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本书在讲什么?
《学习之道》整本书主要阐释的是“以形式摆脱形式”或者“以数字摆脱数字”。我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借助工具,原则和技巧等掌握某技能或科目,并将技能内容及其技巧、原则等融入潜意识,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过程。 《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的招式的对话:“还记得吗?” “全都记得。” “现在呢?” “已经忘却了一小半。” “啊,已经忘了一大半。” “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 “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 “好了,你上吧。”就是“以形式摆脱形式”的典型例子。
整篇文章极力想阐释的是通过形式到达本质,最后摆脱形式的过程。为此,作者拆解了自己的学习认知系统。 整本书的三个部分围绕“以形式摆脱形式”展开,在这三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概念,如“软区域”、“漩涡效应”等,这些都是作者学习认知系统里的零件,作者将其命名,并以各种比喻、事例等阐释这些零件。
在书中,作者将学习当作金字塔,我们必须层层攀爬,面临每一层次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此,作者提出了很多策略:
第一层次:应对不利因素 (干扰、困境、不好的情绪和错误等) 克服自己的局限和外界的干扰,做到“以形式摆脱形式”,需要接受不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学会自我激励。
第二层次:学会学习 观察细节理解细节,觉察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原则,习得掌握细节和串联细节的技巧,通过练习融会贯通。
第三层次:应对学习的反馈——比赛 在学习过程中,超越熟练,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在比赛中不要有过高期待,平衡生活和学习,才能保持良好状态。如果能力很高,可以在比赛中操纵对方的意念,“以动制动占先机”。
2.学习是怎样的以及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事实上,在自学方面,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仍然停留在第一层次上,即因为自我局限和外界干扰而无法达到真正熟练的地步。因此,有的人自怨自艾,停止学习;有的人放弃了这个山头奔向了另一个;还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产生了全知全能的幻觉。
当然也有很多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第一层次,又掉入第二层次的坑,又有大部分人因为不愿放下身段,缺乏对细节的好奇、洞察和思考,于是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因此,有的人维持体面而深陷坑中出不来,有的人从坑里爬出来寻找看上去更容易的山头,有的人自我怀疑选择放弃。
很少很少一部分人终于找到坑里的按钮,通向第三个层次,另一个大坑。有的人耗尽所有精力崩溃;有的人情绪失控;有的人从成功的巅峰降落到低谷,找不到方向。鲜少人能穿过这个坑,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或艺术。
由此看来,我们虽然没有翻过学习这座山,这本书的作者已经把山那边和坑里长啥样全部告诉我们了,不仅如此,作者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看到这些以后,就有人问了。学习既然那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面临和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是:处理与物质的关系、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太多繁复,我们需要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处理得当。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者随意处理,问题会像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越来越难处理。我们主动选择跳学习这个坑,是为了避免更大的坑(如果把学习当苦差事的人可以理解为两害相权取其轻,把学习当乐趣的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当然也有人提出:只是解决问题而已,又不需要参加比赛,没必要学的那么深入。 提出这个问题的童鞋属于到处翻山头的那批人,对每一件事都浅尝辄止就等于还没看见山头那边是什么就跑了,拿看到的局部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真的合适么?或者一直跟困难的事情躲猫猫真的能躲过去么?正如作者所说,真在重要的是精髓,本质等。
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呢?遇到困难,多思考;遇到挫败,多尝试;不熟练,多积累。《学习之道》更可贵的不是告诉我们学习的全貌和学习方法,而是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对待学习的方式。
3.我的行动计划
《学习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三面镜子,我们从镜子里看到:我们的学习层次,学习的全貌和该如何对待学习。这三面镜子反射的内容足以引导我们寻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确定行动目标:学会阅读,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能落实到实践。 学习层次:不熟练,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和原则,不知道什么时候运用什么阅读方法。
学习素材:《如何阅读一本书》和一些专业教科书、技能书。 具体行动:克服自以为是,以看懂作者说什么为主;克服外界各种干扰和对不完美的害怕,直接将自己理解的说出来;及时承认对书本的误解,并修正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将书本里的理论提炼总结,演绎成行动步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