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过来人的遗憾之谈,也希望对看到的人有一点点帮助。
我毕业时选择的镇江,是因为校园招聘的公司在那里,稀里糊涂就去了。后来换工作选择城市,因为协这里有个闺蜜在,那时候我俩都单身,算是一个精神依靠。我在选择来上海之前,考察了老家合肥,这里虽然好朋友更多,也离家近(算一个省),但匆匆考察完以后没有很喜欢。就这样选择了上海。
回过头那年是2013年,现在快要十年了,总结了一些你应该避免的坑。
1,不要因为一个人选择一座城市(除非是你有意真正走下去的另一半),因为没有谁是真正可以依靠的。每个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以后,都会相互疏远,真正亲密的朋友,通常来说,需要你自己一方付出更多,如果没有这个准备,就不要有依赖的思想。
2,城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相信付出才有回报的思维,你必须稳定的给城市创造价值(工作,缴纳社保),才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资源。比如,医疗保险,社区的福利等等。轻率的朝三暮四换工作、换城市并非不行,但代价也大。尤其当身体出现毛病时,你就会发现持续的医保真的很重要。我近两年看胃病花了大概四千多块,但医保报销了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期间如果不是换工作有断了,会更多。生孩子社保生育补贴了两万多,也紧急支持了家用。如果当时离职状态,这笔钱肯定没有的。这也是毕业时懵懂无知的自己,无论如何想不到的。
3,保持开放的学习状态,学习要离开舒适区
我曾经最爱看小说和诗歌,但也没有真正系统钻研一个主题深入学习和输出。所以看了几年没什么积累。
这几年慢慢离开舒适区,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如今社会科学的也读得下去,商业的也读的饶有兴趣,并且对工作很有用。经典书籍读,畅销书也读,畅销书很多可以直接指导当下的问题。
保持开放很有必要,离开舒适区,推动自己前进,你会发现困扰你的问题不再那么可怕。你会知道,你得问题在哪里,该做什么。
今天就到这里。早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