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一、什么是逆向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是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即从输出端及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设计。
之所以叫逆向,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习惯从教材和教学内容或擅长的教学活动安排开始,在单元结束时才考虑教学评估。我们提倡逆转原来的习惯:从终点(预期结果)入手,然后确定必要的证据来判定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评估)。在明确预期的结果和评估方法后,才能开展教学并为学生表现提供支持。
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教师在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阶段1),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即根据目标开展评估(阶段2),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阶段3)。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8af8b2b6dd550cec.jpg)
二、为什么要进行逆向设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755dfaaed6bcd474.jpg)
1.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有利于规避传统教误区。
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并将目标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能够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以预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逆向设计的这一特点将带领教师避免传统教学两大“误区”: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教学。
活动导向的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即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缺乏对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学习证据的明确关注。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参与,认为学习只是活动,而不是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这类课堂中,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
“灌输式学习”即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通过课堂讲稿)逐页进行学习(讲授),尽最大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所有的事实资料。灌输式教学通常依赖于教材,通过教材来定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学生淹没在各种观点、事实、阅读中,很少或根本感受不到能促进学习的总括性观点、问题和学习目标。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低段的教师容易陷入“活动导向”的设计,课堂热热闹闹,呈现虚假的“繁荣”。中高段的教师容易走入“灌输式”教学,想尽办法赶进度、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容易使课堂进入低效、学生产生厌学。
两种教学设计的形式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没有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或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学生都不能理解:学习要点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因此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
最好的设计是形式服从于功能,即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方法和材料,都取决于对预期结果的清晰界定。逆向设计的理念,将目标放在首位,将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无效的“灌输”和“活动”堆砌。
2.强调整体性,助力单元整体教学实施。
逆向设计注重整体思考和连贯性,从单元层面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呼应。UbD三阶段设计模板提供了单元设计的简洁方法,发挥指导设计过程的功能。其设计的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单课时目标设计更具综合和长期性,贯穿了阶段2和阶段3,即体现了设计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这正契合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学建议。
除了用于单元设计,为加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连贯,UbD模板中的关键要素还可以用来设计课程大纲和学科框架,以基本问题、持久理解、主要表现性任务和量规四个要素来构思和架构学科和课程,可以为单元及单元之间的相互衔接提供蓝图。逆向设计可以应用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让教学更加连贯和体现整体性。
3.评价先行的设计理念,助力发挥评价促学作用,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逆向设计把评价设计提前到教学活动之前,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嵌入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
传统教学设计中评价往往滞后,其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学开始前,教师并不清楚目标达成意味着什么,也就不知道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即评价的诊断作用没有发挥;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清楚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容易变成教师单方面的独白,来自学生的反馈被忽视,即评价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
而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目标达成的证据在教学活动设计前得以确定,目标就更明确。教师可以依此判断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再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发现证据 、接近目标的过程,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可以根据所发现的证据判断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传统教学还存在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不一致,使得教学没有清晰的目标引导,容易成为教师的个人主观随意或盲目的牺牲品。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目标,因为学习目标是评价的依据,而教学活动则是用以形成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教学与目标一致,体现为教学始终围绕目标展开、教学的过程即不断朝目标接近的过程。评价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应是教学结束后的简单检测,而应在教学活动设计前就设计好,以便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形成“教学-评价一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当评价嵌入教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学习目标就被证据所替代,发现所需证据,即对目标达成的评价。这样一来,目标、评价与教学之间的一致性就得以体现,为目标的达成提供根本保障。
这正契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发挥评价促学作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而且UbD三阶段逆向设计模板给了我们落实评价促学作用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操作工具。
