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前对瑞典的了解仅限于:北欧小国、君主立宪、乒乓球这几个关键词。读这本书时“百度”了一下相关人物和背景以帮助理解、加深认识。
查理国王,一个战士?英雄?暴君?战争狂徒…?终其一生都在战斗,死在战壕里。对他的评价只能放在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之下,否则难免有失偏颇。这个课题太大,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吧!
而对于他的人马,如此众多的人物和冗长的人名,就是读完此书后仍旧是模糊、混乱的。当我想写点东西时,只好再重新翻开,进行梳理。然后取巧,按照本书的章节安排人物,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成文。
算是对自己阅读的一点回馈,希望没有对作者海顿斯坦姆和众多的逝者有所冒犯。
1
阿克塞尔·弗雷德里克因一纸征兵令被迫离开了庄园和未婚妻,情人的眼泪终究敌不过隆隆的战鼓。然而他没有挨到凯旋而归,她也没有等到“良人罢远征”,载着战士离开的马车驮回来的是烈士。
没有战斗的细节,只有仆人说:“他把水瓶递给陛下的时候胸口中了一枪”。
2
女算命师贾娜尔已经80岁了,和她的孙子少年号手詹相依为命。她就是因为“不想把那孩子独自一人留在这邪恶的世界里”,才换上男装,从战场上抱回受伤的孙子。
爱,不仅限于饥饿中的一碗霉干肉,还有用生命护佑的勇气,她不是在为谁卖命。
3
“法国佬”带着游历法国、与名人交流过的骄傲混迹于军队,却被嘲笑并呼来喝去,梦想着凭借军功加官进爵、成为贵族。
终于在一场只拼剩下他一个人的战斗后,得到国王向他伸出手,仅此而已。也许他的荣耀和爵位终将得到,却不知是在生前还是死后,况且他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4
女绿林卡洛琳·安德斯多特,年轻貌美、充满活力,连白发的牧师也会为之“血液冲上脸庞”。
她在被送给沙皇沦为玩物之前逃离,投身绿林纠集了一批人马为国王而战,然而国王连和她握手都不屑。最终她被属于男人的战争抛弃,死于敌人的枪下。
也许国王认为女人是应该远离战争的,战功带给女人骄傲的同时,带给男人的是羞辱。虽然她没有花木兰那样的好运气,但至少比圣女贞德好很多。
5
马泽帕,一个从俄罗斯起义的投机者,带着他日渐减少的人马追随瑞典国王。还有一个作为牧师的损友搭档,一个吝啬,一个贪婪,他们终于分道扬镳。
估计马泽帕的结局不会太好,没有一个充满阳光的起点,等待他的势必是一个昏暗的终点。
6
胡克上校是幸运的,在战争的间隙和卡塔琳娜的一段露水情缘虽然短暂,但足以作为他在垂暮之年向周围人炫耀的谈资。“想起那段快乐的日子,我就很遗憾,我不想一遍遍地回忆它们,我把这一切都留给你们,尤其是孩子们去尽情想象”
而那些不幸的人,约翰再也看不到父亲的家书了,巴格将军、西德上尉也在胡克把信送达前殉职了。
也许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再独自穿越黑暗,就像胡克一样。
7
少尉布兰迪?他的名字只是在他死后被那个霍尔斯坦人叫出来,而此时他已经冻死在他的岗位上。比起那个背地里取笑国王,当面又取悦国王的霍尔斯坦人,他是忠诚的、高尚的。
忠于他的哨位,忠于他为之赴死的国王。
“能见到一个英雄高贵的死去是英雄的荣幸。”
8
二等兵彭戈廷被敌人的长矛刺穿了胸部,在临死前竟险些被封上了嘴。他最后的忏悔充满了愤恨,恨让自己挨饿、送他当兵的母亲;恨劝诫、蒙蔽他的牧师;恨那自己将要去的“黑暗军营”。
他唯一的希望是不想穿着破烂而血迹斑斑的衣服死去,希望象那些军官一样得到一口棺材和一件洁白的衬衣。
然而他真实的愿望被篡改成激励其它人继续战斗的号角,一件干净的白衬衣成了一个将死者的奢望。那么,国王干净的白衬衣又由谁来准备呢?
