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京城求学,37岁时中进士,一直在朝为官。直到85岁、耄耋之年,才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落叶归根。
这一回去,百感交集。遇到一群孩子,他们围着贺知章叽叽喳喳地问:“你是谁啊?你从哪里来的?你是谁家的客人啊?”
家乡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他了,当初离开时风华正茂,如今归来却已是淡薄的存在,人生的下半场如此落莫。
一
我们生活在今天应该值得庆幸,互联网的发达、交通的方便让我们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短,只要想回去,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去。
也不再“儿童机见不相识”了,相反,孩子们会吵着要最新的玩具、高科技电子产品。
家乡的城镇化一度让我觉得跟上海的消费水平差别不大,基本上该有的都有了,想喝喝咖啡、听听音乐、抒发一下小资情怀,这些都可以满足。
也许没有黄浦江两岸的不夜灯火,看不了东方明珠,听不见维也纳歌剧,也望不到满地高楼。但小小的县城里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充满了希望。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够了。
生活永远离不开柴米油盐,如果这个柴米油盐是让人开心的,那么你就应该知足。
二
坐大巴车回上海。我是讨厌坐大巴的,一旦上车,就得从头坐到尾、直到到达目的地下车,所以在大巴车上是越坐越累,根本没有活动空间。
更要吐槽的是,在车上你要少喝水、少吃东西,妄想带一堆零食在车上吃过瘾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在车上觉得无聊又管不住自己的嘴,那就只能呵呵了,你就憋着吧,努力憋着,谁让你丫的嘴巴不争气。
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我绝对是做高铁动车,然而这次简直了,所有回上海的票都卖光了,我也只能认了,只能事来则应喽!
因为知道规则,所以在车上我几乎没有喝水吃东西,等待到达南京停靠点去餐厅吃午饭。同车的人大部分较为年长,都是外出打工的辛勤劳动者,说话属于话糙理不糙这一类。
他们说:“现在去停靠点吃饭,哪怕饭菜少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干净卫生,多花点钱也没关系。”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很普通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我却知道,能说出这一句,这其中到底是有多么大的思想变化与进步。
几年前去上海我也坐过大巴,车还是那个车,饭还是那个饭,但那时吃饭的人总是吵着要多加点饭菜,总是为吃不饱的问题在那争论。
大家回到车上也是闹哄哄的,说这个饭菜如何不好,还这么贵,然后一帮人一起吐槽这个那个,至于卫生问题——用的餐具有没有洗干净,筷子有没有消毒,炒菜的锅、烧的菜是否有问题等,大家是不会关心的。
只关心有没有吃饱、能不能多加点菜、能不能更便宜。
而现在,大家都关心起了健康问题,能否吃饱也已经不是问题了,甚至多加点钱也没关系,但是要保证干净卫生,好像对于饭菜的味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顿饭不止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说话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粗鲁了,反而多了些温柔,言语间多了些温度。
三
进城打工的人,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他们同样受到大城市的耳濡目染而变得更加文明开化,不自觉地将身在城市的习惯带到了家乡,让自己与周遭相处得更友好。
人们总说在大城市很苦很累,但大城市却真实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因为大城市的开放、包容,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更多彩的一面。
他们看到了更多有趣的事,见到了更多有着相同命运、努力奋斗的人,同样经历着人情冷暖与世事无常,他们身边的故事很精彩。
回乡也能跟同里人吹吹牛、谈谈见识,他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他们因为曾经走过的路、会更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看事情也更容易通透。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身体与青春,换得生存之必需,却无怨无悔。
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安稳幸福地度过下半生就已足够。
社会终究还是属于年轻人的,只要保持思想进步不落后、不拖自己儿孙的后腿已足够。
四
可能社会发展到现在,你会觉得,吃个饭而已,有必要这么感慨吗?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却向人们道明了:“瞧,我们也是与时俱进的,讲卫生、重礼貌,紧跟时代步伐,中国有嘻哈!”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你我他,而想要实现普通人向前迈一小步究竟有多难、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社会是由底层构成的,如果盲目追求山高水远,忽视底层的需求与发展,那么这个社会的根基就会不牢固,发展就不会长远。
只有底层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有效推动中上层的前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我相信,“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情况会慢慢改善、越来越少,文明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社会运转越来越快、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焦虑,不安与孤独充蚀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一定会按照某种规律催生出新的蓓蕾,精力足、希望大,开出灿烂之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