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8年8月入学的,至今日已经过了半年。可在这半年里,我也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快速的成长。现在的我,对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仍旧是像个高中生那样,毫无头绪,单凭着一腔热血盲打莽撞。
课上教授们所讲的大师作品绝不会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离我太远了。
我并不想再认真一点解释自己的身份,特地换一个没有人曾经了解过我的平台,对我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现实中的你是什么样子而产生芥蒂,这里,不用再为了所谓的点赞而努力做出大家所想要的样子,去认真地凑齐九图,认真地排版。
至于为什么准备写这些文章呢?很多人也许会好奇,你的专业跟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从中也不会有任何收益,做这个真的有意义吗?
我想说,这只能算是个人爱好吧,从小痴心妄想着自己的文章能被人发现,结果一直磨磨蹭蹭地写些完全没人看的短文,又总是藏着掖着,不想接受任何的评论,于是就这样,马上二十岁的钟声就要响起了,而我,和十年前,那个天真地做着文学梦的女孩毫无差别,依旧是默默无闻地在传统教育中为了升学而放弃了很多的机会。
这么久了,也便习惯了这种文章的发布,会消失在茫茫网络之中。想要被人知道太难了,除非做标题党或者写些符合庸俗品味的网文之类,有时候简单的文字甚至比不上矫揉造作的文章,很多所谓的文艺风,其实质不过只是贴上标签的表象。我也想,反正自己也是学设计的,排个版,弄多一些装饰,根本不会比别人差到哪去,可是最终我还是只想做最简单的工作,因为我的初衷只是给自己看,给今后的日子留一份念想罢了,何必在意别人的目光。
谈了那么多,接下来要回到正题了。
去年8月26日,我第一次站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门口。那时候,是舅舅和母亲开着车从无锡,把我载到了南京,这座我曾经向往过的六朝古都。
中国历史的教育在我这般理科生的记忆里,也只勉强留下了南京大屠杀的浅淡印象。我于历史的学习停留在两年前,随着考试的结束,便中断了。以至于今天,突然意识到,本该熟悉这一切的我,亲手断送了自己对历史的敏感与熟稔。
我自小便立志要当建筑师。不过,这也并不是什么大人们所说的胸怀大志,大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希望拼命地寄托在孩子的未来,而我却不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的表彰,这些于我而言,不过是几句空话而已。
不过在我发现自己更加喜爱文学时,我只是随意地在饭局上说了一句,我觉得除了读建筑,读汉语言或者哲学啊都是不错的啊,从此,便被母亲到处唠叨。
但凡到一个公开的场合,便会肆意指着我说,以前还是个不错的孩子,现在竟想去上什么哲学,毕业了自己都养不活。
想起这段,便总感到不是很舒服。有时候感觉,好像如今的我,进建院,本不是我自己的意愿,而是受人、受生活、受毕业的就业情况、工资多少而支配的。一旦兴趣与这些现实的东西挂钩,它也便逐渐黯然失色。
听说建筑是个热门赚钱的专业,以为自己是出于为孩子好的初衷,却不过是以孩子作为获取钱财回报的资本,作为自己愿望的继续,作为晚年生活幸福的保障,而我的母亲,恰恰,就是这样的一批家长。或许等我长大,也会逐渐理解所谓父母的用心,但现在的我,说真的,我不愿意一切都按照别人所设定的路线来走。
我有个亲妹妹,与我全然不同,她从来便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直到填志愿的开始,她才在母亲的怂恿下,决定去学临床。
我知道她一点也不适合,她在绘画上比我有天分的多,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油画或者水彩,当我们同时被送去培训的时候,她永远比我的进度快很多。
可是,在所谓医生金饭碗的观念中,她的专业真的是别人想进也进不了。不过,这半年来,我却丝毫不觉得她比曾经高中来得快乐哪怕一丁点。
在孩子的梦想中,现实的成分所据比例太小,从迪士尼动画中幻想着盖一幢恢宏的城堡,到长大了逐渐喜欢起江南烟雨楼阁的意境,要说真的所谓建筑学习,那真是一点也没有。
不过,既然我来到了这座城,过多抱怨也无用,那也是过去的事情了,还是应当向前看不是吗?
今日,先休息再说,待明日有气力再继续打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