9
莫滕·普里彻,一个神枪手,但却在波尔塔瓦一战中误杀了平民(小女孩邓妮亚的父亲)。为了赎罪他讨好小女孩,给她钱、食物和慈爱,然而最后换来的还是草杈和鲜血。
他不再相信世间还有真诚的心,可小女孩那颗真诚的心又是被谁燃起的复仇之火焚毁的呢?没有谁对谁错,真正错的是战争的制造者。“战争就是一盘棋,一切都由君王来决定。”。
波尔塔瓦就是查理国王的“麦城”、“滑铁卢”,刚愎自用的代价就是一堆堆的尸体、一批批的俘虏。中校维泽尔父子、骑兵波尔·温迪洛浦、德克罗少尉、西尔维斯帕尔中校、兰格尔上校…,表现了忠诚,献出了生命。
愚者的过错由忠诚的勇者承担后果,死者留下的痛苦由生者承担,国王也没能全身而退。
10
下士安德斯·戈洛伯格为了壶里仅有的一点水而纠结,献给国王被拒绝了,自己喝又心有不安。想给受伤的副官又有不舍,尽管他把衣服都撕掉了为他包扎伤口。甚至把靴子都送给了马车夫,但还是留着那点儿折磨人的水。
那让他心存不安和负罪感的水,最终还是给了负责照看银子的博尔耶克夫,他无法抗拒他那渴望的眼神。
没有人知道他最后的命运如何,如果是葬身草原,希望他真的得偿所愿,“身上盖着泥土和草”。
11
福肯伯格应该是一个州的首脑,面对众多反对增税、反对战争、反对国王的人,他还是“双眼噙满了泪水”选择支持国王。
霍恩为几个兄弟牺牲而承受的痛苦,瑞德对百姓的怜悯,在战争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但胜利抹不去失去亲人的痛苦,家徒四壁换来的失败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12
容斯奈尔、蒙斯和马塞厄斯就像三个小丑,吝啬、贪婪、懒惰,还有就是善变。刚刚还在屋内反赋税、要和平,到了广场上转眼间就恨不得去冲锋陷阵、拯救国王了。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表演者,真正缺少的是敢于直面自己和现实的人。但表演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在充当表演者的同时,却又不得不在表演结束后回到真实的生活。
13
在战争中英勇、忠诚固然重要,生存下来更为重要,尊严、爱情都次之。只有幸存者才有机会评论是非功过,否则只能成为评论的对象。
布隆伯格,一个军医,波尔塔瓦战斗中的战俘,一个幸存者。
他是幸运的,多年以后他有机会在垂暮之年,跟一群皇宫里的侍女讲述他的那段经历,谁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人受尽欺凌、客死他乡!而他作为俘虏居然得到了一个寡妇的青睐,用他的长笛开始了一段眉目传情的恋爱。不幸的是,他的“幸福是生长在废墟之上的花”,他的一只假腿破坏了郎才女貌的美好画面。
不过,他有他坚持的人生格言:说出实话终究比撒谎要强。就靠这句话他在沙皇面前又赢回了女人的尊重。但是沙皇戏弄了他,虽然“仁慈的”把菲多索娃赐给了他,可瞬间又夺了回去。
成王败寇,失败者的尊严也是生长在废墟之上的花。
14
乔伊孀居的养母希望他专心读书、远离战争,并让他躲进了树林深处,开始了避世的隐居生活。在那里他学会了造屋、钓鱼,看白鹤高飞、野蜂飞舞、湖水粼粼,还收获了牧羊女的爱情。
然而平静是短暂的,他还是被战争拉走了。当他的养母看到打着绷带、“如往常一样开心而沉默”的他,也只能默认了他的选择。但心中的那份沉重也只能随磨坊的机翼年复一年的转动,打磨她的余生,等待她的儿子。
15
