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刷视频,看到揪心的一段。
名字就吸引人,叫做《陪着≠陪伴》。作为二宝妈,我自然格外关注些,就认真缕了下。
视频还原了平时父母陪伴孩子的各个场景,细腻展示了陪伴孩子过程的种种过失,真实而又触动内心,让人看了当场泪崩。
在这段片子持续刷屏时,大家都感慨:别再说自己陪伴孩子了,你充其量就是“陪着”。
有一种伤害叫“陪着”宝宝,因为你不知道陪着 ≠ 陪伴。

2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陪着就是陪伴,那不过是父母的自我安慰。
“爸爸,我想告诉你……”“等会再说,我正忙着呢!”
“妈妈妈妈,快过来……”“等一下,我发完这封邮件就好!”
这样的场景,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很熟悉,孩子一次次叫你,从满怀希望到寂寞忧伤。
那些父母定义的“陪伴”只是出现:陪你上学、陪你写作业、陪你去补习班……却没想过,自己的陪伴是“隐性失陪”。
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你再不陪伴,孩子就长大了”又何尝不是呢?
今年春晚,东方卫视给观众们献上一场回忆杀,时隔15年后《武林外传》原班人马重新聚首。除了老白沙溢没亮相,小字辈的莫小贝王莎莎和邱小东李乐衡也没到场,让人颇为遗憾。
李乐衡如今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帅哥,而且是低调真学霸,22岁带队组装汽车,多达1700余个件的汽车,用到他亲手设计的1100多个!23岁就考入哈佛大学读博。
说到李乐衡,不得不提到他有个高质量陪伴的妈。李乐衡的母亲是演员张建新。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结婚生子后张建新选择了淡出,不再接拍需要长时间外出的戏。
谈起妈妈,李乐衡感激地说:“妈妈凡事都会和我商量,给了我最优质的陪伴。”正是这种高质量的陪伴,造就了如今身心健康又才艺双全的李乐衡。
一个拥有深度陪伴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充满阳光的。相由心生,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从孩子的面相上也可以表现出来。所以,低质量的陪伴只是消耗生命,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
儿童心理学家Abigail Van Buren说,几乎所有令成人头疼的儿童问题,如暴力、高需求粘人、沉溺游戏等等,最终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源头:父母陪伴的缺失。
3
在一项针对中国宝宝陪伴情况的调研中,陪伴质量不容乐观,45%的父母在陪宝宝时玩手机或者玩pad等其它,10%的父母选择忙于自己的事情,还有79%的父母不知道怎么陪伴宝宝。
那么,如何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
第一招,父母放下手机,杜绝“隐性失陪”,保证高质量陪伴。
高质量陪伴其实很简单,最重要就是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丢掉心不在焉,陪伴孩子做有意义的事,让孩子有充足的存在感。
第二招,父母放下身段,陪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疯闹。
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一段孩子的内心独白: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都是经常假装在听……
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精神情感上的共鸣。父母不妨放下身段,陪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习一起疯闹,重要的是彼此有共鸣,产生了可以相互感染的力量。
第三招,深度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时间有多长,而是指陪伴的质量有多高。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指出:“和孩子一起玩儿,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每天至少抽出半个小时,放下所有的一切,全身心地陪着孩子,或者给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做个游戏。我家老二每天最喜欢的游戏是蒙着眼摸字卡,百玩不厌。
第四招,如果父母的确工作很忙,可以参考台湾家庭教育的“123”法则。
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三件事的任意1种。这三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第五招,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以他的需求为导向,为他的成长提供支持。
从内心支持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孩子想玩什么和怎么玩都让他自己选择和策划,包括去哪里、看什么、吃什么等等。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
第六招,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引导、倾听、鼓励和理解。
作家龙应台和儿子约定写信,他们聊爱好、聊音乐、聊艺术和理想,像真正的朋友一样,天南海北畅所欲言,也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高质量陪伴让儿子安德烈觉得很舒服。
大道至简,说到底,陪伴也是一件双向交流的事情。心理专家程琪雅一言以蔽之:陪伴孩子很重要,是否能抽出时间陪伴,关键在于看父母重不重视、懂不懂得如何陪伴、愿不愿意去学习成长。
真正细水长流、高质量的陪伴,是在乎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