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独 杆 轿
徐民伟
春节的风景不在山水,不在花鸟,更不仅在吃吃喝喝。春节是民俗的画卷,节庆的盛景,一幅对联,几句问候,就驱散了冬日的孤寂荒寒,让门楣、庭院、街巷鲜亮起来,喜庆起来,热闹起来。而秧歌、舞龙、踩高跷、挂灯笼、猜灯谜等民俗活动,则把春节“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所谓的“年味儿”,也许就是指的这些吧。正由于此,不同的地区,又有了各自区域的民俗活动特色。那么春节期间,枣庄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是什么呢,我想大概应该是枣庄独有的“独杆轿”了,这种民俗活动在其它地方尚未听说,也许真称得上是“独一无二”了。
“独杆轿”是春节期间在街头表演的,一种与踩高跷、划旱船、舞龙等类似的民俗游艺活动。游艺表演时,由两名轿夫抬着一根五米多长的大竹竿,当作所谓的“轿”,故称“独杆轿”。装扮成“县官”的主要表演者,手捧着“官印”坐在独杆的竹竿上。两名“旗牌手”分别举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旗牌,走在“轿”前。再前面便是唢呐等乐手,吹奏着秧歌调、拉魂腔等曲调前行开道。最后面是两名“随从”用扁担挑着五谷杂粮、蔬果等地方特产,跟随在“轿子”之后。参演人员全都身着古代戏服,边行进,边表演,随着唢呐等吹奏的旋律和节奏,轿夫、旗牌手和随从步调一致,或前驱后退,或左右摇摆,表演出上岗、下坡,快进、慢行等动作。而“县官”则坐在大竹竿上,随着竹竿的起伏摇摆,做出各种诙谐有趣的动作,“县官”的表演给人以幽默滑稽之感,往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喜笑颜开,吸引许多路人跟随围观。其生动活泼、喜庆热闹,成为当地春节游艺活动中十分有趣、别开生面、特别引人入胜的节庆风景。
“独杆轿”发源于枣庄市峄城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一项春节民俗活动。说起其来历,则与古峄县一位县官有关,这位县官名叫张玉树,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来峄县任知县,前后达十年之久,有美誉,民间称之“张青天”。关于张玉树的故事,在古峄县民间有不少传说,诸如“智斗和珅”、“张玉树破案”、“张玉树审石婆婆”、“张玉树断奇案”、“眼不见为净”等等。“智斗和珅”讲的是张玉树与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和坤本来想借着到峄县巡查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不曾想遇到的知县偏偏是张玉树。和珅尽管使尽手段,威逼利诱,左启右发,张玉树就是不理他的那个茬,而且巧用智慧,借题发挥,弄得和珅不仅什么也没捞着,反而还吃了一肚子哑巴亏,无可奈何,只好灰溜溜地溜走了。
也许是为了表现张玉树清正廉明、断案如神吧,有关张玉树审案断案的传说较多。这些传说,虽然故事有些曲折,断案的方式也比较离奇。但是与包公、狄仁杰办案的故事大同小异。可能正由于此,张玉树也得到了“张青天”的美誉。然而我倒是觉得,其中的“眼不见为净”这个小故事,更为有趣,更加生动。故事不太长,我就略加整理,书录于下:
话说这天,张县令带着衙役,到城外各乡村察看民事,走到一个村头时,遇到一个卖豆芽的老汉,便跟在其后边想看看他是怎么卖豆芽的。往前走了不多远,就见卖豆芽的老汉放下挑子,到路边茅厕里解手。这时,从墙根儿跑来了一只大黄狗,到挑子前跷起腿,对着挑子里的豆芽尿了一泡尿,然后跑了。卖豆芽的老汉从茅厕里出来之后,张玉树叫衙役们把他叫到跟前,笑着问:“老汉,你说什么最干净?”卖豆芽的老汉随口答道,“豆芽最干净”。张玉树喝道:“衙役们,给我打”。见衙役要打,老汉摸不着头脑,赶忙说:“豆芽一天早晚再忙,也得淘几遍,常年用缸,无冬历夏放在屋里,豆芽不干净什么干净?”“你还敢狡辩,给我重大四十大板”,张玉树厉声呵令衙役道。“甭打,甭打”,老汉心想,一定有原因,不然,张县令不会无故打人,忙跪倒说:“回县太爷,什么豆芽干净,哎,眼不见为净,请县官大老爷明示”。张玉树就把先前看到的一幕向他说明了一遍。老汉听了惭愧地说,“什么眼不见为净,小民知错了,我这就去好好用水淘淘再卖,请青天大老爷饶过小民”。“这还差不多,一定要好好淘淘,再去卖啊。”说完,张玉树满意地走了。
这则小故事虽然短小,看似一个民间普通的小笑话,但是我却觉得很生动、很形象、很亲切,也与“独杆轿”上的那个县官风趣幽默的风格相一致,它朴素鲜活,由小见大地表现出了张玉树体察民情,亲民爱民,心细如针,关心民众生活的形象。而且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得当,很接地气。不曾想,二百多年前的县官,竟也已关注起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了。