古斯塔夫·谢尔星为了求得苏丹对查理国王的帮助,不惜冒死拦驾告状。他天真的认为苏丹是被蒙蔽了,而他为所跟随的英雄牺牲是值得的。
现实是苏丹根本不想帮助瑞典,只是希望这群败军之寇早点离开。所以谢尔星保住了性命,也可以再次穿上母亲为他缝补的军装,但不知他是否有机会“报得三春晖”。
16
笨女人,这个战争的受害者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为了救太后的鹦鹉而被蛇咬死。也许没有人知道他救鹦鹉是因为鹦鹉在最危急时喊叫笨女人丈夫的名字,这是她教给它,而它又一直不肯模仿的,却在最关键时挽救了它生命的话:安-德-森。
她怀念为瑞典而战的丈夫,怀念昔日有尊严的生活。然而,沦为奴仆、任人羞辱使她变得僵硬、冷漠。最后那拼死的一搏,是为了她的丈夫,也是为了发泄亡国之奴那最后的愤恨。
17
寄居土耳其应该是查理国王最为灰暗的日子,但他却异想天开的要在此修建王宫,想当“老赖”逼土耳其出兵帮他复仇。本德王宫就是一个笑话,无论它多么富丽堂皇,终究是昙花一现,毁于土耳其人的怒火。
想回家的葛罗森在土耳其拼命地为败军之将维持尊严,为满营的士兵维持生计。贫穷也许不会击垮君王,也不能让他示弱,除非是用他的王冠去换取面粉和牛肉。
谢武德·托尔夫斯拉格、达尔朵夫为了保卫王宫向国王表达了自己的忠诚,鲁斯倒在了他为之尽忠的国王怀里(注:他并没有死,最后他还出现在国王的葬礼之上)。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王宫毁了,国王失去了自由。
18
国务大臣,一个两朝元老,而今的阶下囚。如果他的选择真能恢复他的名誉和尊严,那他就是正确的。有多少阶下囚能够回到家乡,又有多少人将在陌生的地方、为陌生的人耗尽余生。
昔日的荣光和骄傲都被战火焚毁,留给俘虏的是无尽的屈辱和眷念。上至肱骨之臣,下至持械之士,谁都无法逃脱。
19
卢文霍特将军是个执着而严谨的人,就算身陷囹圄也要维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秩序。文件记录的不仅有名册和账目,一定还有他对忠诚和背叛的理解。
苍天可鉴的忠诚是否能引导这位昔日的强者走出苦楚,迎来黎明,恐怕上帝也不知道!
20
意大利人派纳洛应该算是雇佣兵。他用他的血液滋润了瑞典的英雄,却又和他们一样沦为囚徒。不过他的囚徒生活似乎并不怎么苦,有烈酒醉人,有女人迷人,还有朋友可以唠叨。不管当初加入的初衷是什么,现在他一定会支持他的朋友科瑞莫和其它瑞典囚犯一起叛逃,去本德继续追随他们的国王。
不知道他是出于对国王的忠诚,还是出于对友谊的忠诚,不过结局令人堪忧。
21
托波尔斯科应该是一个瑞典战俘营,这里有矿区、作坊、学校、酒馆…。既可以算作对战俘的人道主义,也可以减轻关押战俘的经济负担,对双方来讲都不是最坏的选择。
在这里醉生梦死的雷英、绝望的雷英、快乐的雷英、纠结的雷英选择了自杀。不愿意加入俄国籍,又回不去瑞典的家,有多少像他一样期待回家的灵魂在此游荡。希望他们在酒精的麻醉和歌声的引领下找到回家的路。
人们在为雷英祈祷的同时,一定也在祈祷自己可以安全的回到家乡。
22
纳姆·艾多拉算不上是查理国王的人马,他是一个智者,他对查理国王的评价和建议是真诚的、真实的。
“你有勇气在逆境时也保持谦逊,承认自己被打败了,并原谅你的敌人和让你痛苦的人吗?”
“你讨厌被遗忘,希望有所为,希望像一颗恒星一样闪耀上万年,但运气却不站在你这边,因为上帝想让你和你的子民经历失败。”
“控制好你自己,露出微笑,其实你比自己认为的要能干多了,上帝是不会允许你自暴自弃的。”
“你有勇气接受不为人知的死亡吗?”
