凌。追根寻源,诊病问因,其中的症结其实在于对妇女人为的歧视和各种制度的不健全之上。而刚刚挣脱了被奴役枷锁的妇女们因此被迫走上职场,更多的也恐怕是一种无奈之举。大多数妇女在自己本不擅长的职业领域与男子打拼体力智力且明显处于劣势的同时,回家后却依然要在自己特长的家务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的艰辛又岂是一句简单的“解放”或“独立”就可以稀释的掉的?生活中,虽然也有少数男性勤于家务,但我就从未听说过有哪位男士高喊着:“凭什么妇女更多的做家务,带孩子呀,这是对男人的歧视。”而冲进厨房和洗衣间的。 
生理的强项被视为理所当然,弱项上却需要勉力而为。这显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伊斯兰通过完善的制度,非但不禁止妇女的合法营谋,更有效地防止了女性因其生理特点,遭受到如封建社会一般的不公正待遇。从而打消了妇女们的后顾之忧,让她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容易的在事业和持家上寻求平衡。也使得夫妻间优势互补,很好的发挥双方性别的特长,可谓顾大全殊,相得益彰。这其中不仅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反而处处彰显出对女性的保护和关爱。早在一千多年前,全知的安拉就已经为我们昭示了这完美的制度。只有安拉才是至公的判决者!安拉至大!
    再说着装,就更谈不上“歧视”二字了,他也同样是很好的兼顾到男女间个体的差异。
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身体的裸露显然更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而无论男女,知道羞耻的将羞体遮盖,这本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根据伊斯兰教义,男女均有不得在外人面前裸露的部位。但相对而言,男性需遮盖的面积较小,女性的遮盖面积较大,其中包括头发等部位。这便是穆斯林妇女佩戴头巾的唯一原因。
千百年来,信奉伊斯兰的男女信士洁身自爱,自愿地执行着安拉为我们规定的装饰,而不将自己的羞体随便裸露于人前。这就如信士们不饮酒赌博,不奸淫偷盗,不仵逆父母一样顺理成章!
然而,这样的端庄和持重却被西方一些所谓的"开放者",在以过分裸露为参照的基础上,错误解读为对妇女的歧视,。却认识不到其所谓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扭曲。
记得在文明度相对较低的七八十年代,曾有许多男性在公共场合袒胸露背,虽然尚不至于构成对女性的诱惑,但还是被冠以“膀爷”的称谓。这显然不是一个褒义的称呼,更不会因为可以展示肌肉就有人将之视为文明吧?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今天的某些女性的穿戴却越来越少,露腿,露胸,露臀,紧身,透视,身上那块少的可怜的遮羞布与其说是为了遮盖和装饰,倒不如说是半遮半掩的一种诱惑。数十年前,倘有妇女以其中任何一样装束招摇过市,一定会被人斥为“女流氓”的吧?如今,却被少数人夸耀为“时尚”和“性感”,而几乎泯灭了廉耻的概念。
    性感是什么?性感就是你勾起了异性的冲动。当一位男性以"性感"这样的词汇形容某位女士的时候,无异于是在告诉她:"你的装束使我对你产生了性的冲动。"  这所谓的赞赏,其实就是建立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心里之上的一种表达,它和对漂亮的赞许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一位男士冒昧的对某位女士说:“嗨,你的眼睛好漂亮”。突然听到这样的赞许,即使会觉得唐突和羞涩,事后想起,或许也会有几分暗暗欢喜吧?因为她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对方这应是出于真心的赞许,一般人可能也不会认为这样的语句是对自己的亵渎。可是,如果男士说的是:“哇,你的大腿很性感。”听者又会做何感想呢?但凡有些自尊者恐怕都会将之视为对自己的侮辱吧?
    那么,当一位女性以所谓性感的装束,招摇于市井之际,许多男士投向她的所谓欣赏的目光,不正是包含着类似的含义吗?很难想象,一位洁身自爱的女性,当知道自己赤裸裸的诱惑被男性恣意评头论足的时候,还会觉得"性感"一词是对自己褒奖!?
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公共场所发生的骚扰事件,哪一个不是针对衣着暴露的妇女?当一个个性侵者坦言自己是临时起意,甚至十几岁的孩子都会在电梯中按耐不住,对身着超短裙的中年女性伸出罪恶之手的时候,这也许就是对性感最直白的解读吧?看到这些,难道还要为这赤裸裸的诱惑喝彩吗?