张玉树在民间有这样的口碑,那么官方的评价又是怎么样的呢。据《峄县志·职官考列传》记载,“张玉树,字荫堂,陕西武功人,以进士任。其蒞事年月,吏失之据。各诸碑记,则乾隆四十年前后也。公学問淹博,识量尤伟,通晓情伪,划除奸蠹,胥吏皆敛手不敢为非。期年民大和,乃摭邑乘所载,自汉以來先贤姓氏爵里,葺其祠墓,抚其苗裔,湮废不可知者,則考其实而文以张之。闲则巡行乡村学塾,师弟子能通章句大义,讲贯精勤者,面加獎藉;其迂疏鮮实,文辞芜陋者,必重朴之不稍贷。一时远近翕然,皆知敦品厉学。性仁厚,尤爱才,邑中名士,如张明经亷齐孙孝亷蓉衫皆礼之,如师友。时承平久,岁屡熟,县署公事稀简,萧然如学舍而治。城北山水雄秀巌壑幽绝,乃以公余招诸文人,看云听泉,置酒赋诗,其兴寄淸远如此。既侯以卓异,升胶州知州。乾隆五十一年,复以事署峄篆數月罢去。盖侯视峄犹家,而峄之人于侯之去,尤思之不能忘也。”
《峄县志·职官考列传》是地方史志,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应该说其对张玉树的记载更史实、更规范、更准确,对其评价也属于官方评价。虽然文字较简单,近似于人物小传。但是从其对张玉树的简单记载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楚的看出,张玉树的为人、为官及其在峄县的主要事迹。从中我们知道,张玉树是陕西武功县人,进士出身,学问渊博,善于识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任峄县知县。到任后他首先整顿吏治,“划除奸蠹,胥吏皆敛手不敢为非”,于是,政通人和,“期年民大和”。然后是尊奉先贤,搜寻当地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修缮他们的祠墓,抚恤他们的后人,弘扬优秀传统,引领社会风气。也就是《峄县志》上所说的“乃摭邑乘所载,自汉以來先贤姓氏爵里,葺其祠墓,抚其苗裔,湮废不可知者,則考其实而文以张之”。再则是重视教育,他治学严谨,亲历亲为,经常深入学校与师生当面交流,对“讲贯精勤者,面加獎藉”;对那些“迂疏鮮实,文辞芜陋者,必重朴之不稍贷”,以激励后学者勤奋好学。“一时远近翕然,皆知敦品厉学”。张玉树在为政方面,是公正廉明、雷厉风行;但在为人方面,则是“性仁厚,尤爱才”,他礼贤下士,与当地士民“如师友”,闲暇时“招诸文人,看云听泉,置酒赋诗,其兴寄淸远如此”。由此可见,张玉树是个清正廉洁的人,是个敢做敢为的人,是个勤政奉公的人,是个温文尔雅、仁厚亲切的人。他兴利除弊,爱憎分明。从其它资料中,我们还得知,张玉树在峄县为官十年中,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工商,发展煤、陶瓷及其它手工业。为峄县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张玉树爱峄县,像爱他的家一样。峄县百姓敬爱他,也像敬爱亲人一样。正如《峄县志》中所评价的那样,“盖侯视峄犹家,而峄之人于侯之去,尤思之不能忘也”。据传说,张玉树离开峄县后,峄县民众在城南门里的城墙上挖了一个洞,将张玉树的“官靴”放在洞里,洞外镶上玻璃,上书“贤侯遗履”,由此可见,当地民众对张玉树的敬爱之深,评价之高了。
在古代,一位地方官员为官一方,离任后能在当地史志中得到肯定,已属不易。若能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爱戴,更是难得。而二者兼而有之,且评价基本一致,那可真是难能可贵,真正称得上青史留名,有口皆碑了。然而这些张玉树却都作到了,不仅如此,当地人还创作了“独杆轿”这一独门艺术,用民间艺术的方式来赞颂他、纪念他,并演化成为一种地方民俗活动,成为当地春节庆典的一道独特风景,且久经不衰,深入人心,实属罕见,令人感动。这正应了民间的老话,“百姓心中有杆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由此观之,“独杆轿”不仅仅是一项演艺活动,只是热热闹闹,逗人喜笑。它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忠奸正邪的一种态度,是对善恶美丑的一种价值取向。它看似平俗粗浅,实者尖锐深刻,是民心、民意的朴素表达,是平民百姓的社会美学。为民众做了好事的人,百姓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会以各种老百姓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传颂。从这个意义上说,“独杆轿”早已超越了民间演艺活动的范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这也许才是“独杆轿”,亦或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文艺的真正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