“伟人也是寻常人,他的想法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没有人会一直赞扬他”
他就死前的这番话给了查理国王一些激励,同时又是劝诫,还包含着暗示。国王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他确实已经接受了。
没有人可以万寿无疆,也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我们都是普通人。就做一棵树,该生根发芽时就深扎怒发;该屹立生长时,就迎风伸展;该枝枯叶黄时,就超然飘落。
我们不遵从宿命的桎梏,只遵从自然的规律。
23
回家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送行的人没有流露出一丝的不舍,远方的家也没有表达出一丝的期盼。可悲的查理国王,可怜的他的人马。
葛罗森数点着国王和自己的钱,带着对那风度优雅的老女人的爱慕,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戈尔兹的占卜是准确的,国王的运气确实不太好。尽管国王不接受占卜的结果,但他接受了戈尔兹的财政建议,用印发钱币来饮鸩止渴、涸泽而渔。
为了战争国王赌上了瑞典的民生,戈尔兹赌上了自己的性命。戈尔兹占卜了国王的运气,却忘记给自己也占上一卦。
雅各布·托尔斯滕森上校、阿德勒菲尔德上尉、特朗菲尔德中校、李达司大德将军…,他们结束了牢笼里的生活,带着忠诚和希望踏上回家的路,却未能再次踏上瑞典的土地。
此时裹尸而还,还是埋骨他乡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之战斗的国王在十五年后终于走在了自己的国土之上,尽管没有任何的欢迎仪式。
24
艾伦思科德,一名曾经的王室护卫队士兵。为了早日回到祖国不惜脱离队伍,追赶那似箭的归心。
为了回家他又涉险登陆,然而,迎接他的却是黑洞洞的枪口。面对海盗的枪口,“我可不介意你们会对我做什么,我只要在此生再次踏上瑞典的土地就够了。”。
多么悲凉的愿望啊!
他终于倒在了瑞典的土地上,带着对父亲、妹妹的思念,拥抱着自己的国土。
25
在手铐和刀剑的威胁之下,马丁牧师完成了他最后一次祷告,为瑞典人民、为瑞典国王、为瑞典的土地…。
宗教从来都是依附于土地和人民的,但它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不管它是蒙蔽、愚弄,还是安慰、治愈;也不论它是被胁迫利用,还是自用权谋;宗教始终是最好的镇静剂、最锋利的剑。
26
“吝啬的”英吉布瑞特是韦博留斯牧师的遗孀,他们没有参加战争,但却因战争生活困顿、失去生命。沉重的赋税压垮了健康的身体,扭曲了善良的灵魂。就算她散尽家财、掏空身体,那能够创造奇迹的“不幸”还在继续。
“幸福与不幸也没有我们所想的有那么大差别,它们都是我们创造的。”
我们可以创造它们,但我们却未必可以主宰它们。在战争面前个体的幸与不幸已微不足道,主宰它的是国家命运。
27
托尔·奥瑞森太纠结了。
他的理想是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背上行囊去看看这广阔的世界。一番游历之后,这个有学问的、最讨厌军装的乞丐,却莫名其妙的加入了军队。
他惦记着桦树下面的赏金,却又不敢承担弑君的风险和背叛的耻辱。他朝国王举起了枪,但最终还是为了国王冲向了敌阵。虽然他的纠结没能挽留国王的生命,但至少他保全了自己的荣誉。
国王难道不纠结吗?面对敌人坚固的碉堡,面对随时会出现的反叛;看着一批批忠诚的士兵倒下,看着日渐干瘪的钱袋,他是否也怀恋过那温暖的家、舒服的床?
不过一切都结束了,不必再纠结了。他手中握着的剑再也抬不起来了,无论那剑是反抗谁的,他都被原谅了。
28
狡猾的皮赫戈遇到了一个好机会—-抓捕戈尔兹。事实证明他确实干得不错,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收编”了戈尔兹的随从,可谓名利双收。难怪这段经历会成为他生前吹嘘,死后留记的传奇,那的确是一个有借鉴意义的抓捕案例。
可怜的戈尔兹,一个帮助国王抢劫百姓的枢密大人,国王刚刚倒下,他就将面临审判。美酒斟满捕猎者的酒杯,美味盛满胜利者的餐盘,金剑、骏马、随从也都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9
英雄的葬礼埋葬的不仅仅是英雄的躯体,还有那未成就的功业、未化解的仇恨、未得到的眷顾。然而,流血的伤口需要愈合,凋敝的民生需要恢复,这些只能交给时间。
战争留下残缺的肢体只能写成故事,而其带来的耻辱和痛苦将刻入历史。
30
王者的是非功过普通人无力评判。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也不会为谁加速。伟人可以改变它的方向,却无法阻止它的脚步。普通人只能随着它转动,或者转得风生水起,或者被碾压践踏。
战争带来的成就和灾难最终都要人民来承担,它是一把双刃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糟糕的一种。容让不是避免战争的最好方法,但却是最无力的一种。
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政党有权选择战争,任何选择都应该是基于民主的。我们也许无法选择一个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一个民主的社会。
挺直你的身躯,伸出你的手,那艘希望的船终究会回来!
2016年11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