    假做真时真亦假,当无耻被称作时尚,真正的文明也会被视为落后。习惯了扭曲的是非标准,对于事物的解读,难免会陷入梁人恶月的荒唐。如今的一些人,似乎在慢慢习惯着“纵欲”这种奢靡的风气,却将妇女本应具有的矜持和庄重视为禁锢。倘若有一天,男人们也无耻到穿着一条内裤上街展示肌肉。穆斯林男士们的过膝长裤会不会也会被认为是对男士的束缚呢?赞主清净。
平心而论,当我用端正廉洁的内心加以审视的时候,我从穆斯林男女的着装中读出的是端庄,是保护,是对人格的尊重!而所谓的性感,泯灭的是廉耻,萌生的是罪恶。这欲望的放纵,带来的是一系列的恶果!
数年前,西亚某国曾对一名伙同奸夫谋害丈夫的妇女执行石刑。此举引得西方某些舆论一片哗然,并以自己所谓的“文明”标准妄加评判。却全然无视本国在所谓自由和性解放的影响之下,每年有多少因奸淫诱发的恶性案件,多少曾经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更有多少无辜惨死于奸夫淫妇的恶谋之下?而被他们视为新闻且大放厥词的对婚后通奸者的严刑,数十年间又听闻过几例呢?这不恰恰说明:通奸淫乱,在伊斯兰的国度已近绝迹的事实吗?其中的优劣不言而喻!
    万恶淫为首,饥寒起盗心。这是古人对于人性的总结,也道出了人性的弱点所在。奸淫偷盗历来都是文明社会防范的重点,对其治理和防范的效果也是衡量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和人伦的底线是不容践踏的。人类的欲望也必须限定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而骄奢淫逸,纵欲寡廉的奢靡风气,往往会召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许多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伊斯兰诲人以亘古的真理,不曾因人性的放纵而有过丝毫的改变。他昭示人天地的造化,不存在认知的局限而受到时代的制约。他以信仰和法令的约束将人性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既有详尽的法则,又有易于执行的规章,各种制度丝丝入扣,相辅相成,无不体现出中正和谐,顺主爱人和扬善抑恶的主旨。这其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洞悉和对万有法则的完全掌控,是对生命轨迹最最精准的恒定! 尹莎安拉,以端庄的心态细细体悟,可以感到如宇宙运行般的精妙,理智者将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这些年,自己正是在敬畏和服从的牵引下,才得以一次次伸长了灵感的触角,从各个方面感知伊斯兰的完美和伟大。其间的每一次领悟都伴随着心灵的震撼和狂喜,那博大精深的内涵, 恰如其分的法度,妙到毫颠的掌控,都令自己深深地折服。有幸服从于这样的教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功,也是万物立于天地的根本!
    当我明白这些,满怀着虔敬和折服,深思默想欲用最佳的词句表达对安拉的赞颂之时,又发现只能用经典中教导的语句才能够表达胸臆~“安拉至大!赞主超绝!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一零年的春天,就当我还为上年未能朝觐心怀郁闷之际,在某地听到一位老者的演讲,其间插入一段有关朝觐的感悟:“站在禁寺的三层向下看,因为凯尔百是长方形的,所以环绕的人群运行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形,而且是呈逆时针旋转的,遥遥望去就如星体的运转一般,震摄人心。”
“如星体般的旋转?”乍听此言,我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心动,星体的运转是何等的精妙有序,而这也仅仅是人类有限知识能认识到的安拉的造化奇迹中极少的一部分,天地万物都要遵从于安拉的律例,人类的行为不是也被限定在这精密的程序之内吗?自己这些年对此是深有感触的呀……。”
这简短的话语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我这些年对教门的领悟,令我不由得浮想联翩。一时间似有千言万语可供感慨,然而思虑良久又难以马上在认知上形成实质性的突破,最后只好将它牢牢地记下。我神奇的预感到:“这对自己或许又是一个重要的启迪!”
去年未能成行,今年就听到这样的演讲,这是在为朝觐做的积累吗?“如果安拉意欲,一定要身临现场好好领悟一番。”我在心里如此的提醒自己。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数年之后,当我终于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功修之余曾多次凝注于环绕的人群,虽感慨良多且禁不住一次次潸然泪下,却始终觉得无法尽得真谛。我甚至逐渐萌生出就此打住的惰性。退意渐浓时,又总会生出些许的怅然,令我隐隐感觉到:“似有一份大的顿悟就在眼前,只是自己尚未触碰到开启灵感的玄关,而一旦放弃对自己而言恐是一大损失。如此微妙的情怀让我始终心存希冀,欲罢难能。”
感赞安拉的引领,我最终在临近辞朝的一个午后打起了背囊,决定当晚留宿禁寺,于夜深人静之时再做一次努力。
安拉至知。主啊,颂你清净,赞颂你。我作证:“除你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求你恕饶,我向你悔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识鉴》——心路的跋涉,第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zq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