4.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途径。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话语体系里,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持久理解。杜威认为,理解是学习者探究事实意义的结果。掌握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布鲁姆指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确恰当的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理解意味着以正确方式完成任务。所以,作为动词的理解就是能够智慧地使用知识和技能,作为名词的理解就是努力去理解的成功结果,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的最终掌握,对许多无关联的知识元素所做的意义推断。
追求持久的理解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总目标正相契合,即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就得通过课程和课堂不断落地。而逆向设计三阶段模板帮助我们解答了如下问题: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到课时目标的距离如何跨越?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如何设计有吸引力、有效的单元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逆向教学设计成为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途径。
5.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在逆向设计的理念下,学生是“顾客”。课程、评估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终都取决于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获取学生“学”的证据,体现了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本质。
在“为理解而教”时,教师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从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转变为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
三、如何进行逆向设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为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的模板,将有助于我们设计关注理解的单元教学。逆向设计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确定目标是设计的最上位要素,统领单元设计,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目标需要通过分析课标及学业质量标准、学情、教材等来确定。
确定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期望学生获得的特定理解和学生可预见的误解等要素是指向目标深度学习的表征。换言之,理解了大概念、特定理解及学生可预见的误解,就达成了目标。大概念是专家赋予世界的认识秩序,但大概念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以具象形式呈现的,是需要揭示的,甚至是反常觉的。大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为:概念(concept)、观念(一种观念、看法)、问题或论题。大概念无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提出基本问题--用基本问题把大概念表达出来。
基本问题具有抽象性,可迁移性很强,需要大量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辅助。由此可见,在阶段一,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最基础的内容,是最下位的概念,却也是决定目标是否能达成的关键。比如:没有如何驾驶的理论知识或不懂交通法规,即便拿到了驾照,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司机。
从逆向设计的模板可知,单元目标即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
(1)学完本单元,学生将会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能;(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哪些问题?预期的理解是什么?--意义建构(意义理解);
(3)学生学完这个单元,能够将所学内容自主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学习迁移。
阶段2:确定评估证据
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设置出与目标相对应的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也称核心任务或输出任务,通常有口头形式如口语对话展示、表演、演讲等,还有书面形式的写作、海报或者其他作品形式等。教师需要通过这些表现性任务来观察学生对目标达成程度。还有其他证据形式:测试、考试、回答问题、作业、观察等证明学生能否达到目标。在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就是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里体现了我们目标的可操作、可衡量、可检测性。
阶段:3: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
在明确了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并搞清楚了它们意味着什么之后,才能做好教学计划细节--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
UbD模板为我们提供了WHEROTO设计要素。各要素之间相符相成,旨在指向目标达成的设计以及保证高效的课堂学习。具体如下:
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 要素:
W-确保学生了解所学单元的目标以及原因:①W-学习方向(Where)和原因(Why),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已有哪些基础?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具体履行的职责是什么?评估学生理解的指标是什么?②学生从哪里来
(Wherefrom),到哪里去(Whereto)W的另一个维度是提醒设计师思考以下问题,并在心中设想答案。学习者来自哪里?存在哪些先前知识、兴趣、学习风格和天赋?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误解?这些问题说明在学习计划初期进行诊断性评估非常重要。
H-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H--吸引(Hook)和保持(Hold)为了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智力标准,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好奇心和动力。围绕激励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组织教学,被认为是促进学生持续参与的有效方法。
E-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以及技能来实现表现目标。E--探索(Explore)和体验(Experience),准备(Equip)和使能(Enable)。
R-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来重新思考大概念,反思进展情况,并修改自己的设计工作。R--反思(Reflect),重新考虑(Rethink)与修改(Revise)。
E-为学生评估进展和自我评估提供机会。E--评价(Evaluate)工作及进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学习者将如何参与最终的自我评价以明确未解决问题,设定未来的目标,设定新的学习方向?如何帮助学生对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和改进的部分作出判断?
T-量体裁衣,反映个人的天赋、兴趣、风格和需求。
我们如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发展需求、学习风格、先前知识和学习兴趣(同时不改变预期结果)?我们如何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所有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0-合理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理解,而非肤浅了解。为最佳效果而组织(Organize)怎样的学习体验序列能够最好地发展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尽可能地减少误解?我们如何对教和学进行组织和排序,来最大化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有效性?
许多老师已经能意识到逆向设计的意义,但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研课中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去完成。刚开始时我们会觉得棘手和费时,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这将有助于我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最终能提升工作效率,改变我们课堂的实践。
网友评论