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几乎要伴随人的一生。
从早教开始,到幼儿园,学前,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还要深造。前面的阶段是专业的学习时期,当步入社会后,学习仍然会继续,因为工作中的技能在大学里并不能覆盖完全,而是学校里知识过程的应用实践阶段。如果上学阶段和工作不匹配,比如会转行等,那么学习就更多了。
所以如何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值得研究的话题。
一下是最近我的两个学习的例子,希望能给自己和大家一些启发。
我的本职工作是软件行业,在我刚毕业时就想要要学习的一门语言,因为工作中用不到所以一直搁浅学习。这个事本身对我来说,从心理上和能力上都有难度,那么就更是没有动力学习了。曾经一起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掌握这个技能。然而,现在因为项目需要,不得不需要自学这个技术。我经历了这么一个痛苦的时期。
第一个阶段,心理抗拒期。项目一开始,心理就不需做,尝试去看了一段内容,实在太难了。开始各种心理斗争,我能行吗,我真的不行。最后经过各种心理斗争,试试吧。
第二个阶段,开始尝试学习。开始去看别人的内容,看不懂看;开始比以前明白了些
第三个阶段,原来也没那么难。开始尝试自己写,虽然不知道,但是就像写作一样,打开笔记本开始敲字,思想就开始一点点流出来。
第四个阶段,找到了方法,开始不断深入。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讲这本课程,回归基础,边听老师讲,边做练习。其实都可以听懂嘛,找到了这本语言的乐趣,想不断深入学习。
目前在第四个阶段,原来之前听不懂的课程并不是我的能力差,是对于小白来说,老师讲的真的不是小白能听懂的。配合基础+理论练习,发现之前不明白的地方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懂,所以看不懂耶不会写。
以上是第一个关于技能学习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最近在学习报考PMP。
同样模式都是线上课程+自己看书。
对于我开说,这个就容易了很多,主要是心理上没有这么抗拒。但是看上去的容易,实际问题是发现记忆内容会偏多些。那么就需要解决记忆的问题。一开始学习效率非常低,现在调整后的学习过程是这样
听老师讲->看书->自己写思维导图->做课后练习,然后重复循环这个过程。
记忆同样有规律的,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遗忘曲线,一遍看完记不住是正常的,所以循环很重要。
对学习过程做研究其实也很有意思,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学习中或前思考”如何学习这本知识",会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