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抽空读了矛盾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的一部分。矛盾是中国近现代很有名的作家,矛盾文学奖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上世纪前半叶中国诞生了非常多的伟大作家。矛盾的文学作品因为各种原因,我很少接触,记忆中只读过一篇语文教科书收录的《白杨礼赞》。昨天读他的作品,感觉极难进入状态,没读几页就打瞌睡。我昨天阅读的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代表作《春蚕》,感觉语言索然无味,很拗口,有堰塞感。我比较喜欢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郁达夫的文字吸引力远胜矛盾。巴金、老舍等作家的文学语言对我来说也比矛盾更有吸引力。矛盾的文学作品我总感觉充斥着一种古板、僵硬、模范化的特征,诸方面缺乏明显特色。矛盾文学奖很多时候知名度要高于矛盾的文学作品的。他的文学作品似乎一直受众不太广。尤其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阅读下去矛盾的文学作品了。最近,我陆陆续续读了好多民国时代的文章,读到矛盾的文学作品时,第一次明显地有了这种感觉。和矛盾类似的作家风格,我比较熟悉的是周作人。矛盾和周作人的文章里都有一些清高、冷漠成分,缺乏引起读者共鸣的力量。记得阅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时,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些短篇小说是极其引人入胜的,不会没读几页文字就想打瞌睡,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和很多人相比,我读书的类别是非常杂的,虽然读书总量不算太多。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三人除外,我还非常喜欢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的作品。感觉他们的作品非常好。他们的作品阅读起来,字里行间能够感觉到作者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感情,非常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本身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写作者的爱恨情仇,价值观,个人追求和人生理想等。反观不好的文学作品,读起来总感觉作者像个冷酷的审判官、无情无义的旁观者。能感受到作者的清高、傲慢、骄傲、不屑、冷漠、脱离现实缺乏爱等。自然也就写不出能够感动人的好作品了。因为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被世俗社会牢牢桎梏了,精神受束缚,没有爱,不懂人性,对罪恶认识浅薄。这样一来,写作的文章就会非常无趣、无力、庸俗、面孔化。像杰克•伦敦的《一块牛排》、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这类作品,就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并且是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很多作家的问题就在这里,思想被禁锢着,其作品读起来,有时候感觉就像机器人写作的一样,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我很喜欢中国作家许地山,他的短篇小说很好的,短小精悍,言简意深,很有启发性。许地山先生的文学风格有点像史铁生、毕淑敏。许地山先生也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老师。那个年代的作家视野一定程度上要比我们开阔,杂文、随笔的语言犀利性就是证明,如胡愈之等作家的作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11208/56dfb41f78f5c28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