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患得患失,做什么事情都想求快,巴不得这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解决,当然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晚上心情烦躁,到湛河边跑步,顺便听完一个子木的读书分享,分享的这本书我在几个月前看过,里面的内容和介绍的好运方法非常好用,近几天我也会在千聊直播录成音频分享出去,这是后话。今晚再次听别人介绍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一个一直想做但又一直没有做的事,那就是把自己上过的课写一些感想出来,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提高自己,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今晚开始会分几次先把上个月底小帅老师的课写出来。
课前小帅老师给出四个温馨提示:慢就是快、静能生慧、大巧若拙、别怕忘记。他说慢慢听课犹如把书读厚,不要追求速度,只有慢下来才能安静,安静了智慧就会自己流出来,这让我想到《大学》里一句话:“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以前听课总会把速度调到1.5倍以上,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大段的内容就错过了,随堂记笔记也是犹如鹦鹉学舌,老师说什么记什么,知识点仅仅是记在了笔记里,没有把它当原点去思考,因为赶速度,听课产生的灵感根本来不及写出来,如此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小帅老师说最应该神话的阅读方式是慢慢读,快速阅读的方式仅限于提取信息,这让我想到刘力红老师常常强调的诵读,就是慢慢读,读出声,尤其是经典的学习更应如此,这也许就是高手的默契,他们强调的阅读方式看起来笨拙,但蕴含的大智慧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温馨提示的最后一点是别怕忘记,以前写读书笔记恨不得把整本书抄下来,真的是怕忘记,或许我应该学会断舍离,如老师所说大脑永远都会帮你记住最好的,我清楚地记得刘力红老师就“礼,履也”的讲解,他说鞋子大了不好,小了不好,穿着都不舒服,当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说明这双鞋子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就是合乎礼的,两位老师的讲解在此又是异曲同工,当你不费力记住的才是自己的,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跟自己相融,忘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进入正题的课程有几个专题,今日就第一个专题写出来跟大家交流,这个专题是“我是谁”。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极限,只有和自己握手言和,才能与世界平起平坐。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母,别人的上司,别人的员工等等,定位都是别人,我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答案是:我是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妈妈,定位也不是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老师接着问:如果你要找到一个自己,你希望成为的是哪一个自己?这个问题又难倒了我,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时候想的仅仅是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榜样和力量,但怎么做自己,什么样的自己才能给孩子一个最好的示范就没有概念了,老师的解答出乎意料,他说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角色,不要过于关注角色,那会分散别人对你的认知力,也就是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别人的谁。关于这点近期一直在思考,最近很流行做斜杠青年,大概意思也就是有很多头衔,这种说法被老师完全否定,他说不要做斜杠青年,先做好自己再说,不做好自己,怎么斜杠?最多也就是兼职,做事情要专注。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经历,我是一名医生,最近也在做阅读分享的事情,另一个老师,我们都称呼他阿苇老师,提醒我说:我应该在医学专业上倾注85%的精力,关于阅读分享多从自己拿手的专业做选择,这样才能扩大分享的影响力,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找别人认为好的书籍。这个建议让我醍醐灌顶,开始重新思考分享的意义,也重新给自己定位,结论是不要试图做别人,先专注做好自己的专业,阅读分享还是要继续,但会以医学健康的角度考虑书籍的选择,至于社会角色如何定位那是别人的事情。
每一个改变都不容易,在自己的舒适区寻找突破,有时候可能会脱一层皮,改就是转,变就是换,这个“转”和“换”要打破的是自己的设限,找到自己的极限,换掉看自己的方式,这就要求头脑跟上身体进化的速度,如何进化自己的头脑,明天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